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对象的建构及其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38,共4页
齐美尔继承了康德的思想,通过一种科学的抽象方法确立了"社会化形式"作为社会学的对象,成就了其独特的形式社会学。在形式社会学中,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通过这种统一关系,齐美尔较合理地解释了个人行为自主性与社会结构制约... 齐美尔继承了康德的思想,通过一种科学的抽象方法确立了"社会化形式"作为社会学的对象,成就了其独特的形式社会学。在形式社会学中,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通过这种统一关系,齐美尔较合理地解释了个人行为自主性与社会结构制约性二者的统一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二元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 内容 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厚葬与薄葬:绿色殡葬的形式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邓海骏 郭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8-83,共6页
绿色殡葬是我国现代殡葬改革发展的方向。形式社会学关注人们的互动方式,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在生者与逝者互动方式方面定位绿色殡葬。近年来,我国绿色殡葬的探索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绿色殡葬却不被民众接受。究其原因是绿色殡葬的探索未... 绿色殡葬是我国现代殡葬改革发展的方向。形式社会学关注人们的互动方式,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在生者与逝者互动方式方面定位绿色殡葬。近年来,我国绿色殡葬的探索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绿色殡葬却不被民众接受。究其原因是绿色殡葬的探索未触及生者与逝者的互动方式这个根本问题。所以,在整合现代殡葬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应该把生者与逝者互动的关系由神圣关系调整为世俗关系;把互动的领域由个人、家庭(族)层面转向社会层面;把互动的意义由家庭认同提升至社会认同以至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殡葬 形式社会学 互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齐美尔的社会学研究视角及其学科启示 被引量:6
3
作者 岳天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21,共8页
对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之间思辨性的调和是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起点。齐美尔认为,从研究对象及内容的角度不能明确界定社会学,应该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抽象出一般性的"形式"进而达到社会学对社会生活的成功解释。透过齐... 对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之间思辨性的调和是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起点。齐美尔认为,从研究对象及内容的角度不能明确界定社会学,应该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抽象出一般性的"形式"进而达到社会学对社会生活的成功解释。透过齐美尔的社会学研究视角,会有许多启示性意义突显于对社会学的学科认识中,这样的认识有助于社会学以更丰富的思想源泉和更旺盛的思考活力屹立于学科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美尔 形式社会学 研究视角 学科定位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社会学帝国主义”的一条努力路径——对费孝通教授《江村经济》意义的再认识 被引量:1
4
作者 童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32-240,279-284,共15页
学术界对《江村经济》贡献认识大体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对象跨越"文野之别",民族志写作的"动态"与"丰富",微型社会学与经济社会学贡献。本文认为,除此三大贡献以外,我们还应当从"社会学帝国主义... 学术界对《江村经济》贡献认识大体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对象跨越"文野之别",民族志写作的"动态"与"丰富",微型社会学与经济社会学贡献。本文认为,除此三大贡献以外,我们还应当从"社会学帝国主义"努力视角对《江村经济》的学术意义进行再认识。《江村经济》研究所展现出的"实体性"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特色,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特色,使社会学同样拥有并具备走向学科"帝国主义"的研究资源和条件。《江村经济》给予社会学的启示在于:社会学回应"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挑战,一方面,可以走开拓"形式社会学"传统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社会学实体研究的特色资源,从而形成具有社会学特色的另一种学科"帝国主义"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村经济 形式社会学 社会学帝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一种社会化形式的“陌生”:齐美尔“陌生人理论”再探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柙兵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152,共28页
齐美尔的《陌生人》短文启发了多种路径的社会学研究,但聚焦到陌生人本身并将其严格置于社会化形式下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旨在从纯粹社会学的设置与齐美尔的文化观入手,重新挖掘“陌生人”形式的完整内涵。陌生人作为一种形式实现了对... 齐美尔的《陌生人》短文启发了多种路径的社会学研究,但聚焦到陌生人本身并将其严格置于社会化形式下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旨在从纯粹社会学的设置与齐美尔的文化观入手,重新挖掘“陌生人”形式的完整内涵。陌生人作为一种形式实现了对经验个体的超越,但它本身的存续需要三个先决条件的支持,这三个先决条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幅作为文化载体的整体知识图景,而这并不是陌生人的形式可以单独表达的,本文尝试用“陌生性”形式的概念来描述它。然而,陌生人与陌生性的形式并不是机械的结构式组合,它们最终需要有机地在“陌生”的统合形式中延展结合,只有在这里,“陌生人”形式下的个体性超越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美尔 陌生人 陌生性 陌生 形式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生命的“社会化”图景 被引量:4
6
作者 吉砚茹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69,共29页
齐美尔在与康德的对话中提出"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将社会学确立为对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探究现代个体如何与周遭世界产生联系并由此构建自我。齐美尔通过对比古今社会化形式,进而得出对现代生命内在困境的基本洞察。面对现代... 齐美尔在与康德的对话中提出"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将社会学确立为对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探究现代个体如何与周遭世界产生联系并由此构建自我。齐美尔通过对比古今社会化形式,进而得出对现代生命内在困境的基本洞察。面对现代世界的外在化和碎片化的生活感受,他并未完全采取康德的思路——用认知的方式构建统一的世界来解决主客体冲突,而是参照歌德的生命观,提出一种介于康德与歌德之间的生命学说,使个体能从自身生命的根基生长出与世界的深刻关联,在生命直观之中达成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社会学 冲突 生命直观 现代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培养目标 被引量:13
7
作者 周彦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50,共6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呼唤面向每一个人的创新教育,因此必须正视教育培养目标的"个体维度"。因为忽视个体维度的"全体认同式"教育培养目标,不仅没有理论上的合法性,也缺乏实践中的可行性。从形式社...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呼唤面向每一个人的创新教育,因此必须正视教育培养目标的"个体维度"。因为忽视个体维度的"全体认同式"教育培养目标,不仅没有理论上的合法性,也缺乏实践中的可行性。从形式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态度行为与群体培养目标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个体的四种生存状态:"信奉与遵从"、"认可与服从"、"对抗与屈从"、"游离与拒从"。其中,"认可与服从"最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育培养目标在实践中的达成,一要尊重群体中的个体利益,二要对少数"受伤害者"给予精神补偿,三要尽量保持非底线目标的弹性与开放。如此才能改善既有的教育土壤,孕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个体,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强国之策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培养目标 形式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