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奎因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构 被引量:6
1
作者 胡玻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0,共6页
20世纪美国哲学家奎因从分析哲学内部对分析哲学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但他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论的目的并不是要捍卫传统的形而上学,而是要在克服狭隘经验论缺陷的基础上,力求从新的途径上达到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真正消解。这个工作又主... 20世纪美国哲学家奎因从分析哲学内部对分析哲学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但他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论的目的并不是要捍卫传统的形而上学,而是要在克服狭隘经验论缺陷的基础上,力求从新的途径上达到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真正消解。这个工作又主要是通过提出"本体论承诺"学说来展开的,奎因致力于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问题转换为语言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承诺问题,实际上就是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奎因 形而上学本体论解构 “还原论”教条 本体论承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及其流变刍议 被引量:1
2
作者 雷龙乾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94-97,共4页
形而上学可以简略地区分为“本体论形而上学”和“方法论形而上学”;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内在地蕴含着矛盾流变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做出了科学回答,但抵制形而上学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方法论形而上学 本体论形而上学 黑格尔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史 亚里士多德 流变 近代哲学 形而上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本体论批判
3
作者 李朝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0-26,共7页
作为哲学的核心和人类的本性,本体论是思想对整体和无限的玄学渴慕和形而上学关注的表达。它以Sein的问题为对象。存在是在者的存在,因而它本身不是一个在者。以“知”的逻辑推论方式追问在者之为在者与以“悟”的方式追问“在的... 作为哲学的核心和人类的本性,本体论是思想对整体和无限的玄学渴慕和形而上学关注的表达。它以Sein的问题为对象。存在是在者的存在,因而它本身不是一个在者。以“知”的逻辑推论方式追问在者之为在者与以“悟”的方式追问“在的意义”,形成传统与当代的“本体论差异”。传统本体论把Sein当作在者来对待,这在本质上是关于实体的理性科学;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以此在于时间境域之展开追问Sein的意义。追问Sein的意义就是去问“为什么此处存在的是各种在者而不是无?”“无”是现实在者之整体和无限。谈论无就是作哲学思考;哲学若真正探讨无,就必然变成非科学的,因为科学拒绝无。哲学地谈论无,是追求一种旷达的智慧和心远的人格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哲学 未来形而上学 知识论 “存在” 哲学本体论 海德格尔哲学 传统本体论 形而上学本体论 “是” 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体学本体论意义有无的思考
4
作者 赵卫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66,共4页
文体学本体论的有无一直成为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本文旨在1)从本体论哲学视角探讨文体学本体论的有无问题;2)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进一步解析文体学本体论的生成模式,从而在文体学存在本原的向度上对文体学理论和实践的萌生和发... 文体学本体论的有无一直成为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本文旨在1)从本体论哲学视角探讨文体学本体论的有无问题;2)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进一步解析文体学本体论的生成模式,从而在文体学存在本原的向度上对文体学理论和实践的萌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和补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学 传统本体论 形而上学现代本体论 文体学本体论 概念整合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 被引量:7
5
作者 丛大川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2-68,共7页
论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丛大川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认为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哲学进行了革命性变革,它解构并超越了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在批判地接受费尔巴哈哲学主题的基础上,以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中... 论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丛大川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认为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哲学进行了革命性变革,它解构并超越了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在批判地接受费尔巴哈哲学主题的基础上,以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为中介,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大变换,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唯物主义 思维方式 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 革命性变革 黑格尔 形而上学本体论 人道主义 “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象——诗意生成之维的中西会通性比较
6
作者 杨波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116,共6页
诗意生成的关键在于心物交融、主客契合的"意象"。这一点对于理解文艺思维至关重要。在中西诗学中,"意象"的"意"都经历了一个从形而上的本体之"意"到审美主体之"意"的转变过程,与之... 诗意生成的关键在于心物交融、主客契合的"意象"。这一点对于理解文艺思维至关重要。在中西诗学中,"意象"的"意"都经历了一个从形而上的本体之"意"到审美主体之"意"的转变过程,与之相应的,"意象"的内涵也由某种终极之道(或"理念")的载体逐渐演变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交融的审美活动的产物。考察和揭示"意象"内涵的演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意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在诗学本体论建构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形而上学本体论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8-31,共4页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是作为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对立面和反驳者而出现的。自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的深化和理性崇拜、理性至上所导致的理性自赎性反思和理性自我批判,非理性主义思潮以现代形态...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是作为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对立面和反驳者而出现的。自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的深化和理性崇拜、理性至上所导致的理性自赎性反思和理性自我批判,非理性主义思潮以现代形态空前地发展,对西方文明发展与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非理性主义 传统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思潮 非理性因素 个体感性 主客体关系 西方近代理性主义 形而上学本体论 抽象人性论 理性至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与吴晓明教授商榷 被引量:6
8
作者 段忠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38,F0002,共12页
吴晓明教授在《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唯物史观基础》一文中对当前国内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学者提出的批评,是基于其对"何为政治哲学""何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和"何为唯物史观"的理解,而"在德国哲学语境... 吴晓明教授在《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唯物史观基础》一文中对当前国内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学者提出的批评,是基于其对"何为政治哲学""何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和"何为唯物史观"的理解,而"在德国哲学语境中,政治哲学属于国家哲学和法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是"立足于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政治哲学"以及"唯物史观是一种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这三个观点不但在逻辑上存在明显的矛盾,而且与被批评者的理解并不一致,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相关论述也是相矛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马克思政治哲学 唯物史观 形而上学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实践生存论”及其导向的理论趋势──以马克思对“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为证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建 何云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0-139,共10页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生存论"是对西方传统"生存论"──"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当代理论超越,它具有"终极关怀"与"现实境遇"的双重视角。随着马克思对当代人类的主流生存模式──资本...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生存论"是对西方传统"生存论"──"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当代理论超越,它具有"终极关怀"与"现实境遇"的双重视角。随着马克思对当代人类的主流生存模式──资本主义生存模式──的思考视角从"终极关怀"意义转向"现实境遇"意义,引发了马克思理论的全面创新。在马克思对其"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理论创新,具体表现为:其一,对劳动价值论的修正;其二,对剩余价值来源的修正;其三,对资本家具有企业与社会双重角色的界定;其四,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剩余价值生产",因此其分配原则也包括某些"按资分配"。总之,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问题"的最后态度是:鉴于"剩余价值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必经阶段,每一个人在其中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不可避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本体论 劳动实践生存论 终极与现实双重关怀 剩余价值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思想——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被引量:1
10
作者 郁建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8-22,26,共6页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明显地带有人本主义的痕迹,在以后的思想发展中,他何以没有陷入“伦理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理论窘境,而是通过对劳动的历史发展的考察,一步步地走向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个...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明显地带有人本主义的痕迹,在以后的思想发展中,他何以没有陷入“伦理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理论窘境,而是通过对劳动的历史发展的考察,一步步地走向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关键性转变的契机在《手稿》中体现在哪里?我们认为,这个契机就是《手稿》中的实践辩证法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完成了对本体论形而上学的批判,找到了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实践辩证法 费尔巴哈 《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辩证法 感性 本体论形而上学 思维与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哲学形式的融化──对“哲学回归生活”的反思
11
作者 刘潼福 《学术界》 CSSCI 1997年第4期18-23,共6页
关键词 现代西方哲学 回归生活 本体论形而上学 哲学基因 论哲学 哲学形式 对立统一 哲学原理 基因结构 思维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朱陆王哲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
12
作者 张世英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7-44,共8页
中国古代哲学的存在论是没有经过主客关系洗礼的原始存在论。其“天人合一”论不同于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统一论。后者主要是认识论上的“统一”,前者则为存在论上的“合一”。程朱与陆王两派从不同角度所讲述的“天人合一”,都存有漠视... 中国古代哲学的存在论是没有经过主客关系洗礼的原始存在论。其“天人合一”论不同于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统一论。后者主要是认识论上的“统一”,前者则为存在论上的“合一”。程朱与陆王两派从不同角度所讲述的“天人合一”,都存有漠视主客关系和认识论的情况。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反形而上学本体论,是西方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程朱理学大致属于前一阶段,而陆王心学则与后者有相近之处。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起了打破旧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把人从抽象本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作用,人的独立自主性被他拉回了具体的现实的世界;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着打破形而上学观点,把人心从抽象的理的世界拉回到唯一现实的具体世界中的首创精神,但王阳明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与海德格尔那种经过了主客关系思想长期发展之后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相比,实有时代上的新旧高低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 主客关系 形而上学 认识论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本体论 西方近代哲学 王阳明 西方近现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