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陵大报恩寺御碑遗址结构性能及保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淳庆 潘建伍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对金陵大报恩寺南北两块御碑遗址进行科学保护,首先通过有限元模拟对南北御碑遗址的现状结构性能进行分析,找出其在正常使用和地震作用时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及整体设计要求提出增设隔震支座的保护技术方案,采用有... 为了对金陵大报恩寺南北两块御碑遗址进行科学保护,首先通过有限元模拟对南北御碑遗址的现状结构性能进行分析,找出其在正常使用和地震作用时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及整体设计要求提出增设隔震支座的保护技术方案,采用有限元模拟计算对南北两块御碑遗址在增设隔震支座后的结构性能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带有御碑的北碑的第一阶自振频率约为不带御碑的南碑的0.087;地震作用下,带有御碑的北碑最有可能破坏的部位是御碑,而不带御碑的南碑最有可能破坏的部位是龟趺头部。施加隔震支座后,南北两块御碑遗址结构的振动频率、最大主拉应力和最大主压应力均明显减小,在7度罕遇地震的情况下均不会发生破坏。研究结果对石碑的结构保护工程研究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大报恩寺 御碑遗址 结构性能 隔震支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十景御碑亭景观变迁考析
2
作者 杨翔 陈波 《园林》 2022年第11期107-115,共9页
清西湖十景御碑亭的建立使初创于南宋的西湖十景得以固址求实。御碑亭历经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发展至今,是西湖十景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基于古籍文献、图像资料,结合实地考察,追溯构建历史,梳理其景观变迁历程,总结西湖十景中十座御碑... 清西湖十景御碑亭的建立使初创于南宋的西湖十景得以固址求实。御碑亭历经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发展至今,是西湖十景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基于古籍文献、图像资料,结合实地考察,追溯构建历史,梳理其景观变迁历程,总结西湖十景中十座御碑亭历经“御书亭-御碑亭”组合营构、题诗增刻的发展,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得以全然成型;长期发展中因历史变故、市政建设影响,其位置、形态、功能经调整后进入平稳发展,从古今御碑亭景观营造角度为西湖文化景观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增加对园林空间中碑亭建筑应用的历史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西湖十景 御碑 园林建筑 杭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文化视域下的乾隆南巡刻石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欢萍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3-231,共9页
清代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催生了大量刻石。它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生产主要缘于地方官绅邀宠志恩、刻意逢迎,同时也不乏皇帝本人的彰功显绩自我炫耀。异于普通刻石,南巡刻石具有御制性、官方性的特质。它们以特有的形式见证了清帝巡... 清代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催生了大量刻石。它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生产主要缘于地方官绅邀宠志恩、刻意逢迎,同时也不乏皇帝本人的彰功显绩自我炫耀。异于普通刻石,南巡刻石具有御制性、官方性的特质。它们以特有的形式见证了清帝巡狩巨典,记录了一代帝王对江南风物文化的恋慕之情。更重要的是,这些刻石为江南的山水名胜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丰富其文化内涵,对江南地域名胜及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发挥着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南巡 刻石 江南文化 御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西湖十景图》的“圣境”展现与空间政治 被引量:2
4
作者 岳立松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4-40,共7页
清代《西湖十景图》呈现与重塑了江山一统下的西湖景观风物,承载着对西湖十景文化意象的传承与认同,昭显了皇权印迹下的景观政治,与帝王的江山统驭密不可分。《西湖十景图》结合传统文人绘画和舆图标识,借明晰的景观呈现融入帝王品味及... 清代《西湖十景图》呈现与重塑了江山一统下的西湖景观风物,承载着对西湖十景文化意象的传承与认同,昭显了皇权印迹下的景观政治,与帝王的江山统驭密不可分。《西湖十景图》结合传统文人绘画和舆图标识,借明晰的景观呈现融入帝王品味及政治意涵,成为权力展现的另一有效途径。作为各景观文化地标的御书碑亭被置于画面中心显要位置,通过空间展示突出强化风景所具有的权力表征与圣境意义。西湖十景作为一种重要文化意象不仅是文化的"圣境",更是体现皇权圣意的"圣境",带有鲜明的皇权统治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十景图》 圣境 舆图 皇权统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