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 被引量:37
1
作者 赵世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167,共10页
近年来不同学科对认同问题的讨论很多,但在历史学内部,较为引人注意的是与美国"新清史"有关的讨论,以及美国《近代中国》"华琛专号"引发的讨论,这些讨论是与海内外中国研究对多元性的重视及对大一统机制的探讨直接... 近年来不同学科对认同问题的讨论很多,但在历史学内部,较为引人注意的是与美国"新清史"有关的讨论,以及美国《近代中国》"华琛专号"引发的讨论,这些讨论是与海内外中国研究对多元性的重视及对大一统机制的探讨直接相关的。移民传说是讨论地域认同的一个切入点,它是16—18世纪地域认同不断扩展,也即明清国家形成的重要表征。无论是对认同问题的讨论,还是对明清国家形成的认识,都应被置于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和时空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传说 地域认同 明清国家形成 “新清史” “华琛专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祀入礼:权势转移中的国家形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光华 邹芙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礼制是中华文明模式和统治秩序的核心制度。礼制与王权相适应,起源于祭祀神权并逐步发展。礼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与神权与王权之间的消长转移过程相一致。红山、良渚时期神权为主,龙山、二里头时期王权占优。以夏禹时期大型青铜礼器... 礼制是中华文明模式和统治秩序的核心制度。礼制与王权相适应,起源于祭祀神权并逐步发展。礼制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与神权与王权之间的消长转移过程相一致。红山、良渚时期神权为主,龙山、二里头时期王权占优。以夏禹时期大型青铜礼器的出现为标志,王权国家最终形成。礼制完善与国家形成之间的互应关系,宜视为古代文明的动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制 祭祀 权势转移 国家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时期的洪水治理与国家的形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新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107,共7页
上古洪水泛滥多见于文献记载。从时间范围看,约处于公元前2900年至前2070年之间,集中于尧舜禹时期;从空间范围看,洪水泛滥几乎遍及黄淮海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而尤以河、济之间最为严重。如此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的洪水泛滥,其治理非一... 上古洪水泛滥多见于文献记载。从时间范围看,约处于公元前2900年至前2070年之间,集中于尧舜禹时期;从空间范围看,洪水泛滥几乎遍及黄淮海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而尤以河、济之间最为严重。如此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的洪水泛滥,其治理非一个氏族或氏族联盟所能完成。上古时期的洪水治理与权力争斗、城邑构筑、宫室建造、技术进步密切相关,显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大禹集合各个氏族联合面对洪水,形成了全新的平原水系网络,于治水过程中形成了权威,划定了九州,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洪水 大禹 华夏文明 国家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何以成为类型教育?——基于国家技能形成体制建设的观察 被引量:31
4
作者 郝天聪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63-72,共10页
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质疑并非自古有之,它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基于对德国、美国、日本、中国技能形成体制建设的观察发现,职业教育内嵌于... 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质疑并非自古有之,它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基于对德国、美国、日本、中国技能形成体制建设的观察发现,职业教育内嵌于国家技能形成体制,其类型地位受到国家技能战略、经济生产体制与职业教育参与意愿的结构性制约。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真正确立,离不开以夯实其经济社会基础为目标的国家技能形成体制再造。具体而言,包括重塑劳动光荣价值观念,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改善技能型人才就业环境,拓宽其生涯发展进路;试点区域协调性劳动力市场,培育成熟行业协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类型教育 国家技能形成体制 经济社会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技能形成体系发展进程中的跨界与重构——试析英国学位学徒制的兴起及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冬 王辉 阎齐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4期40-48,共9页
学位学徒制是英国探索学徒制与高等教育相融合的代表性成果。它于2014年确立,其后获得蓬勃发展。学位学徒制的基本特征包括职业性、多样性、跨界性。其兴起在实现学徒制优化升级,促进“大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与发展,深化高等教育应用性... 学位学徒制是英国探索学徒制与高等教育相融合的代表性成果。它于2014年确立,其后获得蓬勃发展。学位学徒制的基本特征包括职业性、多样性、跨界性。其兴起在实现学徒制优化升级,促进“大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与发展,深化高等教育应用性、多样化改革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学位学徒制勃兴现象的启示是:应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职业教育层次高移,应积极致力于高等教育双元制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应重视跨界与重构在国家技能形成体系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位学徒制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国家技能形成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夏国家形成时期的聚落形态考察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光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26,共8页
Generally speaking,the Xia dynasty is thought to be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state civilization in central plain of China.Although there are some objections,the establishing of the Xia dynasty,as a symbol of beginning... Generally speaking,the Xia dynasty is thought to be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state civilization in central plain of China.Although there are some objections,the establishing of the Xia dynasty,as a symbol of beginning of three Dynasties (Xia,Shang and Zhou)civilization,witnessed a series of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Based on the settlement data of archeaology,this aritcle analysises the changes in economic pattern,class condition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between He’nan Longshan Culture and Erlitou Culture.The way and the causes of the early state’s forming are also been simply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形态 国家形成时期 河南 龙山文化 早夏时期 聚落遗存 二里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作用与国家形成——国家形成的军事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英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7,165,共8页
国家形成的军事视角强调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军事作用,在此视角下的一些解释建立了军事作用和国家形成之间的因果链条并提出了因果作用机制。这些解释认为,战争、军事组织、军事技术等军事因素导致了国家形成,而这些因素在作用机制上的差异... 国家形成的军事视角强调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军事作用,在此视角下的一些解释建立了军事作用和国家形成之间的因果链条并提出了因果作用机制。这些解释认为,战争、军事组织、军事技术等军事因素导致了国家形成,而这些因素在作用机制上的差异,则又导致了不同类型国家的产生。在这个视角下,一些学者认为,军事因素在国家形成中的作用具有一般性,另一些学者则具体地指出,军事要素在中国的现代国家形成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新生代的国家形成理论认为,老一代的国家形成理论有过时性,他们或者强调更复杂的现象,或者提出它在第三世界国家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成 军事作用 集权官僚国家 代议官僚国家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技能形成体系下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特征与发展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晓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67-72,共6页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学界对集团化办学的认识囿于狭义的学校职业教育范畴,缺乏在一个更为广义的国家技能形成体系的范畴来审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限制了其作用...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学界对集团化办学的认识囿于狭义的学校职业教育范畴,缺乏在一个更为广义的国家技能形成体系的范畴来审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限制了其作用发挥并导致了主体性地位不够突出。建议在国家技能形成体系背景下,对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和作用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理论审视,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优势和实践价值,凸显在实践中的跨部门合作与资源整合的中介性特征,技能供给的系统性与服务性特征,办学模式的多样性与公益性特征。并且围绕集团化办学的核心竞争力、经营模式及多元化发展等问题进行细致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技能形成体系 社会伙伴关系 利益相关者 集团化办学 职业教育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9
作者 王庆五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30-38,共9页
中国奴隶制国家是在漫长的氏族战争中,通过暴力的征服而形成的。它在天然的地域范围内,以氏族的兼并和血缘的吸收来划分居民,并经过一系列阶段而发展成为以中国农业文明和血缘宗法关系为坚固基础的次生国家形态,即一种氏族国家。而宗法... 中国奴隶制国家是在漫长的氏族战争中,通过暴力的征服而形成的。它在天然的地域范围内,以氏族的兼并和血缘的吸收来划分居民,并经过一系列阶段而发展成为以中国农业文明和血缘宗法关系为坚固基础的次生国家形态,即一种氏族国家。而宗法制潜埋在中国政治结构的深层,在中国国家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为国家的亚政治结构。它与中央集权制的主体结构共同支撑着古代中国这一独特的亚细亚形态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结构 中央集权制 国家形成 宗法制度 政治国家 奴隶制国家 古代中国 氏族部落 形成过程 血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国家”的迷思与现代中国的形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怀印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31,共11页
基于西方历史经验的民族国家形成路径,远非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国历史的认知范式,尤其不能简单适用于数世纪以来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现代中国规模之"大",既有清朝以前的历史和人口作基础,也是清朝国家对边疆的整合和有效治理的... 基于西方历史经验的民族国家形成路径,远非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国历史的认知范式,尤其不能简单适用于数世纪以来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现代中国规模之"大",既有清朝以前的历史和人口作基础,也是清朝国家对边疆的整合和有效治理的结果,而现代中国结构之"强",是18世纪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关系辩证运动的历史产物,其产生路径迥异于西方所谓"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成 民族国家 现代中国 欧洲中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时间和标志浅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颖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77-81,共5页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于何时?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夏之前形成;二是夏代形成;三是夏之后形成。看法如此分歧,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恐怕是对国家形成的标志把握的尺度不一,特别是在如何结合中国早期国家...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于何时?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夏之前形成;二是夏代形成;三是夏之后形成。看法如此分歧,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恐怕是对国家形成的标志把握的尺度不一,特别是在如何结合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来把握国家形成的标志的问题上,更是如此。因此,欲要判定中国国家形成的时间,必先弄清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成 夏代 贡赋 家族 中国早期国家 氏族组织 公共权力 夏王朝 恩格斯 主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国家形成进程中的南方文化因素
12
作者 秦小丽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64,共8页
在中原国家文明化进程中,曾经因吸纳周边地区多元文化因素与成果得以强盛。除了青铜器、牙璋与绿松石镶嵌外,还有以海贝、象牙制品、鳄鱼骨板等远距离交流而来的稀有品,以及在技术上具有特点的玉器、漆器、原始瓷器与硬陶。这些具有南... 在中原国家文明化进程中,曾经因吸纳周边地区多元文化因素与成果得以强盛。除了青铜器、牙璋与绿松石镶嵌外,还有以海贝、象牙制品、鳄鱼骨板等远距离交流而来的稀有品,以及在技术上具有特点的玉器、漆器、原始瓷器与硬陶。这些具有南方文化因素的器物成为较固定的奢侈品,纳入上层社会的礼仪体系,成为维系社会统治及与周边地区交流关系的一种物化象征。显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南北方文化交流以及南方文化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国家形成 远距离交流 南方文化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政:中国奴隶制国家形成于何时
13
《社会科学研究》 1984年第6期113-113,共1页
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是奴隶制国家的出现。中国奴隶制国家形成于何时,姚政在《中国古代文明新探》一文中提出看法,认为在龙山文化后期,即相当于传说时代的黄帝时期,中国已开始形成国家。文章从中国铜器的起源和发展、阶级社会的确立、文... 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是奴隶制国家的出现。中国奴隶制国家形成于何时,姚政在《中国古代文明新探》一文中提出看法,认为在龙山文化后期,即相当于传说时代的黄帝时期,中国已开始形成国家。文章从中国铜器的起源和发展、阶级社会的确立、文字的产生以及国家的形成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奴隶制国家 中国古代文明 传说时代 黄帝族 起源 文字 国家形成 河南 龙山文化 文明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道路
14
作者 梁颖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13-18,共6页
中国古代的国家是在父权家族基础上产生的。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父权家族力量的不断扩大,某些显赫家族及其父家长层层控制了氏族组织,使包含着阶级压迫性质的父权渐次扩及氏族、部落乃至部落联盟的范围,形成其... 中国古代的国家是在父权家族基础上产生的。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父权家族力量的不断扩大,某些显赫家族及其父家长层层控制了氏族组织,使包含着阶级压迫性质的父权渐次扩及氏族、部落乃至部落联盟的范围,形成其逐步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氏族征服战争使军事首长的职责揉入父权之中,并促使部落联盟向国家机构转化。在此基础上,某些夺取了统治权的父家长,利用自己战胜者的威望和权力,构筑起“家天下”的统治格局,中国古代的国家终于形成。这是一条“从家到国”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落联盟 中国古代 国家形成 父家长 原始社会末期 家族统治 征服战争 氏族组织 父权制 氏族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朝的建立与其早期国家形态 被引量:9
15
作者 沈长云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1期38-42,共5页
夏朝建立在古河济之间。其建立的途径,是夏后氏首领大禹通过率领在此地区居住的众多族邦治理洪水,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权威,以至最终发展成为君临在众邦头上的专制国家的君主。夏代国家实际就是一个大邦统治下的众邦的联合体。所谓"夏... 夏朝建立在古河济之间。其建立的途径,是夏后氏首领大禹通过率领在此地区居住的众多族邦治理洪水,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权威,以至最终发展成为君临在众邦头上的专制国家的君主。夏代国家实际就是一个大邦统治下的众邦的联合体。所谓"夏人",即是包括夏后氏在内的这些族邦的部民。夏代最主要的国家制度:一是夏后氏一家的"家天下"继承制度,一是为分别众族邦亲疏远近而设立的内外服制度。夏作为一个早期国家,同样具备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到的国家出现应具备的两个标准:一是"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一是"公共权力"的设立。由于构成夏朝地区组织的各个族邦依然是一些血缘组织,因此我们只能视夏朝为一个早期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朝建立 禹治洪水 家天下 内外服制度 国家形成标志 早期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中国·日照龙山时代与早期国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6
作者 王芬 卢建英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7-168,共2页
关键词 早期国家 龙山时代 国际学术研讨会 日照 中国 古代社会 国家形成 古代文明 重大课题 考古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下体系、文明传播与国家建构——评孙秋云著《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
17
作者 申端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2-124,共3页
关键词 文明传播 18世纪 国家建构 孙秋云 碰撞 人文社会科学 中央集权 国家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国家教育制度的诞生与发展
18
作者 许庆豫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25-132,共8页
文章主要有五部分:评介《教育与国家形成》一书关于西方国家教育制度形成过程的比较;评介该书关于国家教育制度形成多种原因的比较;分析该书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该书运用的多种具体的历史比较研究方法;评价该书的历史比较... 文章主要有五部分:评介《教育与国家形成》一书关于西方国家教育制度形成过程的比较;评介该书关于国家教育制度形成多种原因的比较;分析该书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该书运用的多种具体的历史比较研究方法;评价该书的历史比较研究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制度 西方国家 《教育与国家形成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人口移徙与豫北方言——河南方言的形成(一) 被引量:24
19
作者 裴泽仁 《中州学刊》 1988年第4期102-106,共5页
人口移徙作为一种特定的人口流动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了。在国家未出现之时,人口移徙多是迫于自然条件的压力而采取的行动;在国家形成以后,人口移徙就带有很明显的强制色彩了。语言(包括它的低级形式——方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 人口移徙作为一种特定的人口流动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了。在国家未出现之时,人口移徙多是迫于自然条件的压力而采取的行动;在国家形成以后,人口移徙就带有很明显的强制色彩了。语言(包括它的低级形式——方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历史和人类历史同样悠久,因此人口移徙一开始就和人类的语言变迁紧密地联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方言 河南方言 语言变迁 交际工具 人类历史 国家形成 自然条件 流动现象 山西 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国家“绿色包装”风头正劲
20
作者 梁燕君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8-199,共2页
近些年来,与日俱增的包装垃圾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城市固体垃圾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加,1995年仅美国就达1.5亿吨,其中包装废弃物占城市废弃物体积的50%,重量的33%,已成为各国政府颇感头痛的问题... 近些年来,与日俱增的包装垃圾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城市固体垃圾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加,1995年仅美国就达1.5亿吨,其中包装废弃物占城市废弃物体积的50%,重量的33%,已成为各国政府颇感头痛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迫于资源危机和防治污染的双重压力,纷纷开发“绿色包装”。目前包装材料再回收利用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形成拳头产业体系,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包装 发达国家 20世纪90年代 包装废弃物 资源危机 产业体系 国家形成 回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