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美是“活的形象”
- 1
-
-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4期44-44,共1页
-
文摘
思效在《“残缺”美不美?》(《人民日报》88年4月9日)一文中指出: 席勒曾把美定义为“活的形象”。一个事物要美,一方面需要它的形象就是生命,而它的生命就是形象;一方面它的形式活在我们的感觉里,它的生命在我们的知性中取得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素材必须消融在形式中,物质必须消融在意念中,现实必须消融在形象显现中。比如表现人,无论形式是雕刻、绘画,材料是大理石、颜料。
-
关键词
形象显现
艺术作品
消融
生命
人民日报
大理石
形式
物质因素
席勒
事物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
- 2
-
-
作者
黄海澄
-
机构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1983年第5期63-66,共4页
-
文摘
关于美是什么,我认为只能向人类本身去寻找。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也是符合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形式之一的现代控制论观点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审美现象本来就是在人类本身的群体组织系统中起调节作用的。不向人类系统本身寻求美的本源又向哪里寻求美的本源呢?在我看来,美是人的某种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的形象显现。人是整个自然史和社会史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在人类作为一个族类、作为社会的主体系统的漫长的生存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人的本质有两个大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的自然本质,即人的生理构造,人的各种自然特性和自然关系;第二个层次是人的社会本质。
-
关键词
本质力量
形象显现
社会本质
生存与发展
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
人类系统
自然本质
审美现象
调节作用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康德审美意象中的想象力
- 3
-
-
作者
胡晓玲
-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
-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130-135,共6页
-
文摘
本文由剖析康德审美意象入手,对想象力在审美及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探讨。康德认为审美中想象力是创造性的认识能力和“自由原则”。艺术创作的核心——审美意象的生成取决于想象力,它是想象力按理性的原则对自然进行自由的创造,永不能被一个特定概念所表达。在审美及艺术创作中想象力有着非凡的功用。
-
关键词
审美意象
想象力
康德
艺术创作
审美判断
理性观念
概念
感性形象
审美活动
形象显现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尊重读者的“悟性”
- 4
-
-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4年第2期137-138,共2页
-
文摘
郑伯农《关于文艺反映时代的几个问题》(《十月》84年1期)一文中指出: 文学应当提出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回答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但这种提出和回答不应当是耳提面命式的。它应当是包藏着问题,而不是赤裸裸地端出问题;它应当是写出生活发展和解决矛盾的必然趋势,而不是赤裸裸地端出问题的答案。黑格尔把文艺称为“理念的感性显现”。文学就是要讲显现,一切思想通过活生生的形象显现出来。作者不是把生活的结论拿勺喂给读者,而是通过展现生活自身的发展逻辑。
-
关键词
尊重读者
社会生活
必然趋势
黑格尔
感性显现
形象显现
反映时
解决矛盾
悟性
发展逻辑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论审美主体的艺术个性
- 5
-
-
作者
陆贵山
-
出处
《江淮论坛》
1986年第4期1-7,17,共8页
-
文摘
一、审美主体与艺术个性艺术个性是审美主体的基本素养,是作家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特点的总和,是作家艺术家刖审美方式把握现实的鲜明独特的个性的形象显现。马克思十分赞赏法国启蒙作家布封的名言:“渊博的知识,奇特的事实和新颖的发现。
-
关键词
艺术个性
审美主体
作家艺术家
马克思
艺术风格
审美创造
审美方式
审美反映
形象显现
法国启蒙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试论中国古代书法批评思维方式的特点
- 6
-
-
作者
宋华
-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98年第1期71-73,共3页
-
文摘
书法批评是对书法作品的评论和对书法理论的论述,它是在书法创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书法批评同书法创作有着血缘的关系,但它们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领域.书法创作是一种艺术,而书法批评却是一门科学,艺术和科学的不同,决定了书法创作同书法批评的思维方式截然相异.书法创作是以汉字为基础,在整个思维过程中,书法家始终保持着具体而生动的感性形象.最后由艺术化了的汉字创造出书法作品的形象。
-
关键词
书法批评
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
书法创作
批评家们
思维过程
批评对象
形象显现
思维活动
直觉思维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