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分形理论与微分几何的摆线针轮形貌模型 被引量:3
1
作者 韩炬 李威 王志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7-105,136,共10页
根据分形理论与微分几何,应用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与矢量函数构建了摆线轮齿与针齿的表面形貌模型,该模型综合体现了摆线轮齿与针齿的宏观特征与微观特征;应用MATLAB绘制了各向同性粗糙针齿及单个摆线轮齿的二维截面图,构建了摆... 根据分形理论与微分几何,应用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与矢量函数构建了摆线轮齿与针齿的表面形貌模型,该模型综合体现了摆线轮齿与针齿的宏观特征与微观特征;应用MATLAB绘制了各向同性粗糙针齿及单个摆线轮齿的二维截面图,构建了摆线轮齿与针齿的接触比例系数。通过分析可知:接触比例系数随啮合点的变化而变化,且针齿与摆线轮齿内凹部分接触时的接触比例系数远大于针齿与摆线轮齿外凸部分接触时的值;接触比例系数随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减小,随摆线轮与针轮中心距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特征尺度、针齿半径和针轮齿数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线针轮 分形理论 微分几何 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 矢量函数 表面形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计算收敛性的粗糙曲面三维形貌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乔泽龙 韩炬 董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1-149,共9页
针对现有机械加工面三维形貌模型不能有效反映曲面宏观与微观综合特征以及在接触、润滑等分析时计算收敛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计算收敛性较好的曲面三维形貌模型。基于微分几何理论,采用矢量函数表征曲面的轮廓尺寸以及曲率等宏观特征... 针对现有机械加工面三维形貌模型不能有效反映曲面宏观与微观综合特征以及在接触、润滑等分析时计算收敛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计算收敛性较好的曲面三维形貌模型。基于微分几何理论,采用矢量函数表征曲面的轮廓尺寸以及曲率等宏观特征;基于分形理论,采用Weierstrass-Mandelbrot(W-M)函数表征微凸体高度与分布以及纹理方向等微观特征,将矢量函数与W-M函数叠加,构建了曲面的三维形貌模型。为解决计算收敛性问题,通过滤波对粗糙表面进行平滑处理,在保留原有表面形貌特征前提下获得了连续可导粗糙表面,通过弹流润滑分析进行对比可知,滤波后的模型计算收敛性提升明显。应用Matlab对构建的三维粗糙面进行仿真,验证了模型对粗糙曲面形貌的有效表征能力。为检验模型的应用性,以RV减速器中的关键零件摆线轮为例,构建了摆线轮轮齿的齿面模型,模型能完整反映摆线轮轮齿的宏观轮廓与微观形貌,将得到的摆线轮齿形貌模型应用到混合润滑分析中,得到的分析结果与采用试验采集的粗糙面的分析结果一致,关键参数误差不高于3%,但计算时间大幅缩短,计算效率提升55.7%。调整粗糙曲面模型参数,可以快速得到不同的粗糙面参与相关的分析对比,能为机械结合面的宏观轮廓与表面形貌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微分几何理论 W-M函数 矢量函数 三维形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粒度号氧化铝砂轮形貌特性参数评价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厦 施雪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5-138,共4页
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检测氧化铝砂轮的三维形貌,获取砂轮局部表面形貌模型,评价了多粒度号的氧化铝砂轮的特性参数。对磨削加工前后,不同粒度号砂轮表面形貌的磨粒密度、出刃高度、有效出刃高度等特性参数进行研究,并拟合出氧化铝砂轮出... 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检测氧化铝砂轮的三维形貌,获取砂轮局部表面形貌模型,评价了多粒度号的氧化铝砂轮的特性参数。对磨削加工前后,不同粒度号砂轮表面形貌的磨粒密度、出刃高度、有效出刃高度等特性参数进行研究,并拟合出氧化铝砂轮出刃高度分布曲线。结果表明,砂轮单位面积上的磨粒数、磨粒高度以及磨粒间距均具有不均匀性。相同粒度号的砂轮磨粒密度变化与组织号相符,相同粒度号的砂轮硬度与磨削前后的磨粒密度差值成反比。磨削前后的磨粒出刃高度分布均近似为正态分布。有效出刃高度与砂轮的粒度号成反比,与砂轮硬度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砂轮 砂轮形貌 形貌模型 三维特性参数 出刃高度 有效出刃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r15轴套纵扭超声磨削表面形貌预测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楚帅震 牛赢 +1 位作者 王壮飞 焦锋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4-305,339,共13页
目的构建纵扭超声磨削(LTUG)表面形貌预测模型,分析工艺条件和参数对表面粗糙度Ra值的影响,揭示GCr15轴套LTUG内圆表面形成机理。方法基于弹性变形对LTUG单颗磨粒运动轨迹的影响,根据切削厚度概率密度函数和相邻磨粒轨迹重叠效应,建立... 目的构建纵扭超声磨削(LTUG)表面形貌预测模型,分析工艺条件和参数对表面粗糙度Ra值的影响,揭示GCr15轴套LTUG内圆表面形成机理。方法基于弹性变形对LTUG单颗磨粒运动轨迹的影响,根据切削厚度概率密度函数和相邻磨粒轨迹重叠效应,建立了多磨粒超声振动作用下的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模型,利用表面残余材料高度公式建立了GCr15轴套内圆磨削形貌预测模型,以LTUG和普通磨削(OG)方式对GCr15轴套内圆进行试验,采用正交试验验证表面形貌模型的准确性,观察并分析LTUG和OG作用后的GCr15轴套内圆表面形貌,最后利用所建立的表面形貌模型,研究磨削参数和超声振幅对表面Ra值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基于所建立的表面形貌模型计算而得的表面Ra值与试验结果间的误差在13.2%以内,与OG相比,LTUG作用下的表面沟槽磨痕更均匀;LTUG作用下的表面轮廓呈现规律的周期性波动,且随振幅的增大,表面轮廓顶峰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LTUG作用下的表面Ra值均低于OG,表面Ra值的降低幅度最大达到20%,随振动幅值的增大,表面Ra值逐渐减小,当振幅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表面Ra值呈现增大趋势。结论建立的LTUG形貌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LTUG可明显降低表面Ra值,与OG相比,在相同时间内,LTUG作用下的磨粒运动轨迹长度更长,且LTUG区域的弹性变形对磨粒运动轨迹和最大未变形切削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r15轴套 弹性变形 纵扭超声磨削 表面形貌模型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燃烧的物理模型
5
作者 赵永庆 周廉 邓炬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z2期928-930,共3页
采用DCSB法点燃纯钛和TC4合金,研究它们燃烧产物形貌,分析燃烧过程中的物质扩散,建立钛燃烧的模型.结果表明:纯钛和TC4均快速燃烧,燃烧产物严重开裂,氧化物是多孔疏松的;燃烧过程中,氧向基体内快速扩散,合金元素Al和V向外扩散,建立了钛... 采用DCSB法点燃纯钛和TC4合金,研究它们燃烧产物形貌,分析燃烧过程中的物质扩散,建立钛燃烧的模型.结果表明:纯钛和TC4均快速燃烧,燃烧产物严重开裂,氧化物是多孔疏松的;燃烧过程中,氧向基体内快速扩散,合金元素Al和V向外扩散,建立了钛合金燃烧的物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的燃烧 燃烧过程 燃烧模型 燃烧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貌约束的多视角点云分阶配准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林伟 孙殿柱 +1 位作者 李延瑞 沈江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81,共7页
为提高大数据量多视角点云的配准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多分辨率模型的多视角点云分阶配准方法。首先根据平坦形貌约束条件对点云进行递归分割,提取所得割集的核心点作为特征点构造多分辨率模型,然后采用迭代最近点算法基于该模型上层数据... 为提高大数据量多视角点云的配准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多分辨率模型的多视角点云分阶配准方法。首先根据平坦形貌约束条件对点云进行递归分割,提取所得割集的核心点作为特征点构造多分辨率模型,然后采用迭代最近点算法基于该模型上层数据求解多视角点云的初始变换矩阵,将其作用于模型后逐级求解下层数据的变换矩阵,最终将复合变换矩阵同步作用于原多视角点云,实现原多视角点云的精确配准。实验结果表明,该分阶配准方法可有效缓解点云单一简化结果导致的配准精度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在显著降低点云规模的前提下实现原始点云精确配准;当点云规模达106级别时,与加权尺度迭代最近点(WSICP)算法相比,该方法的计算效率提高约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坦形貌 递归分割 形貌多分辨率模型 分阶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V型槽椭圆振动辅助切削加工轨迹规划研究
7
作者 侯磊 张臣 《航空制造技术》 2018年第21期70-76,共7页
仿生研究表明,凹坑、沟槽等微织构具有减阻、降噪、自清洁等许多优秀的性能,实现微织构的精密加工对于提高产品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微织构加工方法存在着基准面适应性差,加工成本高以及加工周期长等问题。以V型槽减阻织构为... 仿生研究表明,凹坑、沟槽等微织构具有减阻、降噪、自清洁等许多优秀的性能,实现微织构的精密加工对于提高产品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微织构加工方法存在着基准面适应性差,加工成本高以及加工周期长等问题。以V型槽减阻织构为目标织构,提出了一种分层椭圆振动辅助切削加工微织构的方法,实现了工件表面上V型槽的加工。首先,根据椭圆振动的轨迹特点,建立了V型槽的形貌参数模型,据此推导出最大残留高度与切削速度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V型槽的加工深度,设计了分层椭圆振动辅助切削的走刀轨迹;最后进行了V型槽加工试验,对不同的加工方式所获得的V型槽进行对比,验证了关于形貌模型的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表明分层椭圆振动辅助切削加工V型槽时具有降低切削力和抑制槽沿毛刺产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 型槽 椭圆振动辅助切削 形貌模型 分层切削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gear system under different micro-topographies with the same roughness on tooth surface 被引量:6
8
作者 YIN Lei DENG Chun-long +2 位作者 YU Wen-nian SHAO Yi-min WANG Li-m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8期2311-2323,共13页
The topography of gear meshing interfaces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In order to obtain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meshing gear pair with differ... The topography of gear meshing interfaces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In order to obtain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meshing gear pair with different surface micro-topographies,an interface feature model and a tribo-dynamics coupling model for the gear system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the gear tooth surface micro-topography on the oil film distribution,contact damping and friction are considered.The time-varying meshing stiffness and the static transmission error are included in the abovementioned models.An exemplary gear pair is analyzed using the proposed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surface micro-topography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gear system under different micro-topographies and input torque conditions.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gear tooth micro-topography on the gear dynamic responses(including the friction and the vicious damping at the gear meshing interface and the vibr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offline of action)are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regularity of tooth surface.The vibration and noise can be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by manufacturing a regular gear tooth profiles instead of random prof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ar tribo-dynamics coupling model TOPOGRAPHY ROUGH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cuum deposited film growth,morphology and interfacial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2,7-dioctyl[1]benzothieno[3,2-b]benzothiophene(C8-BTBT)
9
作者 WEI Jun-hua NIU Dong-mei GAO Yong-l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041-1061,共21页
Interfaces play critical roles in electronic devices and provide great diversity of film morphology and device performance.We retrospect the substrate mediated vacuum film growth of benchmark high mobility material 2,... Interfaces play critical roles in electronic devices and provide great diversity of film morphology and device performance.We retrospect the substrate mediated vacuum film growth of benchmark high mobility material 2,7-dioctyl[1]benzothieno[3,2-b]benzothiophene(C8-BTBT)and the interface electronic structures.The film growth of C8-BTBT molecules is diversified depending on the substrate-molecule and molecule-molecule interactions.On atomic smooth substrates C8-BTBT film grows in layer-by-layer mode while on coarse substrate it grows in islands mode.The initial molecular layer at dielectric,semiconductor and conductive substrates displays slight different lattice structure.The initial molecule orientation depends on the substrate and will gradually change to standing up configuration as in bulk phase.C8-BTBT behaves as electron donor when contacting with dielectric and stable conductive materials.This usually induces a dipole layer pointing to C8-BTBT and an upward bend bending in C8-BTBT side toward the interface.Although it is air stable,C8-BTBT is chemically reactive with some transition metals and compounds.The orientation change from lying down to standing up in the film usually leads to decrease of ionization potential.The article provides insights to the interfac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and suggestions for optim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C8-BTBT based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ace film morphology packing configuration growth mode electronic structure chemical reaction interface dipo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