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蔬绿豆形态生态特点观察及在山西的利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耀文 《山西农业科学》 1994年第2期58-59,共2页
亚蔬绿豆形态生态特点观察及在山西的利用TheMorphologicalandEcologicalFeaturesofMungbeanandItsUseinShanxi亚蔬绿豆1986年引入山西,1989~1991年参... 亚蔬绿豆形态生态特点观察及在山西的利用TheMorphologicalandEcologicalFeaturesofMungbeanandItsUseinShanxi亚蔬绿豆1986年引入山西,1989~1991年参加绿豆全国联合鉴定试验,现将结果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品种 亚蔬绿豆 形态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地方苦荞品种类型及形态生态特点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建栋 崔林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7期143-144,共2页
通过对山西省110个地方苦荞品种类型及形态生态特点分析,明确其分布、生态区及苦荞主产区,为引种、育种及其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地方苦荞品种 类型 形态生态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甜荞种质资源类型及形态生态特点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师颍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1期25-26,共2页
通过对山西省257份甜荞种质资源类型及形态生态特点分析,明确其分布、生态区及甜荞主产区,为引种、育种及其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甜荞资源 形态生态 特点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性重塑: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规定性生产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玉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3,共7页
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政治性存在,具有历史与现实的生产性规定,体现在生产实体、生产方式和生产指向三个层面。现实感性的生产是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生产实体,指认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生成的动力源... 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政治性存在,具有历史与现实的生产性规定,体现在生产实体、生产方式和生产指向三个层面。现实感性的生产是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生产实体,指认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生成的动力源。按照美的规律生产是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生产方式,确证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产尺度。同时,世界历史是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生产指向,引领着人类的自然史和自然的人类史共同构建生命共同体的历史潮流。在这一逻辑理路中,生态文明新形态不仅显现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全新图景,而且预示着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充分昭示了自然解放和人类解放双重解放的价值诉求。从生产性的视角诠释生态文明新形态,构成了驱动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本质性前提,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性之维是注解和打开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锁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新形态 生产性 政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斑蛙蛰眠前后形态生理生态变化初探 被引量:9
5
作者 曹玉萍 白明 +4 位作者 马荣 陈红波 张昭 李志 任珊珊 《四川动物》 CSCD 2000年第3期159-162,共4页
本文通过回归分析 ,表明黑斑蛙 (Rananigromaculata)出蛰、入蛰时体长与体重、胴体重和体重与肝重、脂肪体重、生殖腺重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通过对一些生理常数的显著性检验 ,可知蛰眠后的肥满度、脂肪体系数、肝系数显... 本文通过回归分析 ,表明黑斑蛙 (Rananigromaculata)出蛰、入蛰时体长与体重、胴体重和体重与肝重、脂肪体重、生殖腺重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通过对一些生理常数的显著性检验 ,可知蛰眠后的肥满度、脂肪体系数、肝系数显著减小 ,生殖腺系数增加非常显著 ,躯体肥满度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蛙 蛰眠 出蛰 入蛰 形态生态 生理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的当代典型形态 被引量:4
6
作者 彭新沙 田大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9-144,148,共7页
可持续发展攸关全人类前途命运,离不开辩证思维方式的引导。辩证思维方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已表现出四种基本形态:即矛盾思维形态、系统思维形态、信息思维形态和生态思维形态。生态学思维方式的崛起是现代科... 可持续发展攸关全人类前途命运,离不开辩证思维方式的引导。辩证思维方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已表现出四种基本形态:即矛盾思维形态、系统思维形态、信息思维形态和生态思维形态。生态学思维方式的崛起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生态危机的必然产物,因其不仅具有辩证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即对立统一性、普遍联系性和永恒发展性,而且是在吸收、借鉴、综合当代科学和哲学最新理论成果及其思维方式精华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是辩证思维方式的当代典型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思维方式 矛盾思维形态 系统思维形态 信息思维形态 生态思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意识形态的功能性解释及其价值取向 被引量:5
7
作者 史小宁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35,共6页
生态意识形态的形成既是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回应,又是对传统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升华。它是一种基于自觉的生态意识,以一定社会群体或利益集团的要求为出发点,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观点和价值体系,既包含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意识形态的形成既是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回应,又是对传统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升华。它是一种基于自觉的生态意识,以一定社会群体或利益集团的要求为出发点,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观点和价值体系,既包含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维度,也包含着表达政治理念、改造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维度。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探析生态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不仅能够为破解今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独特的理论资源,而且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意识形态 功能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弓爬行动物离龙类的系统分支、生态-形态多样性及生物地理演化 被引量:4
8
作者 高克勤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41-550,共10页
离龙类是中生代至晚新生代陆相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在形态和生态适应上都非常独特的水生爬行动物演化支系。在系统分支多样性方面,离龙类包括6科11属24种,具有较高的分异度。在地理分布上,离龙类的分布限于北半球的北美洲西部和欧亚大陆,... 离龙类是中生代至晚新生代陆相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在形态和生态适应上都非常独特的水生爬行动物演化支系。在系统分支多样性方面,离龙类包括6科11属24种,具有较高的分异度。在地理分布上,离龙类的分布限于北半球的北美洲西部和欧亚大陆,其分布范围北至现今的北极圈内,南至北纬36°附近。其中鳄龙科(1属9种)基本上是限于北美地域的一个类群,而其姊妹群西莫多龙科则广布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东部。就地史分布而言,从晚三叠世至中新世离龙类具有大约190 Ma的演化历史。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离龙类显示了一定程度的生态适应上的分化,表现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水体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态-形态分异类型,包括短吻鳄型、长吻鳄型和高度适应水生游泳的长颈类型。离龙类所显示的系统分支多样性、地史地理分布特征和生态-形态分异为详细研究这一独特的双弓爬行动物演化支系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龙类 双弓爬行类 生态-形态多样性 生物地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鬣狗类群头骨的几何形态测量学及生态形态学分析(英文) 被引量:8
9
作者 曾志杰 何文 陈善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5-246,共12页
在晚新生代大型食肉目动物中,鬣狗科动物地史分布广、种类和数量多,在中国出现于中中新世至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形态功能学家将鬣狗科的60多个化石种分为似豺、似狼和似灵猫等生态类群,这些生态类群和现生仅存的3个食骨和1个食虫类群... 在晚新生代大型食肉目动物中,鬣狗科动物地史分布广、种类和数量多,在中国出现于中中新世至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形态功能学家将鬣狗科的60多个化石种分为似豺、似狼和似灵猫等生态类群,这些生态类群和现生仅存的3个食骨和1个食虫类群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态形态学是基于生物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研究不同物种形态所代表的生态位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依靠化石鬣狗类与现生种类牙齿和头骨整体形态的相似度进行了生态形态(ecomorphology)的分类,但尚未对这些已定的生态形态进行过多变量的头骨形状分析。本文拟采用平面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鬣狗类进行研究,并探讨以头骨形状划分其生态形态类型的可行性。几何形态测量法是以生物形态的轮廓作为数据的计算方法,虽然目前尚未被国内古生物研究者广泛采用,但自20世纪30年代多变量统计学的理论成熟以来,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和软件算法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近代生物学(neontology)和古生物学形态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工具。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分析也因为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普及而变得更简单和直观。然而,化石标本由于埋藏和保存的关系通常会出现变形或残缺不全,使目前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在古生物学的应用仍主要以平面数据分析为主。平面数据采集的第一步是从与标本某一平面相垂直的角度拍摄数码照片;虽然拍摄平面的选择通常由研究者自定,但一般会选择待研究类群形状变异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如,鱼类一般选取侧视)。第二步是形态的数字化,即使用某一种形态测量软件来标出地标点(landmarks;或称界标点、标志点、标点)。地标点的选择对于分析的结果有直接而且重要的影响,一般会选择Bookstein分类中的I型或II型作为地标点的标准。这两种地标点的共同点是可以从解剖学特征上准确地在每一个标本上找到,而无不明确或复现困难的可能性。数字化后的数据在软件中用数学算法叠加起来(superimposition,或称叠合,重叠),以去除原始图片数据中标本位置、角度及其他与几何形态无关的冗余信息。所有的数字化数据叠加起来后,利用软件计算所有标本之间的几何距离。现在常用的软件中都会以平均几何形状作为中心,而且利用类似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的多变量计算来呈现相对扭曲(或称相对反卷)轴(relative warp axis),后者即是可以用来把形态差异视觉化的多变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平面坐标图来看不同形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用所谓的薄板样条曲线图(thin-plate spline grid)来表示相对形态上的变化。相对扭曲轴所代表的形状数据还经常被拿来与代表几何物体大小的距心值(或称重心距离,centroid size)做回归曲线分析,以便发现种群中某些形态的异速生长模式(allometry)。本文采用几何形态测量的方法对产自和政地区的鬣狗科Hyaenictitherium,Ictitherium,Adcrocuta和旁鬣狗科Dinocrocuta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了这4个属保存完好的头骨标本的侧面形态。与东非大草原现生食肉动物的头骨整体形态分布的比较和分析表明,和政的鼬鬣狗(Ictitherium)和鬣型鼬鬣狗(Hyaenictitherium)的头骨形状分布介于现生斑鬣狗(Crocuta crocuta)、犬科猎狗(Lycaon pictus)和金豺(Canis aureus)之间,为二者似豺生态形态的解释提供了几何形态测量证据。再者,上述两属化石鬣狗的形状分布与现生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重叠,表明现生斑鬣狗头骨的发育机制可能是在鼬鬣狗祖先类型的异速生长规律基础上的持续发育,进而演化出现有的粗壮形态。此外,巨鬣狗(Dinocrocuta)和副鬣狗(Adcrocuta)的头骨形状与现生的斑鬣狗在几何形态测量空间内有普遍重叠的现象,指示了这些异时出现的种类具有相似的生态形态,因而可能占据相近的生态位。结果还显示巨鬣狗和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相近,以及两者从幼年到成年发育的形状变化过程也具有相似的规律。因而,巨鬣狗和斑鬣狗之间的趋同演化不仅表现在成年头骨的粗壮程度上,而且在幼年发育模式中也存在平行演化现象。现生发育学与行为生态学已经证实,相对其他大型食肉动物,现生斑鬣狗发育粗壮头骨形态的机制不是以增速生长,而是以延长发育期来实现的。由此推断,巨鬣狗的发育期有可能和现生鬣狗相当(35个月),也可能由于具有相对粗壮和巨大的头骨形态,其发育期会延长些。当然,这个新解释仍需要更多的化石数据和发育研究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和政 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鬣狗科 巨鬣狗 生态形态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方世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94,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开创人类文明发展新阶段和重塑人类文明发展新格局的现代化,也是促进中华文明形态提升和世界文明形态发展的现代化。在当今这个生态环境问题已经...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开创人类文明发展新阶段和重塑人类文明发展新格局的现代化,也是促进中华文明形态提升和世界文明形态发展的现代化。在当今这个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全球安全、全球发展、全球命运的重大问题的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深刻领悟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重大价值,持续拓宽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以新发展观、新现代化观、新文明观为指导,高质量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一定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出将美丽中国建设和地球美好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并强力推动人类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形态 人类生态文明形态 人与自然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的化学与生物形态分析综述 被引量:40
11
作者 徐芳 邱德仁 +1 位作者 杨芃原 胡克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31-340,共10页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特殊的生理、生化功能不仅取决于硒的总浓度水平 ,而且同不同化学生物形态下硒的存在密切相关。硒的分析研究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药科学等领域日益活跃。本文就近年来在硒分析方面发表的有关文献 ,从样...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特殊的生理、生化功能不仅取决于硒的总浓度水平 ,而且同不同化学生物形态下硒的存在密切相关。硒的分析研究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药科学等领域日益活跃。本文就近年来在硒分析方面发表的有关文献 ,从样品的采集条件、储存条件、消解过程、总量测定、特别是应用各种联用技术进行硒化物形态分析等诸方面 ,作出较系统全面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化学形态 生态形态 形态分析 微量元素 生理功能 生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环境伦理学对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雨辰 周宜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0-78,共9页
以“人类是否对自然承担直接道德义务”的问题为根据,可以将西方环境伦理学划分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环境伦理学存在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背后却具有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一致性。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 以“人类是否对自然承担直接道德义务”的问题为根据,可以将西方环境伦理学划分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环境伦理学存在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背后却具有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一致性。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看,它们都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使得它们不去探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实际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是如何断裂的,进而把生态危机的本质归结为生态价值观的危机,秉承的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价值决定论;从价值立场的一致性看,它们不仅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辩护的伦理学,而且漠视人民群众和发展中国家为了消除贫困追求生存的发展权与环境权,是一种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引进、评介,由此形成借鉴或认同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随着学术界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上的缺陷的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界提出了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理论主张,这也使得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吸收西方环境伦理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西方环境伦理学关于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等问题的争论,对我国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都产生了影响,厘清这种影响不仅有利于促进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而且有利于我们建构一种能够既维护中国的发展权与环境权,又有利于促进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伦理学 人类中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形态生态文明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辩证思维的发展及其现代形态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尚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27-31,156,共6页
辩证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从矛盾形态到系统形态再到生态形态的转换.矛盾形态的辩证思维概括为“一分为二”,抓住了核心,但存在导致将复杂对象简单化的危险;与矛盾思维相比,系统思维更能把握对象的全面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在矛盾形态和系统形... 辩证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从矛盾形态到系统形态再到生态形态的转换.矛盾形态的辩证思维概括为“一分为二”,抓住了核心,但存在导致将复杂对象简单化的危险;与矛盾思维相比,系统思维更能把握对象的全面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在矛盾形态和系统形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形态的辩证思维,则进一步强调了对象与外部环境的辩证关系及对象的历史演化和未来发展,因而应成为现代形态的辩证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思维 矛盾形态 系统形态 生态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耳蛙及无尾两栖动物发声系统形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丕鹏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1-155,共5页
两栖动物是最早应用声讯进行雌雄识别、繁殖和防御的脊椎动物,其发声器官包括喉部器官和(或)声囊。近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特有两栖动物——凹耳蛙不仅具有非常复杂的鸣叫特点,而且能发出超声音频。本文总结了有关凹耳蛙的生物学特点、无尾... 两栖动物是最早应用声讯进行雌雄识别、繁殖和防御的脊椎动物,其发声器官包括喉部器官和(或)声囊。近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特有两栖动物——凹耳蛙不仅具有非常复杂的鸣叫特点,而且能发出超声音频。本文总结了有关凹耳蛙的生物学特点、无尾两栖动物发声器官的研究进展,指出凹耳蛙在无尾两栖动物发声器官的生态和进化形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凹耳蛙 发声器官 生态形态 进化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概念的历史考察与发展趋向探讨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华丽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62,共6页
生态文明概念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纷争、综合与融合发展的过程。生态文明概念内涵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扩展到人、自然和社会有机整体的和谐关系,外延使用在经历了生态文明形态论与生态成果总和论之争后,随着其内涵的扩展,两种使用方... 生态文明概念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纷争、综合与融合发展的过程。生态文明概念内涵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扩展到人、自然和社会有机整体的和谐关系,外延使用在经历了生态文明形态论与生态成果总和论之争后,随着其内涵的扩展,两种使用方法趋向融合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所蕴含的社会因素不断凸显,有机整体的思维方式逐渐确立,概念认识上的纷争和误区也随之得以澄清,并引起对生态文明社会属性的探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得到广泛使用和传播,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概念 生态文明形态 生态成果总和论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智慧与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山地理水方法——以南京紫金山霹雳涧水系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成玉宁 王雪原 朱雅洁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1,共6页
中国的理景艺术不仅表现为对自然之道的理解,更在于艺术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将传统的理水艺术与当代数字景观方法相融合,通过定量解析引导山地水环境的生态与形态生成,实现山地理水科学与艺术的融合。长期以来南京紫金山... 中国的理景艺术不仅表现为对自然之道的理解,更在于艺术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将传统的理水艺术与当代数字景观方法相融合,通过定量解析引导山地水环境的生态与形态生成,实现山地理水科学与艺术的融合。长期以来南京紫金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问题突出,以山南部霹雳涧水系为例,综合运用生态智慧与数字景观技术,探讨优化生境条件、彰显山地水景特征的策略,解析当代山地景观的理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智慧 山地水环境 生态形态 理水与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变局下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图景、困境和前景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顺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7,共9页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在全球意义上的约束空前趋紧。生态马克思主义因其犀利深刻的批判特质,再次引发关注。它的理论图景是建构基于资本逻辑批判的生态政治哲学,但因疏离唯物史观立场和科学社会主义内核又面临着内...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在全球意义上的约束空前趋紧。生态马克思主义因其犀利深刻的批判特质,再次引发关注。它的理论图景是建构基于资本逻辑批判的生态政治哲学,但因疏离唯物史观立场和科学社会主义内核又面临着内在困境。百年变局正是其"接受检阅"的重要窗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要想产生实践效能、获得长足生命力,就应该主动打开视界"向东看",积极借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和中国智慧,在高扬人民性的坚实发展中驾驭和形塑资本逻辑、开启生态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变局 生态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 生态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生态思潮的超越与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建构
18
作者 王雨辰 黄俊溶 《理论月刊》 2025年第2期30-36,158,共8页
随着对西方生态思潮缺陷的认识,我国学术界提出了摆脱生态文明的西方霸权话语、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任务。西方生态思潮虽然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其共同缺陷是秉承文化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 随着对西方生态思潮缺陷的认识,我国学术界提出了摆脱生态文明的西方霸权话语、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任务。西方生态思潮虽然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其共同缺陷是秉承文化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否定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的环境权和发展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超越西方生态思潮和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化的结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目的和任务,决定了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建构应当在超越西方生态思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生态文明话语的争论,既具有捍卫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环境权和发展权的发展观功能,又具有促进全球生态治理和共同发展的境界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西方生态思潮 中国形态生态文明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 被引量:47
19
作者 成实 张潇涵 成玉宁 《风景园林》 2021年第1期46-52,共7页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有效解决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呈现出愈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将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归纳为:生态与形态的协同、人群需求的满足、设计与实践的革新...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有效解决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呈现出愈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将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归纳为:生态与形态的协同、人群需求的满足、设计与实践的革新。为寻求出解决上述核心科学问题的对应数字景观技术手段,首先,以Web of Science中2010—2020年发表的5328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知识图谱计算工具Citespace软件展开定量研究;其次,结合文献研究的方式,理清全球范围内数字景观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新兴技术手段,并探讨新兴的数字景观技术在解决现阶段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相关问题时的具体作用;最终,提出“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方法融合以及“全流程、精准化”的设计实践协同,将是数字景观技术在我国风景园林领域的未来发展应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数字景观技术 CITESPACE 运用策略 生态形态 公众需求 设计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景观进程 被引量:14
20
作者 成玉宁 樊柏青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2,共7页
数字景观理论、方法与技术极大地增强了景园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表现力,在过去的近30年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0时期以AutoCAD、3DS及VR的出现及其应用为代表,提升了景园规划设计工作的效能,将传统的手绘时代转变为全新的机绘时代,... 数字景观理论、方法与技术极大地增强了景园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表现力,在过去的近30年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0时期以AutoCAD、3DS及VR的出现及其应用为代表,提升了景园规划设计工作的效能,将传统的手绘时代转变为全新的机绘时代,初步实现了景观的数字化;2.0时期3S、复杂空间建模与AR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定量、定位与定性研究,极大提升了土地生态敏感性和建设适宜性评价、分级的精准性;3.0时期数字景观领域正在取得全面的突破,以数字孪生景观与XR等技术为引擎,实现了数字景观实时、动态、精准映射人居环境的生态与形态。由此,数字景观经历了伴生、共生与虚实相生的3个阶段。未来已来,随着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多方案比选与优化技术的应用,数字景观理论、方法与技术必将迈入智慧景观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数字景观 生态形态 数字孪生 智慧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