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7构型NiTi形状记忆合金绞线超弹性试验研究
1
作者 周玉浩 连鸣 +1 位作者 苏明周 王颜凯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227,共15页
重点探讨了单丝直径为1.0 mm的7×7构型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SMA)绞线的力学性能,主要关注其回复能力和耗能能力.分析了热处理方案、应变幅值、循环加载、预训练和加载速率对SMA绞线的残余应变、能量耗散、等效黏滞阻尼比、强度和刚... 重点探讨了单丝直径为1.0 mm的7×7构型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SMA)绞线的力学性能,主要关注其回复能力和耗能能力.分析了热处理方案、应变幅值、循环加载、预训练和加载速率对SMA绞线的残余应变、能量耗散、等效黏滞阻尼比、强度和刚度的影响.此外,通过单调拉伸试验比较了SMA绞线与SMA丝材的抗拉强度和极限应变.结果表明,经过400℃下退火10 min后,SMA绞线具有出色的超弹性性能,应变回复率达到91.7%.在恒定应变幅值加卸载训练下,SMA绞线的力学性能逐渐趋于稳定,应在工程应用中予以考虑;通过预训练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SMA绞线的回复能力,未经热处理和退火10 min的试件在预训练后残余应变分别降低了47%和41%;当加载速率大于5×10^(-4)s^(-1)后,SMA绞线的滞回环形态对加载速率的变化不敏感;与SMA丝材相比,SMA绞线具有更好的延性和鲁棒性,适用于在大变形情况下提供足够的恢复力;试验结果为SMA绞线的工程应用提供了试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合金绞线 超弹性 热处理方案 预训练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19构型NiTi形状记忆合金绞线超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玉浩 连鸣 +1 位作者 王颜凯 苏明周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38-247,共10页
为充分发挥大直径NiTi形状记忆合金(SMA)绞线的超弹性性能,在常温下对单丝直径1.0 mm的7×19构型SMA绞线进行了循环拉伸试验;分析了热处理方案、应变幅值、循环次数、预训练和加载速率等因素对其超弹性的影响,得到了各因素下SMA绞... 为充分发挥大直径NiTi形状记忆合金(SMA)绞线的超弹性性能,在常温下对单丝直径1.0 mm的7×19构型SMA绞线进行了循环拉伸试验;分析了热处理方案、应变幅值、循环次数、预训练和加载速率等因素对其超弹性的影响,得到了各因素下SMA绞线的残余应变、能量耗散、等效粘滞阻尼比、强度和刚度等力学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针对本研究的7×19构型SMA绞线,400℃退火10 min的热处理方案下其相变应力和恢复率最高,热处理时间过长会造成这些特性严重退化;SMA绞线内部单丝变形和应力发展不均匀程度更高,滞回曲线无明显相变平台;恒定幅值拉伸下SMA绞线的初始弹性模量和极限应力变化相对较小,而相变平台高度、恢复率以及等效粘滞阻尼比退化较为明显;通过预训练的方式可以减轻SMA绞线的功能损伤,显著减小残余变形,提高可恢复能力;加载速率对SMA绞线的马氏体应力和屈服平台切线模量的影响较大,当加载速率超过1×10^(-2) s^(-1)后,滞回曲线对加载速率的变化不再敏感。试验结果可为7×19构型SMA绞线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19构型形状记忆合金绞线 超弹性 热处理 力学性能 循环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弹性镍钛SMA绞线力学性能优化试验
3
作者 师亦飞 罗鸿博 +2 位作者 夏利科 方园 钱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419-425,共7页
为优化超弹性镍钛SMA绞线的基本力学性能,本工作开展了系统性试验,首次研究了两个重要工艺参数(扭转角与人工时效处理)对1×7镍钛SMA绞线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得到更稳定的工作性能和更好的卸载后恢复力,进一步研究了两个使用参数(预... 为优化超弹性镍钛SMA绞线的基本力学性能,本工作开展了系统性试验,首次研究了两个重要工艺参数(扭转角与人工时效处理)对1×7镍钛SMA绞线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得到更稳定的工作性能和更好的卸载后恢复力,进一步研究了两个使用参数(预张拉应变和循环拉伸训练方案)对SMA绞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扭转角为16.5°的SMA绞线相比,扭转角为6°的SMA绞线展现出更大的初始刚度、屈服强度、峰值应力、较好的耗能能力和自复位能力,且能较早发生马氏体硬化(能使结构在极限状态下具有显著的变形耗能能力,同时增加其刚度,防止结构的过度地震响应)。人工时效处理降低了SMA绞线的强度,但适当的人工时效处理提高了SMA绞线的耗能能力和自复位能力。另一方面,适当的训练和预张拉措施明显提高了循环拉伸响应的稳定性和卸载后的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合金(SMA)绞线 扭转角 人工时效处理 训练 预张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A绞线预制梁-柱自复位耗能节点数值研究与参数优化
4
作者 张云雷 钱辉 +2 位作者 叶剑楠 魏德新 师亦飞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6,共13页
为了提高预制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能力并控制震后残余变形,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混合自复位预制混凝土梁柱节点(self-centring precast concrete beam-column connection,SC-PCBCC),其中采用了旋转摩擦阻尼器(rotational friction hinge damper... 为了提高预制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能力并控制震后残余变形,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混合自复位预制混凝土梁柱节点(self-centring precast concrete beam-column connection,SC-PCBCC),其中采用了旋转摩擦阻尼器(rotational friction hinge damper,RFHD)和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并联的结构。重点探讨了使用SMA绞线控制的自复位装置对SC-PCBCC进行改进。首先,介绍了SC-PCBC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其次验证对比了1.0%、1.5%、2%和2.0%预应变下的超弹性1×7 SMA绞线、RFHD和SC-PCBCC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节点具有较高的刚度、承载力、耗能能力以及较好的复位性能;最后对SC-PCBCC中SMA绞线的关键参数:SMA绞线预应变、直径和长度进行了参数分析,以优化其抗震性能。建议SC-PCBCC使用的SMA绞线初始预应变、直径和长度范围分别为1.5%~2.0%、15~18 mm和175~205 mm,以实现SC-PCBCC的优异承载性能、能量耗散和自复位性能。此外,节点中的SMA绞线和RFHD可在震后快速更换,实现高效灾后修复。总体而言,所提出的SC-PCBCC表现出了卓越的减震能力、自复位能力和可修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混凝土梁柱节点 形状记忆合金(SMA)绞线 旋转摩擦铰接阻尼器(RFHD) 抗震性能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