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淮地区古生界与上元古界构造变形对比分析及意义
1
作者 赵光宝 刘国生 +3 位作者 陈俊 李梦婵 李飞 张宏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4-250,共7页
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徐淮地区古生界和上元古界构造变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古生界与上元古界变形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古生界以强烈、紧闭或倒转褶皱为主,经统计分析,这些褶皱轴面多向南东倾斜,与此相伴生有一系... 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徐淮地区古生界和上元古界构造变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古生界与上元古界变形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古生界以强烈、紧闭或倒转褶皱为主,经统计分析,这些褶皱轴面多向南东倾斜,与此相伴生有一系列由南东向北西逆冲的冲断构造;地层缩短量达40.5%-62.4%。而上元古界的构造变形相对较弱,以宽缓的褶皱为主,断裂活动以顺层滑动和小型脆性断层为主,总体上构成侏罗山式构造组合(其中以隔档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经平衡剖面估算,其上元古界变形缩短量为15%左右。研究认为上元古界为强干层,沿其上下层面均产生剪切滑动,受其影响自身沿基底滑脱发育了侏罗山式褶皱构造组合,而沿其上层面的滑动为古生界的的大规模伸展滑覆提供了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界 上元古界 变形分析 徐淮弧形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 进展与新认识 被引量:182
2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71-1390,共20页
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 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郯庐断裂系 中生代 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 徐淮弧形构造 走滑构造 伸展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