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人类时代主体性的“自我贬值”与“自我捍卫”——人类如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终极遮蔽中“保卫自身”? |
张轶瑶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主体形而上学解体的三个维度——从20世纪法国哲学看 |
杨大春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4
|
|
3
|
传统异化逻辑与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共生性——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启蒙辩证法的初始突破 |
夏林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4
|
论海德格尔对康德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 |
靳宝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5
|
主体形而上学和存在形而上学 |
石敏敏
|
《杭州商学院学报》
|
2002 |
0 |
|
6
|
“时间”与主体——拉康主体理论的深层解读 |
陈慧平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7
|
启蒙、虚无主义与后形而上学 |
彭文刚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8
|
论马克思尊严观的主体性及其超越路径 |
王贺
李忠红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9
|
早期维特根斯坦论人生与艺术 |
戴春勤
|
《新视野》
CSSCI
|
2004 |
0 |
|
10
|
作为伦理的美学 |
刘程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11
|
技术作为“超级权力”的时代意蕴 |
陈慧平
|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2
|
维特根斯坦:思在界限之外 |
钟谟智
|
《学海》
|
2003 |
1
|
|
13
|
通向“存在”与“神圣”──海德格尔关于“诗”和“诗人”的界说 |
魏朝勇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14
|
现代性三重困境及其内在逻辑探析 |
贾丽民
|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5
|
人文精神与乌托邦情结──对人文精神的哲学反思 |
贺来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7
|
|
16
|
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概念的理论意义 |
郗戈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7
|
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 |
邓晓芒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0
|
|
18
|
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性意义——兼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伦理关怀 |
姜晶花
|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9
|
论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兼评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相通和差异 |
刘贵祥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20
|
“后现代”及“西方哲学”走向 |
刘杰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