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被引量:
33
1
作者
郭海英
陈丽华
+2 位作者
叶枝
潘瑾
林丹华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6-348,共13页
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以北京市426名四、五年级流动儿童为被试,进行连续4次的追踪测查,考察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其与内化问题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水平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高;...
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以北京市426名四、五年级流动儿童为被试,进行连续4次的追踪测查,考察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其与内化问题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水平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高;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越大,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越多。(2)控制了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和流动性后,从T1到T2,同伴侵害与孤独感为相互作用关系,且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抑郁,但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而从T2到T4,同伴侵害和3种内化问题的相互作用模式完全一致,即T2时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显著预测T3的同伴侵害,进而显著预测T4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3)抑郁、孤独感与同伴侵害的循环作用在两类流动儿童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在社交焦虑和同伴侵害的模型中,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对社交焦虑的作用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更大。可见,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呈循环作用关系,未来预防/干预研究可以聚焦于减少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或内化问题的角度打破二者的恶性循环,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良性循环,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同伴侵害
内化问题
追踪研究
循环作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被引量:
32
2
作者
熊猛
刘若瑾
叶一舵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80,共14页
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理论和发展情境理论,采用纵向设计,以湖北省某地区273名单亲家庭儿童为被试,进行连续3次的追踪测查,考察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其循环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单亲家庭男生的抑郁和孤独感水平...
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理论和发展情境理论,采用纵向设计,以湖北省某地区273名单亲家庭儿童为被试,进行连续3次的追踪测查,考察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其循环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单亲家庭男生的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女生高;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高,自尊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低;(2)控制了性别、学段和家庭经济状况后,在个体内水平上T1时的相对剥夺感显著负向预测T2时的心理适应,进而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相对剥夺感,同时T2时的相对剥夺感也能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心理适应;(3)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单亲儿童中存在显著差异,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适应对其相对剥夺感的作用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更大。可见,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存在循环作用关系,即前测(Tn)的相对剥夺感会导致后测(Tn+1)的心理适应不良,进而影响后测(Tn+2)的相对剥夺感,研究结果对于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适应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剥夺感
心理适应
单亲家庭儿童
循环作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被引量:
33
1
作者
郭海英
陈丽华
叶枝
潘瑾
林丹华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西马庄小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出处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6-348,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13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资助
文摘
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以北京市426名四、五年级流动儿童为被试,进行连续4次的追踪测查,考察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其与内化问题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水平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高;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越大,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越多。(2)控制了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和流动性后,从T1到T2,同伴侵害与孤独感为相互作用关系,且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抑郁,但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而从T2到T4,同伴侵害和3种内化问题的相互作用模式完全一致,即T2时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显著预测T3的同伴侵害,进而显著预测T4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3)抑郁、孤独感与同伴侵害的循环作用在两类流动儿童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在社交焦虑和同伴侵害的模型中,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对社交焦虑的作用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更大。可见,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呈循环作用关系,未来预防/干预研究可以聚焦于减少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或内化问题的角度打破二者的恶性循环,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良性循环,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同伴侵害
内化问题
追踪研究
循环作用关系
Keywords
migrant children
China
peer victimization
internalizing problems
longitudinal study
分类号
B844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被引量:
32
2
作者
熊猛
刘若瑾
叶一舵
机构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心理学系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出处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80,共14页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处境不利儿童的相对剥夺感对其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及追踪研究”(EBA160408)资助。
文摘
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理论和发展情境理论,采用纵向设计,以湖北省某地区273名单亲家庭儿童为被试,进行连续3次的追踪测查,考察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其循环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单亲家庭男生的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女生高;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高,自尊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低;(2)控制了性别、学段和家庭经济状况后,在个体内水平上T1时的相对剥夺感显著负向预测T2时的心理适应,进而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相对剥夺感,同时T2时的相对剥夺感也能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心理适应;(3)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单亲儿童中存在显著差异,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适应对其相对剥夺感的作用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更大。可见,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存在循环作用关系,即前测(Tn)的相对剥夺感会导致后测(Tn+1)的心理适应不良,进而影响后测(Tn+2)的相对剥夺感,研究结果对于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适应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
相对剥夺感
心理适应
单亲家庭儿童
循环作用关系
Keywords
single-parent children
relative deprivatio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longitudinal study
分类号
B844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郭海英
陈丽华
叶枝
潘瑾
林丹华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熊猛
刘若瑾
叶一舵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