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透镜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卞红雨 桑恩方 +1 位作者 纪祥春 赵景义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前,使用电子电路的传统高分辨率声呐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较高的功耗和较低的图像更新率.声透镜声呐使用声透镜形成图像,能够克服这些缺点.为此介绍了声透镜波束形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声场分析模型,对透镜形状、材料、尺寸,以及环境温... 目前,使用电子电路的传统高分辨率声呐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较高的功耗和较低的图像更新率.声透镜声呐使用声透镜形成图像,能够克服这些缺点.为此介绍了声透镜波束形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声场分析模型,对透镜形状、材料、尺寸,以及环境温度等参数对透镜声呐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参数对主瓣宽度、旁瓣高度、聚焦深度等声呐性能指标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声透镜的合理设计可以达到优化声呐性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透镜 波束形成技术 仿真 声呐 电子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分连续变化的梯度材料的形成技术 被引量:5
2
作者 杨中民 张联盟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7-20,25,共5页
概述了梯度材料的概念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着重阐述了梯度材料研究的核心问题———组分连续的梯度材料的形成技术 ,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
关键词 组分 连续变化 梯度材料 形成技术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波束形成技术在相控阵雷达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3
作者 张光义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共6页
相控阵天线多波束形成技术已获得很大发展,为提高雷达性能提供了巨大的潜力。文中介绍了相控阵天线多波束形成技术在多种相控阵雷达特别是在新的先进相控阵雷达中的应用。讨论了采用多波束形成技术对提高雷达检测性能与电子反对抗的能力。
关键词 相控阵雷达 多波束形成技术 雷达抗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现状及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衍文 《中兴通讯技术》 2003年第3期42-45,共4页
文章介绍了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典型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归纳了自适应波束智能天线的主要结构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自适应波束智能天线实现中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了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智能天线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 现状 算法 空时处理 自适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收端配备滤波器的分布式波束形成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立 陈海华 何明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44-1549,共6页
基于频率选择性信道中由一个发射节点、一个目标节点和多个中继节点构成的中继网络,该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波束形成技术。该技术除了在中继节点上采用滤波而后转发的中继数据中转策略之外,在接收节点也配备一个有限长响应(Finite Imp... 基于频率选择性信道中由一个发射节点、一个目标节点和多个中继节点构成的中继网络,该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波束形成技术。该技术除了在中继节点上采用滤波而后转发的中继数据中转策略之外,在接收节点也配备一个有限长响应(Finite Impulse Response,FIR)滤波器,共同均衡发射节点与中继节点以及中继节点与接收节点之间的频率选择性信道。该文中,此两种滤波器将得到联合优化以提高接收节点的服务质量,并同时满足中继节点的发射功率限制。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放大而后转发以及滤波而后转发但无接收滤波器的波束形成器而言,所提波束形成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频率选择性信道中中继网络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继网络 分布式波束形成技术 频率选择性信道 滤波而后转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零点形成技术抑制雷达相干干扰
6
作者 杨莘元 程万翔 +1 位作者 姜徑 温萍萍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69-73,共5页
在实际电磁环境中,当目标飞行高度很低时,就会有相干干扰产生,而且相干干扰往往落在主瓣内.本文提出的将自适应理论与空间平滑理论相结合的自适应零点形成技术,对于相干干扰,特别是主瓣内的相干干扰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自适应 零点形成技术 雷达 相干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近净形成形技术和实用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周科朝 黄伯云 +1 位作者 曲选辉 刘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12,共3页
综述了目前IiAl基金属间化合物常用的近净形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技术、粉末冶金成形技术和超塑性成形枝术。总结了这种材料的实用化研究进展,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和汽车工业界的应用研究状况。
关键词 TIAL基 金属间化合物 近净形成技术 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线阵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超低副瓣技术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军 龚耀寰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7-401,共5页
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是现代阵列天线系统必须采用的关键技术。为了对付强有源干扰,现代相控阵雷达都必须具有自适应的干扰抑制能力。除了对抗有源干扰外,大部分雷达还要求具有强杂波背景下检测目标的能力,这就需要雷达天线具有低或... 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是现代阵列天线系统必须采用的关键技术。为了对付强有源干扰,现代相控阵雷达都必须具有自适应的干扰抑制能力。除了对抗有源干扰外,大部分雷达还要求具有强杂波背景下检测目标的能力,这就需要雷达天线具有低或超低副瓣电平。本文针对大型线阵,结合数字波束形成,讨论了在保证自适应干扰置零的前提下,如何控制自适应波束的副瓣电平,从而实现阵列系统的超低副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线阵 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 超低副瓣 关键技术 线阵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相控阵雷达 有源干扰 天线系统 抑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形成与技术伦理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艳红 张培富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9-42,共4页
技术决定论对技术形成的解释造成技术伦理主体缺失,但在技术应用阶段转向技术个体伦理又面临诸多困境。从SST研究出发,关注技术发展涉及的诸多社会冲突,面对复杂的道德关系,技术社会伦理成为化解冲突危机的理性力量。我们需要培育和运... 技术决定论对技术形成的解释造成技术伦理主体缺失,但在技术应用阶段转向技术个体伦理又面临诸多困境。从SST研究出发,关注技术发展涉及的诸多社会冲突,面对复杂的道德关系,技术社会伦理成为化解冲突危机的理性力量。我们需要培育和运用一种以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相结合为内涵的道德实践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形成 技术个体伦理 技术社会伦理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的社会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能能 孙启贵 徐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5-97,共3页
电磁理论首先在英国完成,而电力革命却率先在美国爆发。对此,传统的技术决定论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技术的社会形成论(SST)为解释这一历史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技术的社会形成为依托,剖析了各种社会因素对电力技术形成和扩... 电磁理论首先在英国完成,而电力革命却率先在美国爆发。对此,传统的技术决定论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技术的社会形成论(SST)为解释这一历史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技术的社会形成为依托,剖析了各种社会因素对电力技术形成和扩散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由此探析我国实现技术跨越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的社会形成 电力革命 技术跨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径运动技术形成的生理基础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屹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9-61,共3页
田径运动技术形成过程的生理基础是建立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有一定的规律,如泛化、分化、动力定型、自动化等;各种技术又是在复杂的条件反射中形成。因此,合理利用身体的反射规律,对学习、掌握技术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并列举了几种... 田径运动技术形成过程的生理基础是建立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有一定的规律,如泛化、分化、动力定型、自动化等;各种技术又是在复杂的条件反射中形成。因此,合理利用身体的反射规律,对学习、掌握技术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并列举了几种反射规律在田径运动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径 技术形成 条件反射过程 全面素质 状态反射 相互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网络视角下联盟成员合作关系对技术标准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孙冰 刘晨 田胜男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7,共7页
技术标准联盟已成为各行业技术标准形成与产业化工作的重要主体,而技术标准形成的各项工作主要通过联盟成员间合作得以实施。因此,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探究技术标准联盟成员合作关系对技术标准形成的影响很有必要。以技术源散性为中介变量... 技术标准联盟已成为各行业技术标准形成与产业化工作的重要主体,而技术标准形成的各项工作主要通过联盟成员间合作得以实施。因此,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探究技术标准联盟成员合作关系对技术标准形成的影响很有必要。以技术源散性为中介变量,构建联盟成员合作关系对技术标准形成的影响机制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然后绘制闪联标准联盟专利合作网络,并通过专利合作网络拓扑指标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联盟成员合作广度与技术标准形成之间存在U型关系,联盟成员合作深度能够促进技术标准形成,技术源散性在联盟成员合作关系与技术标准形成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标准形成 技术标准联盟 合作关系 技术源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增强版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原则和应用趋势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文礼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5期104-112,共9页
当前,在技术变革教育的浪潮中,传统的形成性评价面临诸多挑战。由于技术发展带来的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这就使得传统的形成性评价必须借由技术的优势来实现升级和进化,技术增强版形成性评价... 当前,在技术变革教育的浪潮中,传统的形成性评价面临诸多挑战。由于技术发展带来的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这就使得传统的形成性评价必须借由技术的优势来实现升级和进化,技术增强版形成性评价应运而生。技术增强版形成性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发展深度概念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技能,以及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做好准备。这种评价方法是建立在问题驱动教学、对话式教学、形成性评价和元认知层次的交流四大核心原则基础之上的。这四大核心原则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以一种高度协同的方式紧密连接,从而构成技术增强版形成性评价过程的问题环,指导评价教学的深入开展。作为一种改进的、有潜力的形成性评价方法,技术增强版形成性评价不仅能更有效地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而且在未来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形成性反馈机制、基于问题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形成性反馈、基于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形成性反馈、基于MOOC的形成性评价和自适应形成性反馈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技术增强版形成性评价 核心原则 应用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海水钻井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纪春茂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43,共2页
胜利石油管理局海洋钻井公司23年来,在渤海湾4870 km2的海域内,已打井348口,完成钻井进尺737866m。在钻井实践中海水钻井液技术的形成过程为:1978-1985年为海水钻井液技术发展的初期,由于钻井液处理剂使用针对性不强,井下复杂情况较多;1... 胜利石油管理局海洋钻井公司23年来,在渤海湾4870 km2的海域内,已打井348口,完成钻井进尺737866m。在钻井实践中海水钻井液技术的形成过程为:1978-1985年为海水钻井液技术发展的初期,由于钻井液处理剂使用针对性不强,井下复杂情况较多;1985年至1988年使用淡水钻井液,为了打好探井,避免沥青类产品对地质荧光录井的影响,研制成功了MHP无荧光防塌剂,保证了荧光录井和固井质量,稳定了井壁,保护了油气层;1990年至今采用以PAC141为主处理剂的海水低固相不分散钻井液,钻井施工顺利,井身质量、固井质量合格,负压投产一次成功,表皮系数低,堵塞比小,LC50值大于10000 mg/L,达到了环境保护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保护环境,保护油气层,适应恶劣的钻井条件,是今后新型海水钻井液的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海水钻井液技术 发展 技术形成 海洋钻井 防止地层损害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的社会形成”研究路线简介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汉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19-121,共3页
新技术社会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其理论核心是"技术的社会形成"(SST)或"技术的社会建构"。具体分析了这一理论的3条研究路线:社会建构方法、技术系统方法、行动者网络方法。
关键词 技术社会学 技术的社会形成 技术的社会建构” SST 研究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军新式工程装备技术形成惊人战斗力 北京军区工程兵实战演习
16
作者 秦德禄 乔天富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24-25,共2页
巍长城展雄姿,官司厅湖畔秋点兵。北京军区某机械化集团军在此展开工程装备实装演练。
关键词 北京军区 工程装备 实战演习 技术形成 工程兵 战斗力 机关报 解放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源细颗粒物形成与排放控制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17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6255-6255,共1页
我国大气污染以细颗粒物为首,其浓度比发达国家高数倍,对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大需求。细颗粒物来源复杂,其一次源主要包括固定燃烧源和移动燃烧源等。从源头控制细颗粒物... 我国大气污染以细颗粒物为首,其浓度比发达国家高数倍,对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大需求。细颗粒物来源复杂,其一次源主要包括固定燃烧源和移动燃烧源等。从源头控制细颗粒物排放是解决我国细颗粒物污染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源细颗粒物形成与排放控制技术" 编辑部 作者 征稿启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lab的圆阵宽带多波束形成仿真平台开发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骏 张卫 +1 位作者 胡金华 游波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0,共4页
为加深学生对圆阵宽带多波束形成原理和工程实现的理解,利用Matlab GUI编程方法设计、开发了相应的仿真实验平台。此平台可以动态、实时地仿真多波束形成技术的主要处理过程和结果。实践证明,此仿真平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加深了学生... 为加深学生对圆阵宽带多波束形成原理和工程实现的理解,利用Matlab GUI编程方法设计、开发了相应的仿真实验平台。此平台可以动态、实时地仿真多波束形成技术的主要处理过程和结果。实践证明,此仿真平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LAB GUI 阵列处理技术 多波束形成技术 仿真实验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定向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慎山 张玉中 +2 位作者 吴东芳 史水娥 杨豪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3-46,共4页
随着电子战的发展 ,对辐射源的定向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测向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研究了振幅测向法 ,同时分析了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测向法 .
关键词 电子定向技术 电子侦察卫星 辐射源 数字波速形成技术测向法 振幅测向法 电子对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疏阵列的波束形成与控制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秀琼 万群 +1 位作者 丛迅超 樊荣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770-3772,3785,共4页
首先从信号与信息处理的角度阐述了波束形成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波束形成的理论优势及方法局限,并对传统的基于空域波形采样的波束形成技术进行了再思考;其次分析了稀疏阵列的布阵特点对波束形成技术的挑战,给出了空域、时域、频域分... 首先从信号与信息处理的角度阐述了波束形成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波束形成的理论优势及方法局限,并对传统的基于空域波形采样的波束形成技术进行了再思考;其次分析了稀疏阵列的布阵特点对波束形成技术的挑战,给出了空域、时域、频域分布式相参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及其理论性能的分析与比较结果,并利用实例分析了空—时—频协同采样克服低维欠采样模糊的可行性;最后分析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非理想因素对稀疏阵列波束形成与控制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波束形成技术的反思 稀疏阵列 分布式相参技术 阵列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