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颗粒循环量对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林 李明 +1 位作者 邵媛媛 纳克拉.乔治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65,70,共6页
采用100 g/d(阶段I)、50 g/d(阶段II)和200 g/d(阶段III)这3种不同生物颗粒循环量V_s操作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CFBBR)去除污水中的碳和氮,通过380 d的实验测试其处理合成废水的效果以及不同V_s对该反应器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3种V_s对... 采用100 g/d(阶段I)、50 g/d(阶段II)和200 g/d(阶段III)这3种不同生物颗粒循环量V_s操作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CFBBR)去除污水中的碳和氮,通过380 d的实验测试其处理合成废水的效果以及不同V_s对该反应器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3种V_s对CFBBR处理合成废水中的碳和NH_4^+-N基本无影响,其去除量分别稳定在95%和98%;而TN的去除率随着V_s的提高而略微增加,3个阶段分别为85.1%、88.8%和90%。V_s对硝化过程影响不大,所有阶段基本上都接近于完全的硝化反应。但对反硝化过程影响较大,低的V_s会降低缺氧床的反硝化效率,同时还发现生物膜厚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好氧流化床中可以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颗粒循环 生物 生物颗粒 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升式外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中成药废水处理研究
2
作者 储潇枭 陈小光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以中成药废水厌氧出水为处理对象,以传统内循环好氧流化床(反应器II)反应器做参比,对比研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升式外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反应器I)的运行性能;并通过对反应器I投加悬浮填料,分析挂膜运行对反应器I性能强化的可能... 以中成药废水厌氧出水为处理对象,以传统内循环好氧流化床(反应器II)反应器做参比,对比研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升式外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反应器I)的运行性能;并通过对反应器I投加悬浮填料,分析挂膜运行对反应器I性能强化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经过60 d启动,稳定运行阶段反应器I出水COD和TN、NH4+-N的质量浓度及分别为99.8 mg/L和11.7、9.7 mg/L,去除率分别为85.6%、86.6%、87.6%,优于反应器II,可达到GB 21906-2008的要求;挂膜运行可强化反应器I运行性能,添加悬浮填料后,反应器I的出水COD和TN、NH_4^+-N的质量浓度及优于稳定运行期达14.2 mg/L和1.6、0.8 mg/L,去除率分别为8%、5.6%、5.4%。可为其后续工程化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式外循环流化床 生物反应器 中成药废水 挂膜填料 稳定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 MWel级循环流化床生物质空气气化气固产物特性
3
作者 鲁许鳌 张家富 +1 位作者 罗世文 高大明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49,共9页
为了反应器设计和运行参数优化与生物质半焦的增值利用,在气化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稻壳气化的燃气成分、产气参数,使用多种方法表征分析了生物质半焦的表面形貌、物理特征和碳质结构。燃气分析结果表明:燃气中CO的体积分数最高,大约为18%... 为了反应器设计和运行参数优化与生物质半焦的增值利用,在气化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稻壳气化的燃气成分、产气参数,使用多种方法表征分析了生物质半焦的表面形貌、物理特征和碳质结构。燃气分析结果表明:燃气中CO的体积分数最高,大约为18%,H2的体积分数为7%左右,燃气热值为5.48 MJ/m^(3)左右,属于低热值燃气。稻壳半焦的物理特征分析表明:半焦的主要元素为C、O、Si和K。半焦的BET比表面积为21.7742 m^(2)/g;小部分粒径为1~10μm和100~300μm,大多数粒径为10~100μm。半焦多数孔是孔径为2~10 nm的中孔,并且存在少量微孔和大孔,平均孔径为7.0496 nm,总孔体积为0.050907 cm^(3)/g。X射线衍射分析说明半焦含有石英晶型的SiO2,碳的无序性较高,石墨化程度低。红外光谱分析说明半焦的大分子结构含有—OH、C=C和C—O键等官能团。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半焦含有石墨结构,D1峰与G峰的强度比(ID1/IG)为7.93,半焦的碳质结构有较高含量的缺陷碳和无定形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气化 循环流化床 燃气成分 生物质半焦 结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固体生物质的热解液化 被引量:40
4
作者 戴先文 吴创之 +1 位作者 周肇秋 陈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4-130,共7页
介绍了以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为主体的固体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对气体产物的比较及油产物一般物性和油成分的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停留时间会降低油的产率 ,生成过多的不凝气 ;过低的... 介绍了以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为主体的固体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对气体产物的比较及油产物一般物性和油成分的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停留时间会降低油的产率 ,生成过多的不凝气 ;过低的温度和加热速率导致严重的碳化 ,同样会降低油产率 ,本实验的最高油产率可达 6 3%。2 )生物质热解油品的物性特点主要包括水分含量较高 ,pH值较低 ,粘度变化范围很大 ,热值与化石燃料相比为低 ,并且油品中因含氧量很高而极不稳定 ,油品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 ,烷烃和非烃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芳烃和沥青质含量相对较少。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生物 循环流化床 热解液化 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废水参数选择 被引量:5
5
作者 温沁雪 施汉昌 陈志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1-723,共3页
为了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率,综述了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在运行过程中关键参数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指导实际处理过程中如何选择水力停留时间、载体和接种污泥投加量以使反应器快速启动,以及如何控制气含率、载体投加量和生物膜特性等参... 为了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率,综述了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在运行过程中关键参数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指导实际处理过程中如何选择水力停留时间、载体和接种污泥投加量以使反应器快速启动,以及如何控制气含率、载体投加量和生物膜特性等参数.反应器启动阶段建议采用<0.5h的水力停留时间和低接种污泥浓度.在一定范围内较高的载体投加量有助于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生物流化床 关键参数 气含率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分布器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卫星 胡培根 +1 位作者 岑斌 沈琪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4-179,共6页
通过实验手段,对3种不同分布器下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内的气含率εg、内循环液速Uc及体积氧传质系数KLa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进气量这一直接因素外,分布器孔径及其分布密度是影响气含率的2个主要因素;相同气量下,微孔分布器有助... 通过实验手段,对3种不同分布器下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内的气含率εg、内循环液速Uc及体积氧传质系数KLa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进气量这一直接因素外,分布器孔径及其分布密度是影响气含率的2个主要因素;相同气量下,微孔分布器有助于获得较高气含率,但气孔分布过于密集(陶瓷分布器)则会使气泡在脱离阶段发生聚并增大,导致气含率降低。循环液速Uc在低气量下(Qg<260 L/h)主要由升降流区的气含率差Δεg控制,高气量下则由Δεg和回路阻力共同控制;相同气量下,不同分布器对应的循环液速Uc则主要取决于气含率差Δεg,分布器对应的Δεg较大,其Uc也相应较高。体积氧传质系数KLa随进气量增加而增大,其中主要贡献是气含率增大导致的比表面积a增大;相同气量下,分布器对应的气含率较高,其KLa也相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流化床反应器 气体分布器 气含率 循环液速 体积传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数学模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邓洪权 潘永亮 杨平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52-56,共5页
在以多孔高分子为载体和以人工合成葡萄糖废水为底物的实验基础上 ,建立了内循环生物流化床有机物降解的动力学模型 ,测定了生物膜密度、有机物降解的本征反应动力学系数 ,计算了生物膜扩散系数及生物膜表面积等 ,通过实验对模型的可靠... 在以多孔高分子为载体和以人工合成葡萄糖废水为底物的实验基础上 ,建立了内循环生物流化床有机物降解的动力学模型 ,测定了生物膜密度、有机物降解的本征反应动力学系数 ,计算了生物膜扩散系数及生物膜表面积等 ,通过实验对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结果表明 ,模型的精确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生物流化床 数学模型 好氧型生物膜法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系统模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高明明 刘博通 +2 位作者 张洪福 王亚柯 岳光溪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2-300,共9页
针对生物质循环流化床(CFB)机组,通过机理分析,研究了生物质燃烧的动态过程,建立了生物质CFB锅炉燃料侧燃烧模型。通过能量守恒,确定了生物质CFB机组汽水侧和汽机侧主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负荷控制系统模型。基于某30 MW生物质CF... 针对生物质循环流化床(CFB)机组,通过机理分析,研究了生物质燃烧的动态过程,建立了生物质CFB锅炉燃料侧燃烧模型。通过能量守恒,确定了生物质CFB机组汽水侧和汽机侧主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负荷控制系统模型。基于某30 MW生物质CFB机组实际运行数据,通过稳态工况推导、回归分析和遗传算法辨识了模型的参数和函数关系,在Simulink软件平台验证了模型的结果并进行了模型阶跃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的输出与实际数据能较好地吻合,主蒸汽压力、负荷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在4%以内,阶跃响应符合实际经验,证明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机组的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循环流化床 协调系统 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循环流化床零碳燃料掺烧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谭睿泽 宋国良 +1 位作者 宋维健 徐一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41,共15页
燃煤电厂掺烧零碳燃料是实现电力行业低碳排放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常见的掺烧零碳燃料有生物质、氨气与氢气等。针对燃煤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fluidizedbed,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的相关研究展开论述,通过分析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的技... 燃煤电厂掺烧零碳燃料是实现电力行业低碳排放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常见的掺烧零碳燃料有生物质、氨气与氢气等。针对燃煤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fluidizedbed,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的相关研究展开论述,通过分析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的技术原理和优势,结合生物质、氨、氢燃料特性和掺烧研究进展,探讨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技术未来的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为实现燃煤锅炉低碳排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基于CFB锅炉的流态化燃烧特性,分析了3种零碳燃料的基本燃料特性、掺烧后燃烧特性及排放特性、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尽管3种零碳燃料掺烧时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技术挑战,但通过气-固流场组织、燃料或空气深度分级、耦合其他技术对燃烧过程进行优化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燃煤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将是一条可行的碳减排路线。这将有助于开发新一代CFB锅炉灵活低碳燃煤发电技术,为“双碳”目标下促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零碳燃料掺烧 生物质燃料 氨燃料 氢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双组分气固流动实验研究
10
作者 陈羿翔 侯卫斌 +5 位作者 卫东升 王露 张申 邓肇福 吕炎南 魏利平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9-814,820,共7页
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在生物质热利用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但是传统矩形内循环流化床存在颗粒在低速区滞流的问题。开发了一种梯形结构内循环流化床,以稻壳/木屑和石英砂作为床料的开展颗粒流化态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石英砂的加入... 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在生物质热利用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但是传统矩形内循环流化床存在颗粒在低速区滞流的问题。开发了一种梯形结构内循环流化床,以稻壳/木屑和石英砂作为床料的开展颗粒流化态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石英砂的加入显著改善了稻壳和木屑的流动特性;随着气速比的增加,颗粒的循环流速先增大后减小;压力信号随着气速的增大均显示出逐渐变小的趋势。与矩形内循环流化床相比,梯形结构的引入减小了滞流区面积,相同操作条件下改善了颗粒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型隔板式 生物质气化 循环流化床 流化特性 颗粒循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添加剂对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宇宸 张一珍 +5 位作者 汤薛玉 齐俊钢 韦鲁滨 黄中 吕俊复 柯希玮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7693-7705,I0017,共14页
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烧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该文概述生物质直燃CFB锅炉在运行实践中面临的受热面沾污腐蚀、床料烧结团聚、燃烧不均匀、NO_(x)原始排放高等诸多问题和对... 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烧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该文概述生物质直燃CFB锅炉在运行实践中面临的受热面沾污腐蚀、床料烧结团聚、燃烧不均匀、NO_(x)原始排放高等诸多问题和对应的活性添加剂解决方案。如采用硅铝基、硫基、钙基、磷基等添加剂形成高熔点盐或降低Cl含量,可有效缓解炉内受热面沾污腐蚀等现象;借助载氧体辅助燃烧技术,有望通过替代床料的氧化还原循环反应改善炉内气氛分布均匀性并提高燃烧效率;在燃烧过程中投入适量的铁基或还原类添加剂,可抑制含氮前驱体向NO_(x)转化,亦或还原已生成的NO_(x),从而降低NO_(x)原始排放。未来,对添加剂的研究应重点关注机理分析、标准化、工程放大、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向,以期实现对生物质的清洁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循环流化床 活性添加剂 燃烧 NO_(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负荷下生物质掺烧比例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仇杰 崔志刚 +3 位作者 王康 王圣 董月红 徐静馨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4-190,共7页
为了研究生物质在低负荷下循环流化床机组深度调峰中的应用潜力,本文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生物质掺混比例对CFB锅炉内部温度、压力、气体浓度及颗粒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生物质掺混比为10%、20%时,循环流化床密相区升温速... 为了研究生物质在低负荷下循环流化床机组深度调峰中的应用潜力,本文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生物质掺混比例对CFB锅炉内部温度、压力、气体浓度及颗粒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生物质掺混比为10%、20%时,循环流化床密相区升温速率提高2~8℃/min,但稳定温度随掺混比增加而降低。为深入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别对3种工况进行数值计算后发现:掺烧比由0%提升至20%时,密相区压降由900 Pa减少至700 Pa;CO浓度由10%降低至5%;CO_(2)浓度从17%降低至12%;颗粒浓度降低了18%。相对地,稀相区各组分浓度出现增加,特别是颗粒浓度增加了达38%。表明生物质的掺入促使燃烧区域向炉膛中上部移动。这一发现证明了生物质掺烧能有效提高低负荷下炉内升温特性且满足“双碳”目标下的需求,为低负荷下电网调峰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生物质混烧 负荷响应速率 数值模拟 电网调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炉生物质掺烧降碳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丽萍 李民杰 +2 位作者 陈思雨 高江鹏 金余其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4-150,共7页
火电行业的降碳工作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而循环流化床炉具有燃料适用性广的优势,能够大比例掺烧可再生“零碳”能源-生物质燃料,大幅降低火电厂碳排放。在役循环流化床炉和燃煤条件,进行生物质混合掺烧试验,并对燃烧稳定性、... 火电行业的降碳工作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而循环流化床炉具有燃料适用性广的优势,能够大比例掺烧可再生“零碳”能源-生物质燃料,大幅降低火电厂碳排放。在役循环流化床炉和燃煤条件,进行生物质混合掺烧试验,并对燃烧稳定性、污染物排放及热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估。掺烧试验结果表明:生产单位蒸汽煤耗量随掺烧比增大显著降低,燃烧工况稳定;掺烧条件下单位石灰石耗量降至4.5 kg/t蒸汽左右,SO_(2)排放量达标;掺烧后炉内温度升高,排烟温度升高,而飞灰量增大,使热损失有所增大;通过调控风量配比、料层差压及过量空气系数,总体热效率接近设计值;长期运行条件下,生物质掺烧比达到约30%,SO_(2)和NOx排放量合格,尾部受热面未受明显腐蚀,1 t蒸汽减排CO_(2)量约480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生物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作为生物质气化反应器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米铁 张春林 +2 位作者 刘武标 陈汉平 刘德昌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30,2-3,共7页
在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内 ,用空气进行气化生物质 (花生壳 )的试验研究 ,分析的参数是当量比ER 0 .2— 0 .4 5 ,气化床的温度 75 0— 85 0℃和加入二次风。当ER在 0 .2 5— 0 .33,气化燃气热值为 6 .2— 6 .8MJ/m3 ,气体产量在 2 6 0— 3... 在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内 ,用空气进行气化生物质 (花生壳 )的试验研究 ,分析的参数是当量比ER 0 .2— 0 .4 5 ,气化床的温度 75 0— 85 0℃和加入二次风。当ER在 0 .2 5— 0 .33,气化燃气热值为 6 .2— 6 .8MJ/m3 ,气体产量在 2 6 0— 390m3 /h ,生物质燃烧时比气化产量在 1.2 8— 2 .0 3m3 /kg之间 ,炭转化率在 5 3%— 80 %。并对 7种农、林废弃物进行了初步气化试验研究 ,生成的燃气体积分数 :CO为 14 %— 18% ,H2 一般低于 6 % ,甲烷 4 %— 12 %。燃气热值在 4 70 0— 710 0kJ/m3 。试验结果表明 ,在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中 ,通过在悬浮空间加入二次风 ,可使燃气热值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生物 气化反应器 试验研究 燃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流化床结构参数及其反应器性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29
15
作者 韦朝海 谢波 +1 位作者 张献忠 钱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6-241,共6页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在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及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影响这类反应器成功应用于实际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系统的反应器结构参数与反应器性能的相关性分析与量化关系模型,无法实现不同规模与不同...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在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及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影响这类反应器成功应用于实际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系统的反应器结构参数与反应器性能的相关性分析与量化关系模型,无法实现不同规模与不同应用目标的系统优化设计。基于此,设计了不同尺寸和内构件的反应器,系统研究主要结构参数包括升流管与反应器直径之比、反应器高径比、升流管上方液面高度、底隙高度以及操作参数如固相负荷及通气量等因素对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流体力学与传质特性的影响规律; 实验分析主要过程参数如气含率、液体循环速度、氧传递系数及混合时间与结构参数、操作参数的相关性。通过总结归纳,分别给出了定量、半定量或定性方面的结论,为反应器的结构放大和性能变化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三相流化床 结构参数 反应器性能 相关性 废水处理 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的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尤宏 陈其伟 +2 位作者 刘婷 齐洪波 叶文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1-485,共5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并采用气、液两相模拟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依据模拟结果,明确了挡板的位置、长度、底部曝气面积等因素对反应器流体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反应器升、降流区横截面积比为1:1,挡板距反... 设计了一种新型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并采用气、液两相模拟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依据模拟结果,明确了挡板的位置、长度、底部曝气面积等因素对反应器流体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反应器升、降流区横截面积比为1:1,挡板距反应器底部的距离为0.175m,挡板顶部与沉降区底部持平,底部曝气面积为升流区面积的1.2倍.将该反应器进行三相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固相催化剂在反应器内能够很好地流化,反应器内无明显的死区,其固液分界面低于气液分界面,沉降区能够发挥很好的固液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光催化反应器 数值模拟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养殖污水净化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结构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源 杨菁 +4 位作者 管崇武 宋红桥 吴凡 张成林 陈晓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44-52,共9页
针对水产养殖污水净化对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的相关要求及流化状态下反应器结构、操作参数与相流体力学行为的密切关系,该文利用构建的描述不同结构、操作参数反应器气液两相流动的计算流体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结构、操作参数下反... 针对水产养殖污水净化对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的相关要求及流化状态下反应器结构、操作参数与相流体力学行为的密切关系,该文利用构建的描述不同结构、操作参数反应器气液两相流动的计算流体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结构、操作参数下反应器液体流场、液体循环流量、气含率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对于内径200 mm、底部采用均孔布气盘的反应器,在表观气速为0.5~2.5 cm/s时,导流筒与反应器的内径比0.5,导流筒高度与反应器内径比6,导流筒下端到反应器底部距离50 mm,导流筒上端到液面距离100 mm为最优值;针对液体循环流量,使用相关数学模型求解理论值并与试验值进行比对,通过偏差分析探究了数学模型应用的局限性;使用MATLAB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反应器在最优结构参数下表观气速与液体循环流量、气含率的关系,验证了拟合公式的精确性。该研究为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在水产养殖污水处理中的设计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计算流体力学 结构 循环流化床反应器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氨氧化循环流化床反应器数学模型 被引量:6
18
作者 魏飞 胡永琪 +2 位作者 赖志平 金涌 俞芷青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76-280,共5页
在修正现有丙烯氨氧化反应网络的基础上,采用一维扩散模型对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反应器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反应产物轴向浓度分布和操作条件对丙烯腈收率的影响,考察了返混对丙烯腈收率的影响和循环流化床作为丙... 在修正现有丙烯氨氧化反应网络的基础上,采用一维扩散模型对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反应器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反应产物轴向浓度分布和操作条件对丙烯腈收率的影响,考察了返混对丙烯腈收率的影响和循环流化床作为丙烯腈合成反应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丙烯腈 反应器 数学模型 丙烯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在降解有机废水方面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肖宏亮 韦朝海 +1 位作者 高孔荣 谭盈科 《现代化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5-18,36,共5页
简述了三相流化床在生物降解有机废水方面的优势与应用潜力。
关键词 流化床 生物反应器 有机废水 生物降解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下行式循环流化床反应器颗粒浓度分布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明辉 钱震 +1 位作者 魏飞 金涌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1-625,共5页
采用双光路光纤密度探头研究了内径418mm,高18m大型下行式循环流化床(其中下行床部分长度6.5m)反应器中的颗粒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大直径下行床中颗粒浓度沿径向呈现中心均匀、近壁处存在高浓环形区的分布,这类似于小直径反应器中的结果... 采用双光路光纤密度探头研究了内径418mm,高18m大型下行式循环流化床(其中下行床部分长度6.5m)反应器中的颗粒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大直径下行床中颗粒浓度沿径向呈现中心均匀、近壁处存在高浓环形区的分布,这类似于小直径反应器中的结果。随着反应器直径的增加,颗粒浓度分布最大值的径向位置向边壁方向移动,即: 当下行床放大时,中心颗粒浓度均匀分布区的面积占整个床层截面积的比例增大。在一种特殊设计的下行床边壁结构中测量了颗粒浓度沿径向的分布,实验结果说明边壁效应对下行床近壁区颗粒浓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下行床反应器的放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下行式循环流化床反应器 颗粒浓度分布 边壁效应 放大特性 传热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