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郭海英 陈丽华 +2 位作者 叶枝 潘瑾 林丹华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6-348,共13页
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以北京市426名四、五年级流动儿童为被试,进行连续4次的追踪测查,考察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其与内化问题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水平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高;... 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以北京市426名四、五年级流动儿童为被试,进行连续4次的追踪测查,考察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其与内化问题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水平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高;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越大,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越多。(2)控制了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和流动性后,从T1到T2,同伴侵害与孤独感为相互作用关系,且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抑郁,但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而从T2到T4,同伴侵害和3种内化问题的相互作用模式完全一致,即T2时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显著预测T3的同伴侵害,进而显著预测T4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3)抑郁、孤独感与同伴侵害的循环作用在两类流动儿童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在社交焦虑和同伴侵害的模型中,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对社交焦虑的作用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更大。可见,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呈循环作用关系,未来预防/干预研究可以聚焦于减少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或内化问题的角度打破二者的恶性循环,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良性循环,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同伴侵害 内化问题 追踪研究 循环作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熊猛 刘若瑾 叶一舵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80,共14页
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理论和发展情境理论,采用纵向设计,以湖北省某地区273名单亲家庭儿童为被试,进行连续3次的追踪测查,考察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其循环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单亲家庭男生的抑郁和孤独感水平... 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理论和发展情境理论,采用纵向设计,以湖北省某地区273名单亲家庭儿童为被试,进行连续3次的追踪测查,考察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其循环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单亲家庭男生的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女生高;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高,自尊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低;(2)控制了性别、学段和家庭经济状况后,在个体内水平上T1时的相对剥夺感显著负向预测T2时的心理适应,进而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相对剥夺感,同时T2时的相对剥夺感也能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心理适应;(3)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单亲儿童中存在显著差异,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适应对其相对剥夺感的作用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更大。可见,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存在循环作用关系,即前测(Tn)的相对剥夺感会导致后测(Tn+1)的心理适应不良,进而影响后测(Tn+2)的相对剥夺感,研究结果对于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适应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剥夺感 心理适应 单亲家庭儿童 循环作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