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金融:一种新的金融增长方式 被引量:4
1
作者 高连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8-93,114,共7页
金融增长方式长期"转而不变"的根本原因是其"末端治理"的模式始终没有改变,金融粗放增长方式因无法彻底解决金融资源"浪费"与"不足"的矛盾而不应为继。循环金融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种新的金... 金融增长方式长期"转而不变"的根本原因是其"末端治理"的模式始终没有改变,金融粗放增长方式因无法彻底解决金融资源"浪费"与"不足"的矛盾而不应为继。循环金融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种新的金融增长方式,它以金融资源的再循环为核心,采取"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式全程治理模式,能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再造金融增长方式,有利于金融积极、和谐、可持续稳定发展。循环金融可以通过推行ERP和EPR管理、制定国家金融战略、编制实施金融规划等多条路径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金融 金融增长方式 金融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优势“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障碍、途径与改革突破口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杰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不仅仅是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独特优势,也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赋予和维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动力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在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形成和运行的内在规律的基础...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不仅仅是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独特优势,也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赋予和维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动力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在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形成和运行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重点研判一国在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进程之中可能会发生的突出发展误区,表现在“基础研究能力缺失”“经济结构金融化服务化”“全球市场依附型”这三个最为突出的发展误区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推进中国优势“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形成的突出障碍因素,并由此阐述了当前推进中国“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形成的重要途径。综合以上分析,指出了当前中国在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进程中的核心改革突破口和重点政策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 超大规模经济体 突出障碍因素 实施路径 改革突破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创造、金融循环与经济危机:循环学派的解释 被引量:4
3
作者 袁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9-97,共9页
通过引入融资动机和银行的货币创造,循环学派把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过程理解为逻辑上相联、时间上继起的一系列发展阶段的循环。随着货币从创造到流通,再到毁灭的不断展开,经济主体间的不对称关系和重要宏观经济变量也逐步确立:在基准模... 通过引入融资动机和银行的货币创造,循环学派把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过程理解为逻辑上相联、时间上继起的一系列发展阶段的循环。随着货币从创造到流通,再到毁灭的不断展开,经济主体间的不对称关系和重要宏观经济变量也逐步确立:在基准模型中,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银行的放贷决策是开启循环的关键,体系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循环结束时企业收回的流动性与债务责任之间的匹配程度;在扩展图式中,金融循环迅速膨胀且日趋独立,显著改变了经济主体的传统地位和联系,体系的稳定高度依赖于金融资产与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且终将引发债务紧缩,乃至金融和经济危机。循环学派对内生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功能、经济体系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稳定机制的独特分析,可以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资动机 货币内生 货币循环 金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循环工程探析——商业银行资金运行阻滞的综合运作对策
4
作者 何小锋 宋芳秀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0-36,共7页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如不良资产、巨额存差和惜贷行为等 ,这使得商业银行资金运行阻滞 ,经营效益不佳。资金运行阻滞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信贷的萎缩 ,对通货紧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商业...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如不良资产、巨额存差和惜贷行为等 ,这使得商业银行资金运行阻滞 ,经营效益不佳。资金运行阻滞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信贷的萎缩 ,对通货紧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商业银行资金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那么 ,商业银行有可能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瓶颈”。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运作对策———金融循环工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资金阻滞 金融循环工程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模式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6
5
作者 涂圣伟 张玉静 《农村金融研究》 2023年第6期31-39,共9页
涉农“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本质上是高效率要素供给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质量效益提升的过程,既具有三者循环的一般特点,也具有农业部门特点所产生的特定性。涉农“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包括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农村金融形... 涉农“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本质上是高效率要素供给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质量效益提升的过程,既具有三者循环的一般特点,也具有农业部门特点所产生的特定性。涉农“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包括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农村金融形成的彼此支撑、有效贯通的大循环,以及以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升级、农村金融发展为出发点的三个正反小循环。涉农“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面临农村要素优化组合配置不畅、涉农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滞后、农村金融科技发展不充分等堵点。论文认为应从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升级、农村金融发展三者的协同性,循环节点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循环节点的自驱力三个层面入手,推动实现涉农“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金融科技 科技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发展视角下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理论逻辑、核心要义与政策启示 被引量:11
6
作者 董昀 《农村金融研究》 2023年第6期21-30,共10页
创新是企业家利用技术发明进入市场并获得利润的经济活动,这一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是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力求实现从科技到市场再到产业的转化,其间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由于创新具有外溢效应,且充满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创新资... 创新是企业家利用技术发明进入市场并获得利润的经济活动,这一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是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力求实现从科技到市场再到产业的转化,其间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由于创新具有外溢效应,且充满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创新资金供给往往低于最优水平,故而需要金融体系为“科技-产业”转化过程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源头活水,产业创新是主要路径,金融服务是融资手段,三者在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需要坚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准确把握创新发展规律,使得金融资源的动员和配置更好地与企业创新的周期性特征和技术特性相匹配,从而推动科技进步更好转化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发展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企业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框架、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晓冬 黄卓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66,共14页
科技金融作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能够为科技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已有研究注意到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影响,但是并未考虑科技金融的系统... 科技金融作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能够为科技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已有研究注意到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影响,但是并未考虑科技金融的系统性特征,且研究视角相对狭隘,缺乏整体系统的分析。文章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了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框架,并针对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面临的三大矛盾,提出充分发挥不同金融机构的职能优势,以企业科技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动力源泉;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筑牢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产业根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科技金融制度体系建设为抓手完善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制度环境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新质生产力 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资本无序扩张与金融自循环:一个文献述评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成威 詹卉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24,共7页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呈现出金融资本无序扩张现象,表现为金融部门虹吸实体部门资金,使得资金越来越多地在金融体系内扩张膨胀,形成脱离于经济大循环的金融自循环。金融资本无序扩张相对于有序扩张而言,是基于...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呈现出金融资本无序扩张现象,表现为金融部门虹吸实体部门资金,使得资金越来越多地在金融体系内扩张膨胀,形成脱离于经济大循环的金融自循环。金融资本无序扩张相对于有序扩张而言,是基于金融自循环的扩张。金融资本无序扩张与金融自循环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相互强化,其危害是侵蚀实体经济,集聚金融风险。已有文献并没有明确提出金融自循环的概念,但有不同维度的侧面研究,对这些文献从金融资本无序扩张与金融自循环的形成机制、主要危害和测度方法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我们理解当前金融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找寻破解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问题提供多方位的思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无序扩张 金融循环 虹吸效应 实体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衡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基于实物和金融资金流量表的研究
9
作者 陆江源 王鹏举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9-84,共16页
文章通过定位金融循环是连接实物分配与实物最终需求的桥梁,编制链接可支配收入和最终需求的FWTW资金流量表,从狭义金融空转、广义金融乘数、动态金融效率改进对内需增长贡献三个角度,研究了1992—2022年间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文章通过定位金融循环是连接实物分配与实物最终需求的桥梁,编制链接可支配收入和最终需求的FWTW资金流量表,从狭义金融空转、广义金融乘数、动态金融效率改进对内需增长贡献三个角度,研究了1992—2022年间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变化并与典型国家相对照,得出结论:一是从狭义的金融空转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角度看,2014—2016年间金融空转现象严重,2017年以来金融空转已有明显好转,同时1999—2016年间金融部门服务实体经济的资金比例呈现波动式下行,到2016年已经下降至43.1%,2022年又回升至67.4%。二是从广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乘数看,2009—2016年金融部门快速扩张,2006—2016年金融投入产出乘数平均高达2.08,金融资源产生了极大浪费,但2017年—2022年间金融投入产出乘数迅速下降,疫情以来有所抬升但仍远低于2017年峰值。三是从动态金融效率变化对内需扩张的影响看,2009年以后金融部门的扩张在较短年份间促进了内需扩张,但之后的金融空转又降低了金融效率,直至2017年以来金融业回归本源后,金融循环对于内需增长的作用才逐渐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效率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资金流量分析 经济循环 金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奇帆 《西部论坛》 2012年第2期1-4,共4页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在于以华尔街为首的美欧金融体系违反了金融业3个基本原则:植根于工商产业,严格管控风险,杠杆率适度。我国金融体系要防止5个趋势:政策过度叠加,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老大"意识蔓延,收入...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在于以华尔街为首的美欧金融体系违反了金融业3个基本原则:植根于工商产业,严格管控风险,杠杆率适度。我国金融体系要防止5个趋势:政策过度叠加,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老大"意识蔓延,收入过高,服务意识不强。规避危机要力求4个平衡:贷款余额与GDP大体1∶1,证券市场市值与GDP大体1∶1,房地产总市值与GDP大体1∶1,国家主权债务加上社会保障支出与GDP大体1∶1。化解金融危机,不能依靠金融业自我循环,而要靠科技进步和发展实体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 主权债务危机 宏观调控 金融自我循环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金融衍生工具 科技进步 凯恩斯主义 福利主义 供应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明月 荆林波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影子银行作为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发展直接融资的有效渠道,在我国金融业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占GDP比重排名比较靠后,整体体量较小,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不过... 影子银行作为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发展直接融资的有效渠道,在我国金融业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占GDP比重排名比较靠后,整体体量较小,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不过,我国影子银行长期处于监管盲区,传统监管体制无法实施及时而有效的监管,既不利于我国金融系统安全稳定,也不利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特别是金融业内外循环扩大了法律关系模糊带来的消极影响,放大了刚性兑付带来的金融资源循环受阻问题,增加了监管缺乏带来的金融系统不稳定因素,导致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缺位问题进一步凸显。影子银行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但分散管理的弊端依然比较明显。为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积极作用,助力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应从顶层着手设计有效的监管制度,规避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具体而言,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全面统计制度,掌握内外循环中的金融家底;二是建立健全规范而有效的管理架构,防范内外循环中的金融风险;三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国内与国际规则的全面接轨以及内外循环规则的连通;四是引入监管负面清单制度,平衡金融创新保护与金融风险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新发展格局 金融业内外循环 影子银行 系统性风险 监管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软件管理
12
作者 刘宁华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2期30-31,共2页
引进外资银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在1979年,日本的输出入银行驻北京代表处的挂牌,开创了新中国成立后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金融机构的先例,也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国际金融大循环的序列之中... 引进外资银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在1979年,日本的输出入银行驻北京代表处的挂牌,开创了新中国成立后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金融机构的先例,也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国际金融大循环的序列之中,为国内的金融领域注入一种新的、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在短短十几年当中,我国引进外资银行取得明显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资银行 软件管理 外资金融机构 中国金融 引进外资 对外开放 金融改革 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循环 历史必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银社合作何以能实现扶贫小额信贷成功运作?——基于L县的调查
13
作者 梁波 王青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4期90-105,共16页
扶贫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援助性金融,在实践中常常会因为诸多限制性因素而失败。然而,我国L县开展的农村扶贫小额信贷在借贷者资信和金融素养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良性的金融循环,其原因在于政府、银行和社会三者间的合作(政银社合作)提供... 扶贫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援助性金融,在实践中常常会因为诸多限制性因素而失败。然而,我国L县开展的农村扶贫小额信贷在借贷者资信和金融素养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良性的金融循环,其原因在于政府、银行和社会三者间的合作(政银社合作)提供的制度基础。这种合作框架实现了金融借贷从传统双边契约关系到多边契约关系的转变,而多边契约关系的建立又能够通过“增信”“赋能”“促约”三种具体的功能性机制产生影响,从而保障了扶贫小额信贷的成功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小额信贷 政银社合作 金融循环 契约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