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安忆的作品叙事与形式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程旸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90,共7页
本论文拟对王安忆的作品叙事与形式探索做进一步的研究。如果从地域视角看,作家要完成对地域的书写,一定要在作品叙事和形式探索实践上有所推进,并形成相对独立的主体形态。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王安忆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小说叙事理... 本论文拟对王安忆的作品叙事与形式探索做进一步的研究。如果从地域视角看,作家要完成对地域的书写,一定要在作品叙事和形式探索实践上有所推进,并形成相对独立的主体形态。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王安忆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小说叙事理论,尤其是在90年代创作转型过程中,这种理论更是臻于自觉和完整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理论 形式探索 王安忆 作品 地域视角 创作实践 探索实践 主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R记忆旅行岛》——元宇宙语境下新追思形式探索
2
作者 范茫茫 郑依婷 +1 位作者 周铭贤 肖怡宁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I0014-I0014,共1页
设计说明:《VR记忆旅行岛》为玩家提供了一个记录和倾诉的空间,玩家可以通过个性化定制场景,在“记忆岛屿”上还原自己所怀念对象生前的居住环境或曾使用的物品,从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角度出发在回忆岛上进行“回忆旅行”。玩家可以通... 设计说明:《VR记忆旅行岛》为玩家提供了一个记录和倾诉的空间,玩家可以通过个性化定制场景,在“记忆岛屿”上还原自己所怀念对象生前的居住环境或曾使用的物品,从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角度出发在回忆岛上进行“回忆旅行”。玩家可以通过VR头显在虚拟空间内漫游,使用手柄与场景内模型交互。游戏设有“回忆录”功能,玩家可以通过语音、语音转文字等方式在物品模型上输入自己的回忆,同时设有“倾诉”功能,玩家可以在场景中的虚拟“日记本”上诉说自己的近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定制 形式探索 设计说明 虚拟空间 VR 居住环境 触景生情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锋探索与传统回归——论苏童小说的先锋性
3
作者 李兰 李昕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年第5期187-196,共10页
本文以苏童为研究对象,将先锋性作为对苏童小说考察和反思的切入口与核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小说文本的细读分析,发现对先锋精神的探索与对文学传统的坚守这两种气质一直贯穿苏童创作始终,考察先锋性之于苏童小说的意义,也为当下的... 本文以苏童为研究对象,将先锋性作为对苏童小说考察和反思的切入口与核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小说文本的细读分析,发现对先锋精神的探索与对文学传统的坚守这两种气质一直贯穿苏童创作始终,考察先锋性之于苏童小说的意义,也为当下的小说创作提供新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先锋精神 形式探索 自我审视与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探索与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黄钰淇 《福建茶叶》 2018年第1期175-176,共2页
将茶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其能够实现教学体系的升华与完善发展。当然,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价值内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性将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容集中融入到整个思政课教育中,实现学生思维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双... 将茶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其能够实现教学体系的升华与完善发展。当然,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价值内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性将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容集中融入到整个思政课教育中,实现学生思维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双赢"。本文拟从以往思政课教学中的欠缺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认知,通过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和价值,从而探究茶文化与思政课教学体系具体融入的构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体系 思政课教学 结合机制 探索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形式主义小说思潮概说
5
作者 蔡世连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9-14,共6页
这股思潮以形式探索创新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消解传统文化所赋予事物的意义;强调个人体验极端化;更新小说虚构观念,强化叙述意识变异叙述方式,进行新的语言实验。形式主义小说的出现,并非仅仅来自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它也是... 这股思潮以形式探索创新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消解传统文化所赋予事物的意义;强调个人体验极端化;更新小说虚构观念,强化叙述意识变异叙述方式,进行新的语言实验。形式主义小说的出现,并非仅仅来自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它也是文学自我调节的必然结果。形式变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要新的形式还未普及,形式探索就不会失去其先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主义 小说思潮 小说理论 小说家 语言实验 形式探索 新时期 叙述方式 人道主义 情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大于“意味”
6
作者 张兆前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30,共2页
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曾为艺术下过一个简洁但涵盖面很广的定义: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定义仍给内容——意味(而非“意义”)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但显然更强调“形式”的地位。它不再是“内容”的附庸而有了自己独立的价... 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曾为艺术下过一个简洁但涵盖面很广的定义: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定义仍给内容——意味(而非“意义”)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但显然更强调“形式”的地位。它不再是“内容”的附庸而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在中国影坛、比起前几茬电影人来,“第五代”显然更具备形式的自觉。证之张艺谋,亦复如此。 但是“第五代”——至少张艺谋——并不像有些论者所言,是所谓“形式主义者”。他的形式探索和追求,归根结底还是服从于、服务于影片的思想内涵和整体艺术构思,在“形式”和“意味”之间求个“最大公约数”。因此,他参与主创的影片,(导、摄、演)除少数(如《古今大战秦俑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 最大公约数 “意味” 形式主义者 形式探索 非职业化 文艺理论家 思想内涵 艺术构思 群众演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的内核与格非创作的展开路径
7
作者 谭宇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1,共8页
格非在“十年一日”的小说征程中,以“文学性”这一层累的晶体作为故事内核,延展出对历史、生命等命题的思考。“先锋时期”的格非以语言和形式作为介入历史的文学密码,在多重元素的角力场中,发掘语词的可能与审美的自由。到了1990年代... 格非在“十年一日”的小说征程中,以“文学性”这一层累的晶体作为故事内核,延展出对历史、生命等命题的思考。“先锋时期”的格非以语言和形式作为介入历史的文学密码,在多重元素的角力场中,发掘语词的可能与审美的自由。到了1990年代,格非则以“向外探寻”和“向种子回归”的姿态,从市场的资本之网和文学的尴尬处境中突围,在谦逊而繁复的书写中构建文学的“魔山”。而新世纪以来,格非以经验的召唤书写人事的错杂,同时以叙事的变奏让对历史和现实的描摹“重回神秘”,从而克服信息化时代故事祛魅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非 文学性 形式探索 现实镜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吴宇森电影的暴力美学风格 被引量:4
8
作者 许辉妮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76-76,共1页
暴力美学是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最初出现在对吴宇森作品的评论中,主要是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的趣味。它渊源于中国讲求"神韵"、"韵律"的美学传统,继承了武侠片对动作美感的追求,也吸... 暴力美学是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最初出现在对吴宇森作品的评论中,主要是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的趣味。它渊源于中国讲求"神韵"、"韵律"的美学传统,继承了武侠片对动作美感的追求,也吸取了西方警匪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美学 美学风格 电影 侠义精神 动作美 形式探索 形式主义 美学传统 艺术趣味 香港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生活的“速度之变”与创伤经验
9
作者 张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1,共1页
[主持人语]较之人类社会的其他时代,现代生活似乎拥有更多的悖论、混乱和震惊。这并非说之前的人类处于牧歌时代,而是因为毫无餍足的技术革命在这个时代从潘多拉盒子中被释放出来;人类的自我确证也从未如此被极大的推崇和要求,个人和理... [主持人语]较之人类社会的其他时代,现代生活似乎拥有更多的悖论、混乱和震惊。这并非说之前的人类处于牧歌时代,而是因为毫无餍足的技术革命在这个时代从潘多拉盒子中被释放出来;人类的自我确证也从未如此被极大的推崇和要求,个人和理性的觉醒使传统权威和价值变得令人怀疑,自我的发现伴随着彻头彻尾的自我厌倦和忧郁接踵而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间性 审美表达 艺术美学 形式探索 里奥 新兴艺术 价值取向 美学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华的惯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发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6-157,共2页
关键词 余华 惯性 先锋文学 艺术趣味 形式探索 耐人寻味 作家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启示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小聪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1996年第4期31-38,共8页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五四文学的研究兴趣将越来越转向文学自身。郭沫若《女神》留给后世的启示性意义,也许将主要在新诗形式方面。新诗在韵律节奏探索上的一系列尝试和突破表明,新诗中“自由派”与“格律派”之争并非文学史描述中的那...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五四文学的研究兴趣将越来越转向文学自身。郭沫若《女神》留给后世的启示性意义,也许将主要在新诗形式方面。新诗在韵律节奏探索上的一系列尝试和突破表明,新诗中“自由派”与“格律派”之争并非文学史描述中的那种两军对垒,而与诗人创作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女神》 新诗形式探索 诗人创作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革命”时代的英雄叙事——西元小说论
12
作者 王冰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9-165,共7页
作为"新生代军旅作家"中的佼佼者,军旅文坛的"重量级"拳手,西元近几年频频推出佳作,打出一组漂亮的"组合拳",显现了其不可小觑的创作实力与潜力。《Z日》《死亡重奏》《炸药婴儿》《无名连》等一系列战... 作为"新生代军旅作家"中的佼佼者,军旅文坛的"重量级"拳手,西元近几年频频推出佳作,打出一组漂亮的"组合拳",显现了其不可小觑的创作实力与潜力。《Z日》《死亡重奏》《炸药婴儿》《无名连》等一系列战争历史题材小说,从甲午海战写到抗日战争、朝鲜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战争史,不仅视野宏大、笔力开阔,且在历史观念、叙事策略与写作技术等方面均有突破,作品在注重对战争及人性本质深层勘探的同时,亦尝试先锋的形式探索与文体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旅作家 小说论 文体实验 历史题材小说 人性本质 甲午海战 英雄叙事 形式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过渡状态”中的文艺界“拨乱反正”——以1975-1983年为论述中心
13
作者 王布新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66,共9页
文艺界"拨乱反正"通常被当作政治"拨乱反正"的构成部分来研究,双方既合谋共生又相互背离的复杂关系被当代文学研究者所忽略。本文以重返历史现场与史料重读的方式,将其重新放置到1975年至1983年前后文学史的"... 文艺界"拨乱反正"通常被当作政治"拨乱反正"的构成部分来研究,双方既合谋共生又相互背离的复杂关系被当代文学研究者所忽略。本文以重返历史现场与史料重读的方式,将其重新放置到1975年至1983年前后文学史的"过渡状态"中加以考察,对其发生的时间范围和历史进程提出新的看法。重新厘清文艺界"拨乱反正"的历史过程,既对新时期文学史的论述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反思文学史分段研究及其理论局限具有范式重构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界“拨乱反正” 过渡状态 话语转换 形式探索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没有先锋作家
14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先锋作家 全新领域 精神求索 形式探索 卡夫卡 尤奈斯库 章德益 普鲁斯特 法理化 新的开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当代维吾尔新潮小说的若干特征
15
作者 买提吐尔逊.艾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25-128,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维吾尔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具有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新潮小说。非理性因素成为了新潮小说重要的叙事话语。非英雄化是新潮小说作品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叙述技巧上的大胆尝试,淡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维吾尔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具有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新潮小说。非理性因素成为了新潮小说重要的叙事话语。非英雄化是新潮小说作品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叙述技巧上的大胆尝试,淡化情节或无情节化,运用意识流、象征、怪诞、神秘与魔幻等新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新潮作家自觉的形式探索的突出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潮小说 非理性 非英雄化 自觉的形式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