-
题名双列杂交设计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9
- 1
-
-
作者
贺建波
管荣展
盖钧镒
-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48-1257,共10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CB101708
2009CB118404
+6 种基金
2010CB125906)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6AA10010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3B0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90250
32671266)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项目(B08025)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3060)资助
-
文摘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通常以双亲本杂交后代为对象,而作物育种中常涉及多个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作为有利基因的供体,因此有必要研究多个材料间的遗传关系,以便从中选择最佳亲本组合,这对杂种品种选育尤其重要。本研究在以往位点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将其扩展为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框架下双列杂交设计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方法,将微位点组从原来的剩余部分中分离出来。该方法针对双列杂交设计的主位点组和微位点组及其与环境互作的统计遗传模型提出了主位点组检测与效应估计和微位点组效应估计的逐步选入回归法;因模拟实验发现逐步选入回归法的F测验有偏,提出了F测验的调整方法。利用模拟方法评估了遗传率、主位点组个数、增效基因型频率、主位点组间相似性和微基因效应等因素与方法功效的关系。然后通过模拟实验数据和油菜实际试验数据的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建立的双列杂交设计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方法为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
关键词
双列杂交遗传设计
主基因加微基因遗传模型
主位点组
微位点组
逐步回归
-
Keywords
Diallel cross design
Major gene and polygene model
Major locus group
Minor locus group
Stepwise regression
-
分类号
S334
[农业科学—作物遗传育种]
-
-
题名大豆杂种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杨加银
贺建波
管荣展
杨守萍
盖钧镒
-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68-1475,共8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CB1017,2009CB1184,2010CB1259)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6AA1001,2009AA1011)
+2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126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3B05-7)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B08025)资助
-
文摘
选用来源于中国黄淮和美国的熟期组II~IV的8个大豆品种,按Griffing方法II设计,配成36个双列杂交组合(28个杂种组合+8个亲本)于2003—2005年进行田间试验。应用基于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的主-微位点组分析法,解析8个大豆亲本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构成及其效应,估计主、微位点组对产量杂种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8个大豆亲本间产量由6个主位点组加微位点组控制,主位点组、微位点组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75.98%和10.81%。6个主位点组加性效应(aJ)分别为140.10、259.65、1.95、151.35、?32.70和45.00kghm-2,显性效应(dJ)分别为177.15、314.25、105.75、75.90、242.85和171.00kghm-2。杂种遗传构成包括主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主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微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和微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4部分,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减,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为辅。亲本间主、微位点组及其遗传效应的解析阐释了各杂种组合的遗传特点,还提供了进一步挖掘遗传潜力进行优势改良的基础。
-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杂种优势
主-微位点组
加性效应
显性效应
-
Keywords
Soybean
Yield
Heterosis
Major-minor locus groups
Additive effects
Dominance effects
-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柞蚕全茧量雌雄开差率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徐亮
吴艳
戚俐
孟宪民
宿桂梅
焦阳
车明秋
-
机构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
-
出处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0-444,共5页
-
基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No.CARS-22)
辽宁省科技攻关项目(No.2011201024-2)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项目(No.2013921061)
-
文摘
为探索柞蚕全茧量雌雄开差率的遗传特点,选择全茧量雌雄开差率有显著差异的5个柞蚕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方法Ⅱ设计组配成15个双列杂交组合(10个杂交组合和5个亲本)进行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应用数量性状主-微位点组分析法解析发现5个柞蚕亲本间的全茧量雌雄开差率由1个主位点组与微位点组控制,主位点组与微位点组的遗传率分别为37.18%和16.01%,主位点组的加性效应为-2.55%,显性效应为-3.43%。其中,亲本品种582的全茧量雌雄开差率最小,含有1个可以使全茧量雌雄开差率缩小的纯合加性(++)主位点组,杂交组合582×抗大的全茧量雌雄开差率最小,含有1个可以使全茧量雌雄开差率缩小的杂合显性(+-)主位点组。杂交组合全茧量雌雄开差率的遗传构成包括主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或主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微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和微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不同杂交组合上述3种效应所占的比率不同。亲本间全茧量雌雄开差率的主、微位点组及其遗传构成的解析,阐明了其杂交组合全茧量雌雄开差率的遗传特点,可作为柞蚕优良品种选育及杂交组合选配的理论依据。
-
关键词
柞蚕
全茧量
雌雄开差率
主-微位点组
加性效应
显性效应
-
Keywords
Antheraea pernyi
Cocoon weight
Difference rate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Major-minor locus group
Ad- ditive effect
Dominance effect
-
分类号
S885.1
[农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