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二)——道德形而上主义的三重境界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光芒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81-185,共5页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枇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枇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枇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枇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枇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 历史枇判 道德枇判 启蒙 人性底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主义:反思百年文学“启蒙”问题的可能与限度
2
作者 符杰祥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89-193,共5页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批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批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 启蒙文学 同情 实用主义 方法论 道德信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与原则:道德形而上主义论争的两个焦点
3
作者 徐仲佳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82-85,共4页
从现有关于道德形而上主义的论争来看,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道德形而上学如何可能?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是他律的还是自律的?前者属于形式问题,后者则属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启蒙哲学和文化重建的基本问题。对... 从现有关于道德形而上主义的论争来看,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道德形而上学如何可能?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是他律的还是自律的?前者属于形式问题,后者则属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启蒙哲学和文化重建的基本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清理,是启蒙研究的深入和文化重建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哲学 形而上主义 形式 原则 意识形态 自律 他律 人道主义 争论焦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究竟要不要精神的底线?
4
作者 武善增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93-196,共4页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批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批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 文学理论 精神底线 人性 人文精神 理论资源 精神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一)——“道德形而上主义”之争与文学的两难选择
5
作者 潘正文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84-84,95-99,共6页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论争。在此文中,张光芒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启蒙之所以至今仍是“未完成时”。是因为它一直未从事道德形而上的建设,超越性维度的缺失导致启蒙的根基只...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论争。在此文中,张光芒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启蒙之所以至今仍是“未完成时”。是因为它一直未从事道德形而上的建设,超越性维度的缺失导致启蒙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沙滩上,作为“反启蒙”文学的“红色经典”对于当下文学建设可资借鉴的地方恰好在于它具有道德形而上的超越性“形式”^[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道德形而上 启蒙 伦理革命 张光芒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论下载(038-049)--再论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光芒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8-159,共2页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尤其是1949—1976年文学确实受到了“左”的政治的过多干扰,被政治统辖的“反启蒙”文学于是成为新时期批判人性践踏鼓吹思想解放的出发点。这种批判无疑是必要的,然而。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人性 道德形而上主义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论下载(038-049)--从“五四”到“文革”: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终结
7
作者 张宝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9-159,共1页
张光芒《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将我们的“启蒙”命题给彻底模糊并搅浑了。它将“蛊惑”人心的道德形而上的手段说成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启蒙作用”,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文学的作用的微薄说成是不自量力的“盲区”。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 中国文学 人文精神 政治实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主义?——一场关于启蒙研究的深入论争
8
作者 徐仲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6-157,共2页
这次论争是由于张光芒的一篇文章——《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引起的。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以下简称《道德》)是“道德形而上主义”启蒙研究论争的导火索。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张光芒 启蒙文学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实用主义的陷阱——对张宝明的质疑与反质疑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光芒 《河北学刊》 2003年第3期111-116,共6页
文学上的道德探讨在今天之所以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固然源于对道德中心主义传统的反感 ,但更在于有些学者对道德主义、道德传统存有先在的偏见 ,无意于去追究道德本身的文化结构与理性价值。而其主要表现方式 ,就是道德实用主义的思想叙... 文学上的道德探讨在今天之所以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固然源于对道德中心主义传统的反感 ,但更在于有些学者对道德主义、道德传统存有先在的偏见 ,无意于去追究道德本身的文化结构与理性价值。而其主要表现方式 ,就是道德实用主义的思想叙述。我们不能无视审美上的道德实用主义叙事的危害 ,因为它缺失了新道德形上建构的维度 ,在根本上阻碍了人文理性与审美精神的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 ,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 ,道德实用主义思维方式丧失了对中国启蒙史的诊断能力 ,它与实用主义过分膨胀的历史和现实本身具有“同谋”的意味 ,甚至会使它打着人文精神的旗号自觉不自觉地走向自己的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实用主义 道德形而上主义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续三)——启蒙、道德与文学——一种可能的解释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中华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78-82,共5页
何中华以"启蒙、道德与文学"为题,试图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新的可能的解释.他认为,只有超越理性的信仰和超越自然律约束的积极自由,才能为道德提供内在理由,从而使其成为可能.历史与道德的分裂既造成了文学选择永恒的两... 何中华以"启蒙、道德与文学"为题,试图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新的可能的解释.他认为,只有超越理性的信仰和超越自然律约束的积极自由,才能为道德提供内在理由,从而使其成为可能.历史与道德的分裂既造成了文学选择永恒的两难处境,也是文学成就自身伟大的根据之所在.徐仲佳认为,近来围绕着启蒙哲学中的道德形而上主义所展开的论争显示出两个焦点:一个是形式上的,即道德形而上学如何可能;一个是原则上的,即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这是启蒙哲学的基点,也是我们文化重建的坚实理论基础.张中锋则对这场论争的始作俑者所持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张光芒对诸如启蒙、教育、形而上等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并指出"启蒙"不等于"教育","道德"也不能"形而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主义 文学 启蒙哲学 形式哲学 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形而上视角对于文学的意义
11
作者 罗宗宇 《河北学刊》 2003年第5期181-183,共3页
王晓华认为,张光芒与张宝明在论战中对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进行系统反思时,触及了我们在建构中国文化时无法绕过的基本问题,即当下人文世界是否需要通过与超越性的不断对话而获得意义;由于对超越性的拒斥与中国当下文化及文学的欠缺有因... 王晓华认为,张光芒与张宝明在论战中对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进行系统反思时,触及了我们在建构中国文化时无法绕过的基本问题,即当下人文世界是否需要通过与超越性的不断对话而获得意义;由于对超越性的拒斥与中国当下文化及文学的欠缺有因果关系,因而包括张光芒在内的人文知识分子由"道德形而上主义"这一命名所显现的建构方向是完全合理的.姚新勇则认为张光芒的理论阐释从立论之始就走上了逻辑混乱的不归之路,包括对"启蒙"概念的含混移位、对不同范畴理论资源的严重混用等,甚至可以说,张光芒所"抽象"称赞的"反启蒙文学"不仅不纯粹,而且恰恰是"暴力实用主义".罗宗宇指出,张宝明的质疑文章激情有余但理性不足,而陈晓明从后现代立场出发的质疑则放弃了人文关怀,只有张光芒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的既不乏历史理性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批评,为文学的自我救赎提供了可能.刘士林则从如何拯救学术本身的角度入手,指出论争各方都存在着缺乏规则和语境的"乱说"问题,他们必须首先能够证明这种不同观念、经验之间的混战在逻辑上的合法性,然后才能保证以下的言说与结论本身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光芒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文学史 文学革命 人文主义 儒家伦理道德 启蒙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新旧唯物主义差别性的另一种理解
12
作者 王金福 朱昌彻 《江淮论坛》 CSSCI 1992年第5期16-21,共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它是在以往唯物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而又不同于以往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关于新旧唯物主义的差别性,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认为,新旧唯物主义的主要差别在于有无辩证性,就是说,新旧唯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它是在以往唯物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而又不同于以往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关于新旧唯物主义的差别性,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认为,新旧唯物主义的主要差别在于有无辩证性,就是说,新旧唯物主义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是辩证唯物主义,后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 辩证性 哲学界 主要差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何种意义上属于旧唯物主义
13
作者 孙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1-34,共4页
科学地回答“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何种意义上属于旧唯物主义”的问题 ,不仅对于恢复费尔巴哈哲学的本来面目具有一般哲学史研究的意义 ,而且对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推翻了一个传统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唯... 科学地回答“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何种意义上属于旧唯物主义”的问题 ,不仅对于恢复费尔巴哈哲学的本来面目具有一般哲学史研究的意义 ,而且对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推翻了一个传统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因其是形而上学的而归属于旧唯物主义。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不在其“形而上学性”而在于其“直观性”。因而 ,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深刻本质 ,不是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而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 ,而是在于克服其直观性 ,创立从实践出发的实践唯物主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演变
14
作者 武林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23-26,共4页
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在古代和中世纪,形而上学是以宣扬宇宙不变、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为其根本特征,具有反科学的性质;文艺复兴后,与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紧密相联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用自... 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在古代和中世纪,形而上学是以宣扬宇宙不变、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为其根本特征,具有反科学的性质;文艺复兴后,与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紧密相联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用自然界本身的因果联系说明自然现象,但却把必然性与因果性等同起来,具有机械决定论的特点;从十八世纪下半世开始的产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变化,敲响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康德、黑格尔是这种有局限性的批判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科学和彻底的批判,赋予了形而上学以“反辩证法的”新的涵义;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形而上学仍是各种哲学流派利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 反辩证法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要点 被引量:1
15
《统计与决策》 1985年第5期41-83,共43页
第一章绪论本章的重点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特点以及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同时,也要了解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 生产关系 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客观事物 辩证关系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与近代自然科学
16
作者 陈永森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8-11,共4页
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一词,由于唯物辩证法的广泛宣传,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是一个贬义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不是片面的吗?忽视事物自身的矛盾性、运动性怎么解释事物的发展?是的,形而上学相对于现代人的思维,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可... 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一词,由于唯物辩证法的广泛宣传,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是一个贬义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不是片面的吗?忽视事物自身的矛盾性、运动性怎么解释事物的发展?是的,形而上学相对于现代人的思维,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可是,当我们追溯历史,看看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如何突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以迅猛的速度发展,我们就会发现形而上学在自然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并不完全起着消极作用,相反地在一定的时期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例如,在西方,形而上学占统治地位之时,也正是自然科学产生、蓬勃发展之日。本文旨在说明形而上学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关系,阐明它在历史中的作用,以纠正长期以来对形而上学的片面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极作用 中世纪 矛盾性 统治地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人 思维方式 霍布斯 近代自然科学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 按客观规律办事
17
《求实》 1982年第Z1期15-33,共19页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的中心是阐明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及其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问题。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础。
关键词 辩证唯物 唯心主义 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 物质世界 空间与时间 运动形式 社会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物质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18
作者 崔自铎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8年第4期10-11,共2页
现在确有一种意见认为,唯物主义似乎已经“过时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在哲学史上,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曾经多次宣称唯物主义“过时了”或“破产了”,但是,实际情况并不象他们所说的那样,而是相反,唯物主义往往更加显得富有生命力了... 现在确有一种意见认为,唯物主义似乎已经“过时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在哲学史上,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曾经多次宣称唯物主义“过时了”或“破产了”,但是,实际情况并不象他们所说的那样,而是相反,唯物主义往往更加显得富有生命力了。 唯物主义之所以能永葆其生命力,就是因为它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着形态上的变更,如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如此,在唯物主义的每一形态中,还有其自身的历史性演变和发展。 现代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诞生之后,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开放式的动态体系。在当代,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世界性的改革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 生命力 辩证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科学技术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 动态体系 哲学史 现代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上的变革及其启示
19
作者 李锁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9-12,共4页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标志着新世界观的诞生。为了建立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把无产阶级运动引向胜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实际上作了自然分工。
关键词 自然科学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 哲学概括 无产阶级 唯物史观 黑格尔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自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文、人文与文化的超越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晓华 《河北学刊》 2003年第5期176-178,共3页
王晓华认为,张光芒与张宝明在论战中对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进行系统反思时,触及了我们在建构中国文化时无法绕过的基本问题,即当下人文世界是否需要通过与超越性的不断对话而获得意义;由于对超越性的拒斥与中国当下文化及文学的欠缺有因... 王晓华认为,张光芒与张宝明在论战中对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进行系统反思时,触及了我们在建构中国文化时无法绕过的基本问题,即当下人文世界是否需要通过与超越性的不断对话而获得意义;由于对超越性的拒斥与中国当下文化及文学的欠缺有因果关系,因而包括张光芒在内的人文知识分子由"道德形而上主义"这一命名所显现的建构方向是完全合理的.姚新勇则认为张光芒的理论阐释从立论之始就走上了逻辑混乱的不归之路,包括对"启蒙"概念的含混移位、对不同范畴理论资源的严重混用等,甚至可以说,张光芒所"抽象"称赞的"反启蒙文学"不仅不纯粹,而且恰恰是"暴力实用主义".罗宗宇指出,张宝明的质疑文章激情有余但理性不足,而陈晓明从后现代立场出发的质疑则放弃了人文关怀,只有张光芒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的既不乏历史理性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批评,为文学的自我救赎提供了可能.刘士林则从如何拯救学术本身的角度入手,指出论争各方都存在着缺乏规则和语境的"乱说"问题,他们必须首先能够证明这种不同观念、经验之间的混战在逻辑上的合法性,然后才能保证以下的言说与结论本身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形而上主义 实用主义 张光芒 张宝明 人文主义 天文主义 人文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