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冶河流域径流减少的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樊静 杨永辉 张万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175-179,共5页
分析了1970-2000年滹沱河的重要支流——冶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气候和地表覆被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流域降水量减少,流域内的年平均气温上升并达到显著水平。流域1995年有林地和高覆盖草地所占面... 分析了1970-2000年滹沱河的重要支流——冶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气候和地表覆被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流域降水量减少,流域内的年平均气温上升并达到显著水平。流域1995年有林地和高覆盖草地所占面积同20世纪80年代相比大幅减少,林地和草地的质量有所下降,到了2000年有所回升;流域内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同时流域的径流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流量自1966年以来不断减小,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下降趋势更明显,以致上游长年有水河流部分河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表覆被变化 径流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0年中国主要流域径流量减小原因探讨分析 被引量:62
2
作者 张树磊 杨大文 +1 位作者 杨汉波 雷慧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5-613,共9页
针对1960—2010年径流量显著减少的中国主要流域,包括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和汉江等,选择其上游地区受人类直接取用水影响较少的山区小流域,分析径流变化及其原因。采用基于Budyko假设的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程,估计了流域年径流量变... 针对1960—2010年径流量显著减少的中国主要流域,包括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和汉江等,选择其上游地区受人类直接取用水影响较少的山区小流域,分析径流变化及其原因。采用基于Budyko假设的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程,估计了流域年径流量变化的气候弹性系数和下垫面弹性系数,并对各流域径流变化进行了归因分析。结果表明,在气候较为湿润的地区,径流对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均不敏感;在气候较为干燥的地区,径流对气候和下垫面变化都更为敏感,且区域差异性明显。潜在蒸散发的变化对径流减少的影响微弱,降水减少和下垫面变化是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减少的影响尤为显著。对比两个阶段的径流变化归因分析结果,近10年间流域下垫面变化对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较前20年有显著增加。通过分析近30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发现,植被覆盖改善是下垫面变化的重要原因,说明中国水土保持工程发挥了显著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流域径流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减少 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程 归因分析 气候变化 下垫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有咸水区雨洪控制利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方生 代文元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8-43,共6页
华北平原有咸水区,水资源短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生态环境恶化。在这个地区开发利用咸水,腾出地下库容,能够减少潜水蒸发与雨洪径流,增大降雨入渗,把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该文总结了农村用微咸水灌溉,抗旱增... 华北平原有咸水区,水资源短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生态环境恶化。在这个地区开发利用咸水,腾出地下库容,能够减少潜水蒸发与雨洪径流,增大降雨入渗,把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该文总结了农村用微咸水灌溉,抗旱增产,调控地下水埋深,增大雨洪回灌,淡化地下水质的经验。提出了城区雨洪控制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咸水区 咸水开发利用 调控地下水埋深 减少雨洪径流 增大降雨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调控地下水埋深将降雨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 被引量:1
4
作者 方生 陈秀玲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8年第2期57-59,63,共4页
华北平原东部水资源短缺,开发利用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和半咸水抗旱灌溉,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能够增大地下库容,减少潜水蒸发与径流流失,增大降雨入渗,防治渍涝灾害,增强伏雨洗盐,淡化地下咸水,将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与地表径流... 华北平原东部水资源短缺,开发利用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和半咸水抗旱灌溉,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能够增大地下库容,减少潜水蒸发与径流流失,增大降雨入渗,防治渍涝灾害,增强伏雨洗盐,淡化地下咸水,将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与地表径流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依据实测数据推导出雨前地下水埋深、次降雨量与径流深和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关系的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浅层地下水 微咸水 半咸水 地下水埋深临界动态 减少潜水蒸发 减少径流流失 增大降雨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