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往生与临终关怀——佛教净土宗的生命伦理观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有才 《五台山研究》 2006年第3期20-26,共7页
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信仰的主流,因其专注彼岸之往生,故曾被讥为“专属送死之教”,然而正是这一点恰恰说明了净土宗在临终关怀和终极关怀上的殊胜。这里主要是从心灵抚慰角度来阐释净土宗于临终关怀方面的价值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关键词 死观 净土宗 往生 临终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与莲华化生像的关联 被引量:1
2
作者 高金玉 《艺术探索》 2019年第5期41-47,共7页
现存最早的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中出现了不同身形、不同身份的莲华化生像,应是“娑婆众生愿生净土”而刻意为之,是净土往生信仰的体现。这种图像一直延续至盛唐,并出现在盛唐时期的道教造像和日本壁画中,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关键词 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 莲华化 往生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生
3
作者 韩淑帆 《戏剧之家》 2015年第18期289-290,共2页
地点 地狱的底层 时间 永恒的世界,时间并不重要,然而两位主人公是在五百年前来到了这里。 剧本背景 这是以《西游记》为背景的一个剧本,主要背景故事为,孙悟空为保唐僧取经杀死黄袍怪与百花羞的两个孩子。牛魔王愿意归顺佛家后,被牵... 地点 地狱的底层 时间 永恒的世界,时间并不重要,然而两位主人公是在五百年前来到了这里。 剧本背景 这是以《西游记》为背景的一个剧本,主要背景故事为,孙悟空为保唐僧取经杀死黄袍怪与百花羞的两个孩子。牛魔王愿意归顺佛家后,被牵走不知所踪。特别注意,这个剧本里的地藏菩萨和阎王并非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地藏和阎王,而是以西游记为蓝本发挥想象而造出来的地藏菩萨与阎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藏菩萨 五百年前 唐僧取经 红衣人 往生 成佛 鬼卒 我害怕 大悲咒 凭什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老龄化实情背后的伦理困境--以护理文学《恍惚的人》和《往生》为例
4
作者 刘捷奥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91-97,共7页
《恍惚的人》是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1972年发表的社会问题小说,围绕痴呆老人的看护问题展开叙述。有吉佐和子用写实主义手法逼真地展现了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年问题的严峻和残酷。中国“80后”女作家蔡东的短篇小说《往生》描绘了... 《恍惚的人》是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1972年发表的社会问题小说,围绕痴呆老人的看护问题展开叙述。有吉佐和子用写实主义手法逼真地展现了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年问题的严峻和残酷。中国“80后”女作家蔡东的短篇小说《往生》描绘了当代中国人口问题引发“老老护理”的真实困境。日本和中国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两部跨越四十余年的护理文学作品虽然在创作风格和篇幅长短上存在差异,但相似的老龄化社会背景和同根共源的中日民族文化体系之下,都围绕着儿媳照料患有老年痴呆的公公这一故事,展开伦理叙事。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两部作品中形成的伦理结构进行解析,考察老龄化社会之中看护病老所引发的复杂伦理身份问题、由于伦理混乱给护理人和被护理人带来的伦理困境,揭示一系列伦理选择所观照的老龄化社会中的家庭护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文学 老龄化社会 伦理困境 《恍惚的人》 往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棱县郑山摩崖造像中西方净土变相龛的图像研究
5
作者 陈思遥 《美术大观》 2024年第8期61-70,共10页
在四川省丹棱县郑山摩崖造像中,现存两龛中唐时期的西方净土变相龛,经考察发现,这两龛均与《观无量寿经》的内容有关。这两龛不仅在川北“阿弥陀佛五十二菩萨像”的图像模式基础上接受了《观无量寿经》的内容,着重表现往生的过程与方式... 在四川省丹棱县郑山摩崖造像中,现存两龛中唐时期的西方净土变相龛,经考察发现,这两龛均与《观无量寿经》的内容有关。这两龛不仅在川北“阿弥陀佛五十二菩萨像”的图像模式基础上接受了《观无量寿经》的内容,着重表现往生的过程与方式,还通过多样化的往生方式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往生空间。本文以郑山摩崖造像中这两龛西方净土变相龛为研究对象,试图阐明四川地区西方净土变相龛在中唐时期的转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净土变相龛 四川地区 中唐时期 往生过程 净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的蔡东
6
作者 岳雯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146,共5页
知道蔡东,可以追溯到2012年。说起来,那已经是将近10年前的事了。那一年,《人民文学》第6期发表了一篇叫作《往生》的小说,宛如一粒小小的石子,投到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一圈圈涟漪。这确实有几分不同寻常。全国有那么多文学刊物,发表那么... 知道蔡东,可以追溯到2012年。说起来,那已经是将近10年前的事了。那一年,《人民文学》第6期发表了一篇叫作《往生》的小说,宛如一粒小小的石子,投到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一圈圈涟漪。这确实有几分不同寻常。全国有那么多文学刊物,发表那么多长中短篇作品,何以这部小说就被我们同时看到且谈论呢?何况,对我们而言,蔡东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那一年,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时常会谈论起蔡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短篇 《人民文学》 文学刊物 蔡东 不同寻常 往生 谈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昙鸾的念佛方法(下)
7
作者 陈扬炯 《五台山研究》 1991年第4期18-24,共7页
1、什么是观想念佛观想西方弥陀净土的庄严美妙以及佛的形相和功德成就,叫做观想念佛。观想念佛是单纯观想西方净土诸相,不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体验实相,亦即不必去作哲理性的探索。因此,比起实相念佛来,是低一个层次的念佛方法。观想... 1、什么是观想念佛观想西方弥陀净土的庄严美妙以及佛的形相和功德成就,叫做观想念佛。观想念佛是单纯观想西方净土诸相,不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体验实相,亦即不必去作哲理性的探索。因此,比起实相念佛来,是低一个层次的念佛方法。观想的内容,世亲《往生论》举二十九种,称二十九观,前面已经介绍过。《观无量寿经》举十六种,称十六观,即: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树观想、八功德水想观(宝池观)、总想观(宝楼观)、花座想观、像想观、佛身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想念佛 实相念佛 往生论 持名念佛 八功德水 十六观 地想观 十念 弥陀净土 往生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被引量:5
8
作者 任继愈 《五台山研究》 1990年第3期9-11,41,共4页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时佛教已与儒、道并称“三教”。隋唐时期,佛、儒、道分立,成为唐朝三百年来安定社会、统治人心的主要思想支柱。一佛教在三教中的社会影响最大,道教次之,儒家最弱。佛教的因果报应。
关键词 三教 社会影响 佛道 中国佛教史 心性论 往生净土 毗婆尸佛 佛教教义 佛教典籍 道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昙鸾与慧远净土思想比较研究——昙鸾研究之四 被引量:2
9
作者 施光明 《五台山研究》 1990年第4期16-20,共5页
昙鸾(476—542),雁门娄烦(今山西原平)人,北朝五台山高僧。他一生专修净观,弘扬净业,为净土立宗奠定了基础,近代学者推之为净土宗“初祖”。慧远(334—416),也是雁门娄烦人,东晋高僧。他曾在庐山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象前集徒结社念佛,共... 昙鸾(476—542),雁门娄烦(今山西原平)人,北朝五台山高僧。他一生专修净观,弘扬净业,为净土立宗奠定了基础,近代学者推之为净土宗“初祖”。慧远(334—416),也是雁门娄烦人,东晋高僧。他曾在庐山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象前集徒结社念佛,共期往生净土,被后代净土门人推之为净土宗始祖。这两位都曾被推为始祖的高僧,生活时代相差一个多世纪,那么,到底谁是净土宗的真正始祖呢?显然,有必要对他们的净土思想进行比较。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远 净土宗 往生净土 称名念佛 观想念佛 道教思想 实相念佛 净业 修持 十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昙鸾净土思想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施光明 《五台山研究》 1986年第6期4-8,共5页
昙鸾(476-542年),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北朝五台山高僧,他精修净土,多有阐发,为佛教净土宗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就有“神鸾”之称,后世僧人亦奉之为净土宗祖师,其净土思想在中国佛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昙鸾的净土思想作些... 昙鸾(476-542年),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北朝五台山高僧,他精修净土,多有阐发,为佛教净土宗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就有“神鸾”之称,后世僧人亦奉之为净土宗祖师,其净土思想在中国佛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昙鸾的净土思想作些探讨,并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宗 中国佛学 净土信仰 称名念佛 往生净土 十念 西方极乐世界 弥陀净土 难行道 道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台山僧风与民俗 被引量:2
11
作者 温金玉 《五台山研究》 1992年第4期25-29,19,共6页
人类文化史表明,文化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和影响,且任何地区民俗民风的形成也与特定的环境有关。五台山以其寺院集中、规模宏大、僧尼众多而成为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无疑地,五台山佛地僧俗混杂。
关键词 佛教圣地 人类文化史 三衣 民俗民风 原始佛教 文殊菩萨 唯识宗 往生净土 佛教思想 楞严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土宗文献二种训释记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士强 《五台山研究》 1991年第3期16-20,共5页
宋初以后,净土信仰不仅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成为流布最广的佛教修持法门,而且渗入诸宗,变为天台宗、华严宗、禅、律宗等宗派兼弘的教说。无论是倡导止观双修的,还是主张性相圆融的,或者儒释合流的,在谈到死后的归宿时,莫不以往生西方极乐... 宋初以后,净土信仰不仅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成为流布最广的佛教修持法门,而且渗入诸宗,变为天台宗、华严宗、禅、律宗等宗派兼弘的教说。无论是倡导止观双修的,还是主张性相圆融的,或者儒释合流的,在谈到死后的归宿时,莫不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心愿。由此而引出了许许多多的净土文,如礼赞偈、忏愿仪、发愿文、自信录、往生传、念佛疏、正念诀、安养赋、观经颂、净土咏、三昧诗,以及其他各种经注、论疏、序跋、记传、碑铭、诗词、偈颂、杂文等,体裁之广泛,内容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从而构成了灿烂的佛教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净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宗 净土信仰 发愿文 往生 止观 念佛三昧 天台宗 华严宗 修持 圆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五台山佛教史(续五)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雨 《五台山研究》 1993年第1期19-26,共8页
本文论述了五台山地区净土宗的特色,指出了中国佛教的净土宗当是形成于唐代,而五台山高僧昙鸾实际上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祖师。同时,本文还指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旅行家、佛学家、唯识宗初祖玄奘大师也曾去过五台山,瞻谒文殊圣地,传播... 本文论述了五台山地区净土宗的特色,指出了中国佛教的净土宗当是形成于唐代,而五台山高僧昙鸾实际上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祖师。同时,本文还指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旅行家、佛学家、唯识宗初祖玄奘大师也曾去过五台山,瞻谒文殊圣地,传播唯识思想和弥勒净土教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研究 佛教史 净土宗 唯识宗 往生 玄奘大师 中国佛教 文殊 道绰 称名念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镰仓佛教的成立和禅 被引量:2
14
作者 佐藤悦成 黄玉雄 《五台山研究》 1998年第4期7-15,共9页
前言武士阶级掌握政权成立了镰仓幕府以后,开始积极摸索为自己服务的宗教。另一方面,一系列的赖朝经济振兴政策,一改过去闭塞的庄园经济模式,促进了物资流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复苏的民众也在探求能左右自己生存的宗教。在... 前言武士阶级掌握政权成立了镰仓幕府以后,开始积极摸索为自己服务的宗教。另一方面,一系列的赖朝经济振兴政策,一改过去闭塞的庄园经济模式,促进了物资流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复苏的民众也在探求能左右自己生存的宗教。在这种背景下,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在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经典 净土宗 东大寺 阿弥陀佛 镰仓时代 三论宗 日本 日莲宗 往生 华严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念好作文的“经”
15
作者 李文英 《中小学作文教学》 2006年第5期15-15,共1页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宋朝的高僧元晓年轻时曾跟随大安禅师修行。大安禅师是和布袋和尚、济公一样的人物,穿着破烂, 每天在街上击钵向行人乞讨食物。他乞讨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流浪的野狗。
关键词 布袋和尚 元晓 林清玄 台湾著名作家 济公 跑出去 《草原》 如水 写作对象 往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六届“执竞”奖评审揭晓
16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24-24,共1页
6月4日下午,在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楼展厅举行了第六届"执竞"奖评审。"执竞"一词源于《诗经》,意为"坚持不懈"。由艺术家兼策展人喻高发起并资助,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主办,每年从毕业展中选出入围作品,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和学院教... 6月4日下午,在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楼展厅举行了第六届"执竞"奖评审。"执竞"一词源于《诗经》,意为"坚持不懈"。由艺术家兼策展人喻高发起并资助,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主办,每年从毕业展中选出入围作品,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和学院教授共同评审,旨在鼓励学生的艺术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楼 策展人 北京服装学院 艺术空间 艺术系 艺术创作 雕塑专业 王焕 刘言 往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一种“花样年华”——评话剧《屋外有花园》
17
作者 乔宗玉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31,共1页
不知道为什么,看过话剧《屋外有花园》(编剧:爱德华·阿尔比、导演:高惠彬)后,我心中涌起一种“往生不再”的哀伤。 40年前的美国,物欲横流,人成了物质的载体和金钱的奴隶,虚荣、贪婪永无止境。《屋》剧正描绘了那一特定历史时期一... 不知道为什么,看过话剧《屋外有花园》(编剧:爱德华·阿尔比、导演:高惠彬)后,我心中涌起一种“往生不再”的哀伤。 40年前的美国,物欲横流,人成了物质的载体和金钱的奴隶,虚荣、贪婪永无止境。《屋》剧正描绘了那一特定历史时期一对普通中年夫妇离奇的生活际遇。 理查与简妮是一对清贫却不乏恩爱的夫妻。邻居杰克暗恋简妮,暗暗打算死后将自己数百万财产留给理查夫妇。面对拮据的生活,简妮禁不住金钱的诱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话 花样年华 花园 杰克 理查 往生 话剧 中年夫妇 导演 王家卫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隆联匾选注
18
作者 姝琳 《五台山研究》 1987年第5期32-35,共4页
八解浚遥源航周性海三明开广路镜朗心台心印毗昙(菩萨顶)八解:八解脱之略,谓解脱烦恼的八种禅定,又名八背舍。《维摩诘经·佛道品》:“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浚(j(?)n):疏通之意。《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周:... 八解浚遥源航周性海三明开广路镜朗心台心印毗昙(菩萨顶)八解:八解脱之略,谓解脱烦恼的八种禅定,又名八背舍。《维摩诘经·佛道品》:“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浚(j(?)n):疏通之意。《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周:周回之义。性海:喻真如的理性深广如海,指如来法身之境。《往生礼赞》:“性海如来尽是师。”三明:又名智证明,即证明智境显了分明,谓六通中的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是阿罗汉所具之德。镜:照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眼通 宿命通 八背舍 维摩诘经 法身 自性 禅定 性海 往生 八功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祭大伯母
19
《郭沫若学刊》 1988年第1期78-,共1页
吁嗟乎外姑兮,独劬劳而一生。远生人之幸福兮,伴逆景以偕行。年茧臻于耋耋兮,实苦苦以怦怦。既泰山之先颓兮,更桑榆其丧明,曾结队而绕膝兮,留半子之零丁。彼草木之黄落兮,
关键词 大伯母 外姑 鹊巢 往生 天灵 九原 云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昙鸾的念佛方法(上)
20
作者 陈扬炯 《五台山研究》 1991年第3期31-35,24,共6页
昙鸾(476—542),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少年时于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住锡于交城县石壁玄中寺,梁武帝萧衍誉之“肉身菩萨”(《续高僧传·僧达传》),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尊之“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昙鸾是中国净土... 昙鸾(476—542),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少年时于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住锡于交城县石壁玄中寺,梁武帝萧衍誉之“肉身菩萨”(《续高僧传·僧达传》),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尊之“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昙鸾是中国净土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把印度传入的影响并不大的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发挥、改造为中国式的净土理论。他创二道二力之说,以靠自力修持成佛的佛教其他各派为难行道,而以仗他力(佛力)成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从而为净土法门争得独立的地位;论证阿弥陀佛本愿力可靠,往生净土是真,一切人皆可往生净土成佛,从而大开佛国之门;强调持名念佛的方法,简捷方便,从而人人可行。这样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生净土 实相 持名念佛 成佛 难行道 法身 净土宗 僧传 修持 器世间清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