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离子液体界面聚合法制备聚苯胺微/纳米纤维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志明 王立群 +2 位作者 于良民 魏长峰 李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6-790,共5页
没有外加质子酸的条件下,以过硫酸铵作氧化剂,水和离子液体作为两相,采用"界面聚合法"成功制备出导电聚苯胺纳米纤维(d=100~190 nm),界面体系所使用的溶剂都为绿色溶剂,对环境无污染,实现了对传统界面聚合的改进。发现[APS]/... 没有外加质子酸的条件下,以过硫酸铵作氧化剂,水和离子液体作为两相,采用"界面聚合法"成功制备出导电聚苯胺纳米纤维(d=100~190 nm),界面体系所使用的溶剂都为绿色溶剂,对环境无污染,实现了对传统界面聚合的改进。发现[APS]/[An]的比例,去离子水的加入以及搅拌时间对产物的形貌有重要影响。通过FTIR,UV-Vis,XRD进行了结构表征,证实所得的聚苯胺纳米纤维为掺杂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界面聚合 离子液体 无掺杂剂 微/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制备PVP/PVDF复合微/纳米纤维 被引量:3
2
作者 盛冰冰 孔庆山 +1 位作者 纪全 夏延致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9-80,共2页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偏氟乙烯(PVP/PVDF)的N,N-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液的静电纺丝。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不同条件下制备的PVP/PVDF复合微/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纤维结构特征。结果表...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聚偏氟乙烯(PVP/PVDF)的N,N-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液的静电纺丝。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不同条件下制备的PVP/PVDF复合微/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纤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当PVP∶PVDF为6∶4时,制得的PVP/PVDF复合微/纳米纤维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微/纳米纤维 聚乙烯吡咯烷酮 聚偏氟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微/纳米纤维毡增强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8
3
作者 余煜玺 马锐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5-50,共6页
以聚碳硅烷为先驱体进行静电纺丝,制备PCS微/纳米纤维毡,通过交联和高温热处理工艺得到柔性无定型SiC微/纳米纤维毡,然后以纤维毡作为增强体,结合溶胶-凝胶和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SiC微/纳米纤维毡增强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SiC/SiO_2)。... 以聚碳硅烷为先驱体进行静电纺丝,制备PCS微/纳米纤维毡,通过交联和高温热处理工艺得到柔性无定型SiC微/纳米纤维毡,然后以纤维毡作为增强体,结合溶胶-凝胶和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SiC微/纳米纤维毡增强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SiC/SiO_2)。结果表明:制备的SiC纤维毡平均直径为1.7μm,横向抗拉强度为0.6MPa,伸长率为6.0%。SiC微/纳米纤维毡与SiO_2气凝胶基体具有较好的相容性,SiC/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疏水角为132°,比表面积为241.8m2/g,平均孔径为12.0nm,SiC微/纳米纤维毡在增强气凝胶韧性的同时保持了其良好的耐温性和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微/纳米纤维 SIO2气凝胶 静电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列型静电纺丝法制备扭曲螺旋结构的复合微/纳米纤维与表征 被引量:2
4
作者 饶丹 李从举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41,共3页
采用并列型静电纺丝法成功制备出新型的扭曲螺旋结构的复合微/纳米纤维。主要使用扫描电镜、SmileView图像分析软件对样品的微观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收缩性聚酯弹性体TPEE和相对收缩率较低的PBT,在并列型电纺... 采用并列型静电纺丝法成功制备出新型的扭曲螺旋结构的复合微/纳米纤维。主要使用扫描电镜、SmileView图像分析软件对样品的微观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收缩性聚酯弹性体TPEE和相对收缩率较低的PBT,在并列型电纺过程中因断裂伸长率不同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从而形成三维扭曲螺旋结构的复合纤维。所得纤维是表面具有刺状突起的扭曲螺旋结构的复合微/纳米纤维,纤维直径约1μm,表面刺状突起约30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并列型 螺旋 复合 微/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酸镧微/纳米纤维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从兆 柳巍 黄蕾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4-66,共3页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络合剂与Mn(CH3COO)2和La(NO3)3·6H2O反应制得前驱体,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VP/Mn(CH3COO)2·La(NO3)3纤维,经焙烧得到具有高比表面积的LaMnO3微/纳米纤维。采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络合剂与Mn(CH3COO)2和La(NO3)3·6H2O反应制得前驱体,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VP/Mn(CH3COO)2·La(NO3)3纤维,经焙烧得到具有高比表面积的LaMnO3微/纳米纤维。采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现代分析手段对所制备的纤维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焙烧后纤维的直径明显减小,在150~300nm之间;PVP特征吸收峰消失,新生成的M(La,Mn)-O吸收峰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而变强;XRD分析出现相应氧化物的特征峰,说明有LaMnO3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法 微/纳米纤维 锰酸镧 聚乙烯吡咯烷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离子液体/水界面聚合法制备聚苯胺微/纳米纤维
6
作者 冷涛 王立群 +1 位作者 于良民 张志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4-89,共6页
改进了离子液体/水界面聚合方法,将苯胺和掺杂剂溶解在离子液体相中,成功合成了对甲苯磺酸聚苯胺(PANI-TSA)微/纳米纤维和盐酸掺杂聚苯胺(PANI-HCl)微/纳米纤维,其平均直径分别为488和183nm。考察了掺杂剂的浓度对聚苯胺微/纳米纤维的... 改进了离子液体/水界面聚合方法,将苯胺和掺杂剂溶解在离子液体相中,成功合成了对甲苯磺酸聚苯胺(PANI-TSA)微/纳米纤维和盐酸掺杂聚苯胺(PANI-HCl)微/纳米纤维,其平均直径分别为488和183nm。考察了掺杂剂的浓度对聚苯胺微/纳米纤维的形貌及电导率的影响。实验发现离子液体相中掺杂剂的浓度越高,合成出的聚苯胺微纳米纤维直径越小,以PANI-TSA为例,当p-TSA的浓度由0.005mol·L^(-1)增加到0.05mol·L^(-1)时,PANI-TSA的平均直径从488nm逐渐减小到183nm,相应其室温电导率由1.6×10^(-3)S/cm增加到4.9×10^(-3)S/cm,表现出尺寸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微/纳米纤维 离子液体 界面聚合 过硫酸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锌铁氧体微纳米纤维的电纺制备及吸波性能(英文) 被引量:3
7
作者 赵芳 王建江 +2 位作者 许宝才 刘嘉玮 高海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2-928,共7页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后续热处理制备了尖晶石型Li_(0.35)Zn_(0.3)Fe_(2.35)O_4微纳米纤维.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分析(TG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手段研究了煅烧温度(700,80...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后续热处理制备了尖晶石型Li_(0.35)Zn_(0.3)Fe_(2.35)O_4微纳米纤维.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分析(TG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手段研究了煅烧温度(700,800,900,1000℃)对产物物相和形貌的影响;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分析了纤维状产物的吸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Li_(0.35)Zn_(0.3)Fe_(2.35)O_4在700℃及以上温度煅烧后可生成单一尖晶石结构.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产物依次呈现出微纳米纤维状、三维网络状、竹节状和颗粒状的微观形貌.随着匹配厚度增加,微纳米纤维状Li_(0.35)Zn_(0.3)Fe_(2.35)O_4的最低反射率向低频移动,在8 GHz以下的最佳匹配厚度为6 mm,在此厚度下吸波性能优良,最低反射率为-26 d B,对应的吸收频率为5.0 GHz,低于-10 d B的吸收频带为4.0~8.0 GHz,带宽为4 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0.35Zn0.3Fe2.35O4 煅烧温度 形貌 微/纳米纤维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定向输运电纺纤维材料的研究及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皮浩弘 张秀芹 +1 位作者 王锐 吴晶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76-2085,共10页
静电纺丝法是一种高效、便捷制备微/纳米纤维的方法。制备过程中,通过调控微/纳米纤维化学组成及微观结构,能够实现纤维表面及纤维膜厚度方向浸润性差异或梯度的构筑,进而利用浸润性差异或梯度驱动液体的定向输运。综述了近年来电纺纤... 静电纺丝法是一种高效、便捷制备微/纳米纤维的方法。制备过程中,通过调控微/纳米纤维化学组成及微观结构,能够实现纤维表面及纤维膜厚度方向浸润性差异或梯度的构筑,进而利用浸润性差异或梯度驱动液体的定向输运。综述了近年来电纺纤维及纤维膜材料在液体定向输运中的研究成果及液体定向输运机理,并对液体单向输运微/纳米纤维材料未来的应用及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微/纳米纤维 液体定向输运 特殊浸润性 浸润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PEE双组分扭曲螺旋电纺纤维的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姜晨光 李从举 黄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37,共4页
首先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纳米纤维。用扫描电镜(SEM)对纤维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纤维的直径为300~600nm,讨论了纺丝液浓度和纺丝距离对纤维形貌产生的影响。然后在一定的负电压下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首先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纳米纤维。用扫描电镜(SEM)对纤维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纤维的直径为300~600nm,讨论了纺丝液浓度和纺丝距离对纤维形貌产生的影响。然后在一定的负电压下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和聚左旋乳酸(PLLA)电纺纳米纤维,发现PBT和PLLA均具有良好的负极可纺性。再利用双喷头静电纺丝装置制备了TPEE/PBT与TPEE/PLLA扭曲螺旋复合纤维,用SEM对纤维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电纺条件下,以TPEE为正极,PBT或PLLA为负极,均可以制备出具有扭曲螺旋结构的微/纳米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扭曲螺旋结构 微/纳米纤维 TP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面图片说明
10
作者 董宇涵 白燕 辜鹏程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68,共1页
肌腱-骨组织由于其复杂结构给损伤组织的修复带来巨大挑战。在组织工程领域,通过制备天然组织代替物,使损伤的肌腱组织可以原位再生。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得到微/纳米纤维结构,相比于其它方法所制备的支架更有利于肌腱组织再生。在本期刊... 肌腱-骨组织由于其复杂结构给损伤组织的修复带来巨大挑战。在组织工程领域,通过制备天然组织代替物,使损伤的肌腱组织可以原位再生。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得到微/纳米纤维结构,相比于其它方法所制备的支架更有利于肌腱组织再生。在本期刊载的“肌腱仿生用定向PLLA微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工艺参数研究”一文中,重庆医科大学的董宇涵等人以左旋聚乳酸(PLLA)为基材,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静电纺丝工艺过程对PLLA纤维形貌和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纤维形貌 重庆医科大学 纺丝工艺参数 损伤组织 原位再生 微/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nanofibers at surface of carbon fibers on microstructure of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during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鹏 陈洁 +1 位作者 徐先锋 卢雪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590-2595,共6页
Before densification by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carbon or SiC nanofibers were grown on the surface of carbon fibers by catalyt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using electroplated Ni as catalyst.The modification and me... Before densification by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carbon or SiC nanofibers were grown on the surface of carbon fibers by catalyt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using electroplated Ni as catalyst.The modification and mechanism of nanofibers on the pyrocarbon deposition during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ofibers improve the surface activity of the carbon fibers and become active nucleation centers during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They can induce the ordered deposition of pyrocarbon and adjust the interface bonding between pyrocarbon and carbon fibers during the infil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anofiber SiC nanofiber PYROCARBON interface bon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