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人类时代主体性的“自我贬值”与“自我捍卫”——人类如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终极遮蔽中“保卫自身”?
1
作者 张轶瑶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8,154,共11页
发轫于现代社会的人工智能技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先行地将人本身当成了一种可计算的“原始材料”而试图对其加以“解蔽”;而智能人的“到场”可能会从根本上消解掉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性概念,对人之所“是”形成一种终极“遮蔽”。... 发轫于现代社会的人工智能技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先行地将人本身当成了一种可计算的“原始材料”而试图对其加以“解蔽”;而智能人的“到场”可能会从根本上消解掉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性概念,对人之所“是”形成一种终极“遮蔽”。后人类时代的“保卫人类”计划,首先需要开启人类主体性“自我贬值”的伦理自觉,在主体形而上学的“自我终结”中完成哲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身”。而“立法者僭越”和“毁灭式侵入”,则是主体性自行贬值之后人类可能遭遇到的主体性危机。因此,在一幅多种生命形式共存的未来生活图景下去谋划主体性的“自我捍卫”,则是人类朝向哲学“新纪元”进发所要完成的另一项任务。接纳自身的“天然有限性”、跳出“订置的完美”之逻辑陷阱,并以此为基础设定AI的伦理禁区、明确AI“对齐”的伦理底线,是人类在后人类时代保存自身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必要伦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蔽-遮蔽 主体形而上 后人类时代 保卫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形而上学解体的三个维度——从20世纪法国哲学看 被引量:24
2
作者 杨大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9-86,共8页
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再到后现代哲学的过渡 ,就身体问题而言 ,存在着由机械的身体到身心统一的灵化身体再到物质性欲望身体的演化 ;就语言而言 ,存在着由透明的理想语言向半透明的生活语言再向完全不透明的自足语言的变迁 ;而就他者而... 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再到后现代哲学的过渡 ,就身体问题而言 ,存在着由机械的身体到身心统一的灵化身体再到物质性欲望身体的演化 ;就语言而言 ,存在着由透明的理想语言向半透明的生活语言再向完全不透明的自足语言的变迁 ;而就他者而言 ,存在的是从否定他性到相对他性再到绝对他性的过渡。这些或者渐进或者突变的趋势在扩大“主体”外延和广度的同时 ,逐步掏空了近代“主体”的内涵和深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形而上 身体 语言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异化逻辑与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共生性——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启蒙辩证法的初始突破 被引量:1
3
作者 夏林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56,共6页
主体性形而上学与传统异化逻辑的对峙是主体一客体对立的必然理论后果,二者之间的张力维持有赖于启蒙以来的时代精神也即抽象主体性的支撑。一旦抽象主体性被消解,主体神话被揭穿,异化就自然而然僭越为本体性存在。惟有马克思的历史辩... 主体性形而上学与传统异化逻辑的对峙是主体一客体对立的必然理论后果,二者之间的张力维持有赖于启蒙以来的时代精神也即抽象主体性的支撑。一旦抽象主体性被消解,主体神话被揭穿,异化就自然而然僭越为本体性存在。惟有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才能走出主客二分的主体性与传统异化逻辑对立之悖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对传统异化逻辑做了初始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形而上 异化逻辑 主客二分法 劳动二重性 启蒙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对康德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
4
作者 靳宝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4-139,共6页
海德格尔对于康德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集中于对其主体(自我)概念的批判,在他看来,康德是在传统现成存在的存在论轨道上运思的,他以"被制作存在"意义上的存在作为人格的领悟境域,以无世界的自我来为世界的存在提供担保,因而他... 海德格尔对于康德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集中于对其主体(自我)概念的批判,在他看来,康德是在传统现成存在的存在论轨道上运思的,他以"被制作存在"意义上的存在作为人格的领悟境域,以无世界的自我来为世界的存在提供担保,因而他对主体的存在方式没有进行彻底的追问,由此错失了世界这一原初的现象。海德格尔不仅还原了康德领悟主体的境域,而且从存在论的角度深化了对自身的源始经验,指出了在世之在(超越)乃是主体性的基本结构,从而为康德的先验哲学奠定了存在论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世界 超越 主体形而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形而上学和存在形而上学
5
作者 石敏敏 《杭州商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79-83,共5页
本文旨在讨论西方形而上学的演变 ,尤其是从康德到海德格尔的转变。作者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归结为主体的形而上学 ,而把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称为存在的形而上学 ,指出了隐藏在康德与海德格尔之间的关于形而上学的不同思路。作者试图以此说... 本文旨在讨论西方形而上学的演变 ,尤其是从康德到海德格尔的转变。作者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归结为主体的形而上学 ,而把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称为存在的形而上学 ,指出了隐藏在康德与海德格尔之间的关于形而上学的不同思路。作者试图以此说明 ,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形而上学的讨论 ,曾经发生过重要的转向 ,这进而影响到人的价值、文明观念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形而上 存在形而上 康德 海德格尔 西方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与主体——拉康主体理论的深层解读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慧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32,共7页
时间是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对时间的体悟造就了哲学家的思想深度,海德格尔如此,拉康亦然。要想较为透彻地理解拉康的主体理论,就不能在无意识、语言、能指链条、欲望等精神分析术语面前止步不前,而要追随拉康的体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背后... 时间是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对时间的体悟造就了哲学家的思想深度,海德格尔如此,拉康亦然。要想较为透彻地理解拉康的主体理论,就不能在无意识、语言、能指链条、欲望等精神分析术语面前止步不前,而要追随拉康的体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支配力量——时间。客观地看,以时间为底蕴的拉康主体理论进一步消解了主体形而上学,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提供某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主体 拉康 主体形而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虚无主义与后形而上学
7
作者 彭文刚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47,共4页
启蒙开启了主体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使人成为世界的中心与根据,但随之而来的后果却是虚无主义的肆虐,理性成为最大的非理性。克服虚无主义的各种努力大多数都局限于对理性主义的批判,而问题的实质却是:虚无主义实际上是"以物的依赖... 启蒙开启了主体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使人成为世界的中心与根据,但随之而来的后果却是虚无主义的肆虐,理性成为最大的非理性。克服虚无主义的各种努力大多数都局限于对理性主义的批判,而问题的实质却是:虚无主义实际上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资本的必然逻辑。当主体形而上学遭到批判,后形而上学思想开始编织人们的信念与逻辑之网,但这种思想能否经受住资本同一性逻辑的侵蚀?也许我们需要的是保持一种后形而上学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主体形而上 虚无主义 形而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尊严观的主体性及其超越路径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贺 李忠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8,共6页
西方“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主体”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自我,它不仅是一种自足的实体,更是一种抽象化的“主体”。马克思不仅批判了“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思维逻辑,更指出了由此造成的尊严主体的独断性、抽象性和孤立性。进一步,马... 西方“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主体”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自我,它不仅是一种自足的实体,更是一种抽象化的“主体”。马克思不仅批判了“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思维逻辑,更指出了由此造成的尊严主体的独断性、抽象性和孤立性。进一步,马克思从“单向化”“实体化”“非历史性”三个层面超越了“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抽象”主体性,确立了尊严的“具体”主体性,在解构的过程中确立了尊严的主体不再是自我意识或自我,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历史性个人。这表明了马克思尊严观从意识哲学向实践哲学、由认识论向实践论、从抽象性到具体性的内在超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形而上 尊严观 单向化 实体化 非历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维特根斯坦论人生与艺术
9
作者 戴春勤 《新视野》 CSSCI 2004年第1期69-70,共2页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人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主体来说是不完整的,成问题的。只有超越经验主体,达到形而上主体,改变对世界的看法,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人生的意义才凸现出来。艺术与幸福生活(求善求美)是相互关联的。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人生观 形而上主体 经验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伦理的美学
10
作者 刘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2-97,共6页
本文考察了前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观,认为:《逻辑哲学论》的语言逻辑置美学于无意义的神秘之域;美学作为形而上主体的情感表现和宗教体验,与意志、“用永恒的观点”和幸福有关,是不可言说的;美学与伦理学被维特根斯坦置于他为之保留的形... 本文考察了前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观,认为:《逻辑哲学论》的语言逻辑置美学于无意义的神秘之域;美学作为形而上主体的情感表现和宗教体验,与意志、“用永恒的观点”和幸福有关,是不可言说的;美学与伦理学被维特根斯坦置于他为之保留的形而上学地盘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意义 神秘 不可说 形而上 伦理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艺术品 形而上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作为“超级权力”的时代意蕴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慧平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58-67,共10页
在技术作为"超级权力"的时代,认知模糊与情绪焦虑相伴随,胶着的多元话语增加了透视现实的难度。由于"真相"被遮蔽,观念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和错位,时代的否定性一面被人们盲目地追求着,而时代... 在技术作为"超级权力"的时代,认知模糊与情绪焦虑相伴随,胶着的多元话语增加了透视现实的难度。由于"真相"被遮蔽,观念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和错位,时代的否定性一面被人们盲目地追求着,而时代的肯定性一面却被人们本能地逃避着。辨析历史前进的进步力量与落后力量,需要摆脱"身在此山中"的主体形而上学路径依赖。这意味着哲学应以重新理解"人"为基点,深入反思捉襟见肘的人学目的论,深刻领会不断再生的科技控制论,尤其要认识到控制论中蕴含着新的目的论,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融合人文与科技,帮助人们认清时代的辩证法,自觉地融入浩荡的历史洪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超级权力 目的论 控制论 主体形而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思在界限之外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谟智 《学海》 2003年第3期40-45,共6页
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是在一条奇特的运思路向上游动 ,而《逻辑哲学论》中的划界思想则是理解其早期哲学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文拟从维特根斯坦由经验主体向形而上学主体的提升与超越入手 。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经验主体 形而上主体 《逻辑哲学论》 划界思想 早期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向“存在”与“神圣”──海德格尔关于“诗”和“诗人”的界说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朝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3-90,共8页
该文遵循现象学阐释学原则,面对海德格尔思想文本自身,解读海德格尔诗学言论的意旨。作者认为,海德格尔界说“诗的本质”乃存在之创建、通向存在之近处和神圣,以及界说“诗人的使命”在于道说神圣、还乡和期待上帝,都表达了对现代... 该文遵循现象学阐释学原则,面对海德格尔思想文本自身,解读海德格尔诗学言论的意旨。作者认为,海德格尔界说“诗的本质”乃存在之创建、通向存在之近处和神圣,以及界说“诗人的使命”在于道说神圣、还乡和期待上帝,都表达了对现代主体形而上学所导致的“贫困时代”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指示着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切问,体现了海德格尔“反主体形而上学”之思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神圣" 主体形而上 海德格尔 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三重困境及其内在逻辑探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丽民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1,共3页
现代性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困境和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从主体形而上学、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三个层面对现代性困境进行揭示,并通过对此三重困境的实质分析,指出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是导致现代... 现代性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困境和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从主体形而上学、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三个层面对现代性困境进行揭示,并通过对此三重困境的实质分析,指出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是导致现代性困境发生的内在逻辑支撑,将对克服现代性困境,提供必要的基础性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形而上学困境 工具理性困境 资本逻辑困境 形而上学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精神与乌托邦情结──对人文精神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7
15
作者 贺来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0-15,共6页
在目前学界关于人文精神的热烈争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乌托邦主义的倾向,这是人文精神探寻中的“乌托邦情结”.它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道德浪漫主义倾向;二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精英主义倾向;三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脱节... 在目前学界关于人文精神的热烈争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乌托邦主义的倾向,这是人文精神探寻中的“乌托邦情结”.它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道德浪漫主义倾向;二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精英主义倾向;三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脱节的倾向。哲学中的唯理论信念是乌托邦情结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和思想预设、这一唯理论哲学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一是在现象界背后设定不动的本体和实体的本体形而上学;二是以给定的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为前提,又要统一二者的主体形而上学。唯理论哲学的根本失误在于它对人们现实生活世界的否定和对“另一个世界”的执着和迷狂,由此而成为把人文精神的追求导向乌托邦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根源。它具体表现为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生在论的真善一体论和人性论中忽视人之有限性的倾向。而超越了人文精神追求中的这种马托邦情结之后,我们要营造新的人文精神。新人文精神不是排它独断的,不是要消除多极的存在,而是对多样性价值的尊重与宽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乌托邦情结 理论哲学 主体形而上 客观主义 认识论 人文知识分子 人的有限性 生存论 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概念的理论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郗戈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55,共3页
“劳动(实践)”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概念。本文运用文本分析、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读这一概念在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语境下的理论意义和相互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点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手稿》哲学... “劳动(实践)”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概念。本文运用文本分析、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读这一概念在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语境下的理论意义和相互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点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手稿》哲学思想的要旨与精髓。从而表明,在经济学和哲学语境下“双向生成”的劳动概念集中体现出了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的主体哲学并重建新型主体哲学的理论动机,而这一新型主体哲学的确立又为他的社会批判和社会革命学说构筑了成熟的哲学内核,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实践) 拒斥形而上 形而上学化 形而上学的主体 实践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 被引量:20
17
作者 邓晓芒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对海德格尔的《尼采》一书中的核心主题即欧洲虚无主义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剖析,指出:海德格尔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方式仅仅是追问存在本身,反对一切定义和陈述,试图"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同样陷入两难:要么摆脱不了主体... 本文对海德格尔的《尼采》一书中的核心主题即欧洲虚无主义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剖析,指出:海德格尔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方式仅仅是追问存在本身,反对一切定义和陈述,试图"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同样陷入两难:要么摆脱不了主体形而上学和价值论,要么沉默不言、否定语言,两者都仍然是虚无主义。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中突显了海氏的文化困境,指出他根本上并没有超出西方主体形而上学的限域,仍然是从价值论和人本主义的立场来思考和提出"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理论任务,这一任务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只有通过历史主义才能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价值 强力意志 存在本身 主体性的形而上 中西文化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性意义——兼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伦理关怀 被引量:3
18
作者 姜晶花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4,共5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异化批判贯穿于自然、政治、经济领域。其异化劳动理论体现了马克思深切的伦理关怀,凸显了异化分析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意义。当前,重温马克思有关异化的历史性研究和现实性批判,将使我们突破伦理层面的单一性...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异化批判贯穿于自然、政治、经济领域。其异化劳动理论体现了马克思深切的伦理关怀,凸显了异化分析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意义。当前,重温马克思有关异化的历史性研究和现实性批判,将使我们突破伦理层面的单一性思考,摆脱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局限,认识现代性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劳动理论 伦理关怀 马克思 批判性 意义 主体形而上 社会历史根源 现代性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兼评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相通和差异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贵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3-158,共6页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一种仍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关于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一种仍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关于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混淆了马克思劳动观和黑格尔劳动观之间的本质差别。通过详细辨析海氏误解马克思的根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正蕴含在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的批判和改造当中,它可以用"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个概念得到概括的表达,从而正面回应了海德格尔的批评;二是通过辨析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可以看到在哲学的当代性上,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相通又有差异,二者都可以参与到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建构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马克思 劳动观 历史唯物主义 劳动对象化 主体形而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及“西方哲学”走向
20
作者 刘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2-44,共3页
“后现代”及“西方哲学”走向刘杰"西方哲学"一词本应指某种共同的东西,或至少能刻画或描述出西方诸国领先哲学家研究工作的某些共同的特征或"气质"。但在目前,我们难以找到这种共同的东西。今日西方一些著名哲学家对"哲学"的... “后现代”及“西方哲学”走向刘杰"西方哲学"一词本应指某种共同的东西,或至少能刻画或描述出西方诸国领先哲学家研究工作的某些共同的特征或"气质"。但在目前,我们难以找到这种共同的东西。今日西方一些著名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彼此根本就不同。应该说对当前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后现代” 后现代哲学 海德格尔 哲学家 哲学研究 分析哲学 思想家 主体形而上 中西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