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合金超薄板循环塑性本构模型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彦菊 李神龙 +4 位作者 贺炜林 沙爱学 贾崇林 孟宝 万敏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7-155,共9页
高温合金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是航空发动机高性能构件的首选材料。由于高温合金带材屈服强度高、壁厚超薄、回弹明显、构件成形精度难以控制,因此研究现有循环本构模型对于高温合金带材变形预测的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循环剪切实验... 高温合金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是航空发动机高性能构件的首选材料。由于高温合金带材屈服强度高、壁厚超薄、回弹明显、构件成形精度难以控制,因此研究现有循环本构模型对于高温合金带材变形预测的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循环剪切实验,研究了不同循环塑性本构模型(Armstrong-Frederick(A-F)模型、Yoshida-Uemori(Y-U)模型和the anisotropic nonlinear kinematic(ANK)模型)对高温合金超薄带材循环塑性变形响应的表征效果。同时,通过U形弯实验和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了不同屈服准则(Hill48,Barlat89和YLD2000-2d)结合不同循环塑性模型对于回弹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Y-U模型对高温合金超薄板循环塑性变形行为的表征能力最好,A-F和ANK模型次之。采用Y-U模型对回弹的预测精度高于各向同性模型和A-F模型,而屈服准则对回弹预测精度的影响不大,采用基于Hill48和YLD2000-2d屈服准则的Y-U模型,回弹预测误差可以控制在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合金 循环塑性本构模型 循环剪切实验 回弹预测 Y-U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内结构张量的非比例循环塑性本构模型
2
作者 张艺潇 赵社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8-1011,1016,共5页
考虑非比例加载情况下金属材料塑性循环强化特性的本构描述,为反映由于非比例加载而引起材料的附加等向强化及异向强化效应,提出在Valanis的塑性内时响应方程中引入与加载路径几何性质有关的内结构张量,建立了新的非比例循环塑性本构模... 考虑非比例加载情况下金属材料塑性循环强化特性的本构描述,为反映由于非比例加载而引起材料的附加等向强化及异向强化效应,提出在Valanis的塑性内时响应方程中引入与加载路径几何性质有关的内结构张量,建立了新的非比例循环塑性本构模型.其中,材料强化程度采用沿路径法线方向的塑性应变分量描述.用所建模型对304不锈钢材料在一些典型非比例循环加载路径下的响应进行了理论预测,并与相关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比例循环加载 内结张量 循环塑性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浪循环作用下的沉管隧道回填基槽流固耦合特性研究
3
作者 白笑笑 牛亚卫 +3 位作者 王秋哲 王彦臻 赵凯 陈国兴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120,共11页
由于回填基槽复杂的几何构型和刚度特征,海底沉管隧道存在复杂的海洋水动力作用。基于耦合场分割算法思想,分别采用理想流体运动方程描述海水动力作用、固体动力平衡方程描述饱和海床-回填基槽-沉管隧道体系。基于FLOW-3D和FLAC 3D软件... 由于回填基槽复杂的几何构型和刚度特征,海底沉管隧道存在复杂的海洋水动力作用。基于耦合场分割算法思想,分别采用理想流体运动方程描述海水动力作用、固体动力平衡方程描述饱和海床-回填基槽-沉管隧道体系。基于FLOW-3D和FLAC 3D软件,进行空间离散和海水-海床界面耦合实现了该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基于Biot动力固结理论将现有可考虑孔隙水-土骨架耦合效应的Masing型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扩展至循环塑性理论框架以模拟海床液化大变形,与已有水槽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以渤海海域中的典型钻孔作为场地条件,对海浪循环作用下沉管隧道回填基槽的稳定性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回填基槽与海水复杂的动力相互作用显著改变沉管隧道周围流场和动波压的空间展布,使得海床土体处于正应力差与剪应力耦合剪切状态,同时由于基槽边坡初始剪应力的存在,显著加大超孔压累积速率和液化范围,隧道周围海床液化区域充分发展后,沉管底部浮力的增大以及周围海床的塑性流动大变形共同引起了隧道的上浮,基槽边坡发生显著的塑性剪应变导致滑坡使隧道上浮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循环作用 沉管隧道 回填基槽 流固耦合 循环塑性本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