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气化痰活血方对冠脉微循环障碍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1
作者 葛昭 任秋安 +4 位作者 任思霖 周梦雪 李默涵 宁旭瑾 王贤良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02-1312,共11页
目的:观察理气化痰活血方对冠脉微循环障碍(CMD)大鼠冠状动脉微血管血栓阻塞程度的影响,探究其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及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经心... 目的:观察理气化痰活血方对冠脉微循环障碍(CMD)大鼠冠状动脉微血管血栓阻塞程度的影响,探究其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及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经心尖部向左心室注射月桂酸钠1 mL/kg(质量浓度1 g/L)建立大鼠冠脉微循环障碍模型,造模24 h后随机处死5只大鼠,摘取心脏,留取心肌组织标本,经苏木精-伊红(HE)病理切片显示大鼠冠状动脉微血管均有血栓形成,确定造模成功。将剩余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理气化痰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尼可地尔组及缬沙坦组。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冠状动脉微血管血栓阻塞程度、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理气化痰活血低、中、高剂量组可改善CMD大鼠冠状动脉微血管血栓阻塞程度,显著降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P<0.001)及内皮素-1(ET-1)浓度(P<0.05),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力(P<0.001)、谷胱甘肽(GSH)含量(P<0.001)、NO浓度(P<0.05)、NO/ET-1比值(P<0.05)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P<0.05),抑制CMD大鼠心肌组织及内皮细胞凋亡。结论:理气化痰活血方可改善CMD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损伤及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冠脉微血管血栓形成,抑制细胞凋亡,发挥改善冠脉微血管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气化痰活血方 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微血管血栓 血管内皮功能 细胞凋亡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数量与血清VEGF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慧 张澎 +2 位作者 任秀宝 刘虹 郝希山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 :分析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及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 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 ,并比较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流式细胞法检测 5 7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 目的 :分析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及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 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 ,并比较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流式细胞法检测 5 7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CECs和CEPs ,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和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 :肿瘤患者外周血CECs及CEPs分别为 (0 .378± 0 .0 4 7) %和 (0 .0 5 9± 0 .0 13) % ,血清VEGF ,bFGF分别为 (2 95 .5 8± 5 9.5 6 )ng/L和 (2 8.73± 7.4 0 )ng/L ,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的数量与血清VEGF ,bFGF水平相关。结论 :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高于正常人 ;VEGF和bFGF可能参与了血管内皮干 /祖细胞的动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积饮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何春霞 李柳宁 +3 位作者 柴小姝 张力文 刘柏 陈志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59-1662,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消积饮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s)数量变化与CEA、CYFRA 21-1、NSE、客观应答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旨在探讨CECs作为评价消积饮治疗晚期NSCLC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 目的:观察中药消积饮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s)数量变化与CEA、CYFRA 21-1、NSE、客观应答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旨在探讨CECs作为评价消积饮治疗晚期NSCLC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治疗组,试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试验组给予消积饮联合TP方案化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TP方案化疗治疗,首要观察指标两组CECs的表型(CD_(146)^+)的数量变化,次要观察指标包括CD_(146)^+与CEA、CYFRA 21-1、NSE数值变化关系、CD_(146)^+与客观应答率(RECIST标准)关系、CD_(146)^+与无进展生存期关系及毒副反应。结果:全部50例随机患者参与评价。首要观察指标CD_(146)^+值治疗后试验组(0.76±0.35)明显低于对照组(1.93±2.39),具统计学差异(P<0.05)。次要观察指标,CD_(146)^+与CEA、NSE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0.34(P<0.05);CD_(146)^+与CYFRA21-1未见明显相关性;CD_(146)^+与ORR无明确相关性;CD_(146)^+与PFS是负性相关,PFS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1.16(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及毒副反应。结论:CD_(146)^+可作为新的一种评价中药抗肺癌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指导临床用药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积饮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管生成的抑制及对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尚立群 赵皆 +7 位作者 王伟 肖旺 李军 李学昌 宋伟安 刘军强 文锋 岳彩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22-729,共8页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对肿瘤微淋巴管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存在抑制效应引起我们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injection)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对肿瘤微淋巴管的形成与发展是否存在抑制效应引起我们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 injection)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VEGF-D和VEGF受体(VEGFR)-3表达及对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数目的影响。方法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顺铂组、不同浓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顺铂组,连续给药2周。1周后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的表达水平和微淋巴管密度。免疫荧光染色诊断和计数循环肿瘤细胞。结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组的表达阳性率、微淋巴管密度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顺铂组(P<0.05);较高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组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表达阳性率和微淋巴管密度低于相应较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浓度的组别(P<0.05)。各组微淋巴管密度与VEGF-C、VEGF-D、VEGFR-3表达阳性率存在正相关。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各组的循环肿瘤细胞数目明显低于单独使用顺铂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生成,减少循环肿瘤细胞,作用大小与浓度有关。与顺铂联合使用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循环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荷瘤模型 微淋巴管密度 表达阳性率 循环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循环灌注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和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肖贞良 孙耕耘 钱桂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053-1054,共2页
关键词 循环灌注 血管内皮细胞 RPMVEC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毒素对微循环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王自力 索占伟 +1 位作者 穆祥 许剑琴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6期45-48,共4页
大肠杆菌在繁殖或死亡过程中 ,所释放出的内毒素可对动物机体微循环和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害 ,引起微循环障碍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如内皮素、血栓调节蛋白、粘附因子、选择素、一氧化氮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等 ,从而引起血管内皮... 大肠杆菌在繁殖或死亡过程中 ,所释放出的内毒素可对动物机体微循环和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害 ,引起微循环障碍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如内皮素、血栓调节蛋白、粘附因子、选择素、一氧化氮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等 ,从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正常功能形态损伤和全身炎症的发生 ,为大肠杆菌病引起的感染、休克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通过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病机制的研究 ,对有效防治大肠杆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循环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功能 影响因素 大肠杆菌 动物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内皮细胞对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潘家义 吴立荣 +4 位作者 李伟 李屏 李莎 陈颖 肖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04-1209,共6页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血管风险预测的重要生物标志的有效性。方法研究分析了110例ACS患者和3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HC组);根据其病史、症状、心电图、各种生化结果 ,利用两种不同的冠心病风险评分...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血管风险预测的重要生物标志的有效性。方法研究分析了110例ACS患者和3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HC组);根据其病史、症状、心电图、各种生化结果 ,利用两种不同的冠心病风险评分系统评估AC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评分评价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以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评价所有冠心病;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静脉血CEC数。结果与HC组比较,ACS患者组的CEC计数明显升高,并随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性升高;CEC计数和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高低明显相关,TIMI UA/NSTEMI、TIMI/STEMI、GRACE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47、0.64、0.61(P<0.05);CEC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度可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0(95%CI:0.84~0.94,P<0.01);CEC计数诊断ACS中度可信,AUC=0.89(95%CI:0.82~0.93,P<0.01)。结论 CEC计数的升高和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密切相关,CEC可能成为心血管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内皮细胞 血管事件 心梗 急性冠脉综合征 风险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任秀宝 李慧 +2 位作者 刘虹 张澎 郝希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 ,CECs)和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 6 8例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CECs...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 ,CECs)和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 6 8例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CECs和CEPs ,其中 11例患者 (4例乳腺癌、7例淋巴瘤 )经造血干细胞动员 (常规化疗 +G CSF)。结果 :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分别为 0 378%± 0 10 3%和 0 0 5 9%± 0 0 13% ,高于正常对照组。经造血干细胞动员后患者外周血CECs和CEPs升高。结论 :G CSF在动员造血干细胞的同时 ,对血管内皮干 /祖细胞亦有动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造血干细胞动员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对止血带诱导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循环内皮细胞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金丽艳 贺志飚 +2 位作者 阮文燕 徐军美 陈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75-677,共3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对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循环内皮细胞(CEC)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30例下肢需止血带术患者随机均分为Pro组和Iso组。Pro组采用丙泊酚TCI维持麻醉,Iso组则吸入异氟醚维持...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对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循环内皮细胞(CEC)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30例下肢需止血带术患者随机均分为Pro组和Iso组。Pro组采用丙泊酚TCI维持麻醉,Iso组则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分别于术前(缺血前T0)、放气后30min(T1)、60min(T2)、90min(T3)、术后1d(T4)五个时点抽股静脉血测定血浆CEC和vWF含量。结果两组血浆CEC和vWF含量在T1~T4时均显著高于T0时(P<0.05)。两组T1~T4血浆CEC和vW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TCI可减少止血带引起的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CEC和vWF的含量,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循环内皮细胞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血清孵育及NAC干预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祥君 肖颖彬 +2 位作者 王学锋 陈林 钟前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1326-1328,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血清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CPB血清致伤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模型,以TUNEL方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血清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CPB血清致伤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模型,以TUNEL方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CPB血清可致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0.1、1mmol/L NAC减少CPB血清诱致的培养内皮细胞凋亡,10、100mmol/L NAC加重CPB血清诱致的培养内皮细胞凋亡。结论CPB血清诱致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增加,低浓度NAC对CPB血清诱致的内皮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高浓度NAC加重CPB血清诱致的内皮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体外循环 N-乙酞半胱氨酸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51通过囊泡内化再循环调控血管通透性的机制
11
作者 范诗浪 蒋卢映 +3 位作者 章子璇 季萌萌 左后娟 刘竞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5,233,共9页
目的探究CD151通过调控囊泡内化再循环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野生型小鼠和CD151敲除小鼠分别分为WT-con组、WT-模型组、KO-con组和KO-模型组,每组6只。WT-模型组和KO-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 目的探究CD151通过调控囊泡内化再循环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野生型小鼠和CD151敲除小鼠分别分为WT-con组、WT-模型组、KO-con组和KO-模型组,每组6只。WT-模型组和KO-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模型,WT-con组和KO-con组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对照。造模后24 h,通过Miles实验测定肺血管通透性;将沉默CD151表达的siRNA(si-CD151)和阴性对照si-NC转入EA.hy 926细胞,分别观察基础条件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刺激条件下,内皮细胞层在不同时间点对FITC-dextran的通透性;CD151敲低组和对照组内皮细胞行转录组测序;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CD151分布及内化;Western bolt及RT-qPCR检测CD151敲低组及对照组VE-cadherin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VE-cadherin分布及内化。结果Miles实验结果提示,WT-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染料渗出相较WT-con组增加(P<0.01),KO-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染料渗出相较WT-模型组增加(P<0.05)。内皮细胞层通透性检测结果提示,在VEGF-A刺激30、60和120 min后,CD151敲低组对FITC-dextran的通透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内皮细胞中CD151与囊泡介导的转运存在密切关联。Western bolt和RT-qPCR结果提示,CD151敲低的内皮细胞中VE-cadherin在蛋白和mRNA水平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均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在VEGF-A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CD151表达下降显著破坏细胞-细胞连接处VE-cadherin的表达,降低了CD151和VE-cadherin在核周区域的共定位。结论CD151的缺失影响内皮细胞囊泡内化再循环,影响VE-cadherin的表达与内化活动,进而影响血管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CD151 内化再循环 内皮细胞 血管通透性 VE-CADHER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炎性皮肤病患者循环内皮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12
作者 刘伟民 王伟 宁喜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494-495,共2页
关键词 血管炎性皮肤病 循环内皮细胞 c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李易蒸 张庆欣 +1 位作者 杨晓莉 侯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次急性期大脑中动脉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根据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次急性期大脑中动脉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根据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将患者分为侧支良好组44例(ASPECTS 8~10分)和侧支不良组45例(ASPECTS 0~7分),并行多模态CT血管造影(mCTA)侧支循环评分。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VEGF、bFGF水平。结果侧支良好组VEGF、bFGF水平明显高于侧支不良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明显低于侧支不良组(P<0.05,P<0.01)。NLR为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P=0.003),VEGF、bFGF为侧支循环建立的保护因素(P<0.05)。mCTA侧支循环评分与血清VEGF、bFGF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血清VEGF、bFGF水平诊断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95%CI:0.576~0.778,P=0.001)、0.724(95%CI:0.619~0.814,P=0.000)。结论VEGF、bFGF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的良好建立具有显著相关性,是侧支循环建立的保护因素,并可较好预测侧支循环的良好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侧支循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生理循环流动下血管内皮细胞生理特征的微流控芯片记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胜叶 户富栋 +4 位作者 郭胜存 李云鹏 程栋 汤毅 桑海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1-767,共7页
目的:通过微流控芯片记录血管内皮细胞在类生理循环流动下的生理特征。方法:以内径550μm针头为模具,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制备微通道,将原代猪主动脉内皮细胞种植其内。当内皮细胞在微通道内生长融合达85%以上时,连接脉冲泵(模拟心脏)和... 目的:通过微流控芯片记录血管内皮细胞在类生理循环流动下的生理特征。方法:以内径550μm针头为模具,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制备微通道,将原代猪主动脉内皮细胞种植其内。当内皮细胞在微通道内生长融合达85%以上时,连接脉冲泵(模拟心脏)和硅胶管,分别给予流体剪切力0、1、5、10、15 dyn/cm^(2),培养24 h,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形状和排列,利用细胞长轴与灌流液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评估内皮细胞生长顺应性,确定类生理循环流动的流体剪切力。继续培养1~2 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连蛋白(VE-cadheri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硫酸乙酰肝素(HS)、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F-肌动蛋白(F-actin)在微通道的表达和分布,qRT-PCR方法检测内皮细胞SOD1 mRNA表达水平。结果:随着流体剪切力增加,内皮细胞形状由不规则椭圆形逐渐转变为长梭形,排列逐渐趋向整齐,内皮细胞长轴与灌流液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逐渐缩小,在15 dyn/cm^(2)时夹角最小(P<0.05),以此确定为类生理循环流动的最佳流体剪切力。在类生理循环流动下,免疫荧光染色提示CD31、VE-cadherin表达在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处,HS表达在内皮细胞表面,SOD1表达在内皮细胞的细胞质,vWF表达在W-P小体内,F-actin表达在内皮细胞骨架上,其表达方向均与灌流液流动方向一致。HS、SOD1荧光强度在类生理循环流动状态均高于静止状态,同时内皮细胞SOD1 mRNA表达水平高于静止状态(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在类生理循环流动下的微流控芯片体系保持其体内内皮细胞生长特点,维持其天然的抗凝、抗氧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微通道 微流控芯片 循环流动 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TP方案术后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彦卓 潘乐康 +3 位作者 齐大亮 辛亮 崔焱 安广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多西紫杉醇和卡铂(TP)方案术后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搜集2006年10月-2008年7月经病理确诊为NSCLC且行完全性手术切除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n=38):试验...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多西紫杉醇和卡铂(TP)方案术后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搜集2006年10月-2008年7月经病理确诊为NSCLC且行完全性手术切除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n=38):试验组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TP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用TP方案治疗。术后随访40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率(OS)的差异,检测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细胞(CEC)数量的变化及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39.4 vs 27.6个月,P<0.05),且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89.4%vs 57.9%,P<0.05)。治疗后两组CEC均有下降,第4周期化疗后试验组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Ⅰ、Ⅱ及Ⅲ期患者的MVD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M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低分化组MVD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结论与单纯化疗比较,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TP方案术后辅助治疗NSCLC能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提高3年生存率。CEC是一个较好的预测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抑素 重组 非小细胞 无病生存 存活率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琦 钱桂生 +4 位作者 陈正堂 高广正 官正华 汤正才 李文碧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28-331,共4页
为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采用同种骨髓提取液(BME)复制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连续多时相点检测血管内皮标记物:循环内皮细胞(CEC)、血浆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内... 为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采用同种骨髓提取液(BME)复制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连续多时相点检测血管内皮标记物:循环内皮细胞(CEC)、血浆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内皮素(ET-1)以及肺组织GMP-140含量,并行常规病理及电镜检查。发现致伤后0.5h,CEC、血浆GMP-140、ET-1 均显著升高,持续6h 仍显著高于伤前和对照,其中血浆GMP-140 升高达3.25 倍,1h 时达到高峰,而肺组织GMP-140 含量降低。血浆GMP-140 早期升高,幅度较大,与PaO2 负相关,与其它指标相关性亦较好。提示:经兔颈静脉恒流速注射BME(0.35m l/kg,2m l/h)能复制出理想的ARDS模型。检测血浆GMP-140可能是临床ARDS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管内皮细胞 cec ET-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中的表达及作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顺乐 陈熹 +3 位作者 张洺 吴涛 纪宗正 张心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7-189,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64只,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制备SAP模型,分别于术后1、3、6、12 h处死动物,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V...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64只,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制备SAP模型,分别于术后1、3、6、12 h处死动物,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VEGF在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VEGF活性。另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AP组及SAP+VEGF重组体注射组,每组各10只,应用伊文思蓝漏出率法检测胰腺微循环血管通透性。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中VEG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清VEGF含量显著升高(P<0.05),并随SAP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SAP时胰腺血管通透性显著升高(P<0.05),应用VEGF重组体注射后伊文思蓝漏出率升高显著(P<0.05)。结论 VEGF参与了SAP的发病过程,可能是胰腺炎时水肿充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清VEGF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胰腺病理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循环 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塞脉片对大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雨微 胡晨 +1 位作者 卞慧敏 戴晓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1-374,共4页
目的:研究通塞脉片(当归、党参、黄芪、石斛、川芎、金银花、牛漆、甘草)(TSM)对大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50只♂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TSM高剂量和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给以普通饲料... 目的:研究通塞脉片(当归、党参、黄芪、石斛、川芎、金银花、牛漆、甘草)(TSM)对大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50只♂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TSM高剂量和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给以普通饲料喂养外,其他组均饲以高脂饲料及维生素D3,建立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2周后检测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电镜观察动脉血管形态。结果:模型组大鼠CEC明显增加,AngⅡ含量显著升高,TSM能够减少CEC,降低AngⅡ含量。透射电镜观察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内皮严重受损;TSM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扁平形态基本完整,内弹性膜平整厚度均匀,损伤明显减轻。结论:TSM通过减少CEC数量、降低AngⅡ水平,达到保护大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内皮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塞脉 动脉粥样硬化 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 血管紧张素Ⅱ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表达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权琳 王毅 +1 位作者 徐玲 陈文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28-1231,共4页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发生发展和肿瘤血管新生密切相关,但是目前临床缺乏有效、准确地评估肿瘤血管新生的指标,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作为血管新生的新型标志物具有无...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发生发展和肿瘤血管新生密切相关,但是目前临床缺乏有效、准确地评估肿瘤血管新生的指标,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作为血管新生的新型标志物具有无创和重复性好的优势,本研究拟探讨NSCLC患者外周血CEC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12月南京市胸科医院收治初诊NSCLC患者不同时段的外周血标本,利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EC的数量,并且和临床分期、治疗反应和生存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样本、Ⅰ~Ⅱ期以及Ⅲ~Ⅳ期NSCLC患者CEC表达中位数分别为26、86和163个/ml,与对照样本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1和0.048)。基线CEC〉150个/ml的NSCLC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5.6个月,而基线CEC〈150个/ml的NSCLC患者中位PFS为8.8个月,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6);治疗后(复发)CEC〉150个/ml的NSCLC患者中位PFS为4.5个月,而治疗后(复发)CEC〈150个/ml的NSCLC患者中位PFS为8.8个月,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NSCLC患者外周血CEC计数与疾病分期和预后具有相关性,是预测预后和监测微小残留病灶的潜在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新生 循环内皮细胞 无疾病进展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后循环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健 林水金 +2 位作者 杨映波 冯素珍 简华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后循环内皮细胞(CEC)的体外培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7例严重多发伤(ISS≥20)病人外周血中CEC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培养。结果:培养总成功率为43.3%,而ISS≥30者为62.5%。伤情...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后循环内皮细胞(CEC)的体外培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7例严重多发伤(ISS≥20)病人外周血中CEC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培养。结果:培养总成功率为43.3%,而ISS≥30者为62.5%。伤情愈重,培养成功率愈高。影响CEC体外培养成败的因素是,损伤严重程度、采血时间、分离和培养技术。结论:本研究通过完善CEC分离、培养技术,克服不利影响因素,提高了培养成功率,为进一步研究CEC表面成份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内皮细胞 体外培养 影响因素 cec 多发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