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学位服形制演变历程及对中国学位服设计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苏琬婷 荣雪晨 王永进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2-338,共7页
西方学位服最早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发展过程中受到世俗服装和学位制度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制式与体系,并影响中国及其他国家学位服形制。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将西方学位服形制的演变历程分为中世纪、近世纪、近代和现代4个阶段,并... 西方学位服最早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发展过程中受到世俗服装和学位制度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制式与体系,并影响中国及其他国家学位服形制。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将西方学位服形制的演变历程分为中世纪、近世纪、近代和现代4个阶段,并归纳、分析与对比其各阶段的特征及对中国学位服的影响。研究认为,当下中国学位服在规范化、体系化、地域化和国际化上还有待完善,可以从品类构成、民族特色、功能需求和高校特色等方面建立中国学位服形制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学位服 宗教服装 形制演变 学位服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晋时期郊祀祭坛的形制演变
2
作者 倪润安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5期81-97,共17页
汉晋时期是郊祀制度形成、确立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聚焦于汉晋郊祀祭坛的形制,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深入讨论其细节和特点,从长时段的角度观察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至西汉元帝时期,天、地祭坛的形制和礼... 汉晋时期是郊祀制度形成、确立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聚焦于汉晋郊祀祭坛的形制,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深入讨论其细节和特点,从长时段的角度观察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至西汉元帝时期,天、地祭坛的形制和礼仪得到持续完善,郊祀制度的基本框架搭建起来了,但郊坛的地点不在都城近郊。第二阶段是西汉成帝至新莽时期,原来远在外地的天、地祭坛终于完成迁建长安城郊的过程,从而定型和命名为南、北郊。长安城南、北郊坛的形制比较繁复,都分为核心和外围两部分。第三阶段是东汉时期,天、地祭坛的成熟性表现在制度有增有减,突出了中心坛的地位和祭祀礼仪的标准化。第四阶段是魏晋时期,由于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不同,天、地祭坛经历了从曹魏郊丘分立到西晋郊丘合并的反复过程,仍回到东汉制度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郊祀祭坛 南郊 北郊 圜丘 方丘 形制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少数民族民居中“火塘偏心”现象与形制演变关系
3
作者 焦梦婕 白寅崧 王红军 《住宅科技》 2024年第4期36-41,共6页
文章首先对早期民居形制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指出火塘对空间秩序和空间形制演变的影响;然后,基于2022年7月在滇西南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文献,提取仍在主室内使用火塘的民居案例,对火塘在主室内的位置偏移现象进行分析,并归纳为单向正... 文章首先对早期民居形制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指出火塘对空间秩序和空间形制演变的影响;然后,基于2022年7月在滇西南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文献,提取仍在主室内使用火塘的民居案例,对火塘在主室内的位置偏移现象进行分析,并归纳为单向正中、略微偏心和偏至角落3种类型;最后,以“火塘偏心”为线索,进一步讨论滇西南地区民居形制演变过程,尝试探寻形制演变背后的推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地区 民居 火塘 空间形制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至唐之间屏风榻形制演变特点及成因研究
4
作者 周振辉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4,共6页
旨在研究汉至唐屏风榻从低矮型向高型转变过程中形制演变的特点以及产生原因。以画像石、墓室壁画、考古发掘文物以及相关文献等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汉至唐各时期屏风榻形制的特点。结果表明,汉唐间屏风榻主要经历了尺度上由低型到高型、... 旨在研究汉至唐屏风榻从低矮型向高型转变过程中形制演变的特点以及产生原因。以画像石、墓室壁画、考古发掘文物以及相关文献等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汉至唐各时期屏风榻形制的特点。结果表明,汉唐间屏风榻主要经历了尺度上由低型到高型、结构上由开放到封闭、屏风样式上由独扇到多扇、屏画题材上由教化到审美的演进趋势;同时发现,南北朝是屏风榻形制转变的重要时期,此时南北地区屏风榻形制存在较大差异。自南北朝后,隋唐屏风榻在南北朝北方地区形制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究其原因,这与传统礼制的规训、技术的制约,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存在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风榻 汉唐 形制演变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扬琴形制演变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2
5
作者 连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53-155,共3页
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并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扬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经过300多年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回顾历史,贯穿中国扬琴形制演变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儒家思想... 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并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扬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经过300多年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回顾历史,贯穿中国扬琴形制演变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儒家思想、审美情趣、民俗文化,以及制作工艺和其它传统艺术都对中国扬琴形制的演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围绕上述内容来探求中国扬琴形制演变的文化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琴 形制演变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湖湘地区庙学建筑布局及其形制演变刍议——以湘潭庙学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田长青 柳肃 邓洪波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3期1-5,共5页
地方文庙通常是“儒学”中的祭祀建筑遗存,儒学另一核心建筑是“明伦堂”。湖湘地区自汉代就建设有官学,至清代已建成庙学建筑有79处。笔者通过详细考证湘潭庙学建设的历史沿革、布局与形制演变,再由个案推及到明清时期整个湖湘地区庙... 地方文庙通常是“儒学”中的祭祀建筑遗存,儒学另一核心建筑是“明伦堂”。湖湘地区自汉代就建设有官学,至清代已建成庙学建筑有79处。笔者通过详细考证湘潭庙学建设的历史沿革、布局与形制演变,再由个案推及到明清时期整个湖湘地区庙学建筑的探讨,并阐述其成因,发现庙学建设发生如下改变:1)在建设规模上,由早期庙、学并重,发展为文庙扩大,而儒学骤减;2)在布局上,由前后共轴发展为左右并置;3)形制上,文庙的建设内容有所增加,儒学减少,作为“明人伦之所”的儒学建筑明伦堂仅具有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学 布局特征 形制演变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四合如意云纹形制演变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树霞 张春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6-155,共10页
作为明代特色典型纹样之一,四合如意云纹的艺术特征独具时代特色。文章以明代织物、画像中的四合如意云纹为研究对象,基于实物样本图片,结合相关史料,梳理总结其发展脉络,从单元造型、基本组织形式、色彩表现和面料工艺四方面对其进行解... 作为明代特色典型纹样之一,四合如意云纹的艺术特征独具时代特色。文章以明代织物、画像中的四合如意云纹为研究对象,基于实物样本图片,结合相关史料,梳理总结其发展脉络,从单元造型、基本组织形式、色彩表现和面料工艺四方面对其进行解析,揭示其形式在明代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表明:四合如意云纹从明代初期到明代晚期单元造型由结构松散、自由简洁逐渐丰满圆润、结构稳定;组织形式由单一严谨逐渐丰富多样;色彩由单调浅淡、贵贱有等逐渐华丽多姿、违礼逾制;面料工艺由用料有等、技法单一逐渐竞相奢侈、精巧别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四合如意云纹 发展脉络 形制演变 单元造型 组织形式 色彩表现 面料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雍亲王府到雍和宫建筑形制演变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祉坚 李春青 《艺术科技》 2014年第4期10-11,共2页
雍和宫作为北京城内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院,前人已经对其建筑形制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研究历史建筑不应仅局限在某个时期的片断性状态,而是应从发展角度理清其历史发展与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评价其价值。因已有文献资料对雍... 雍和宫作为北京城内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院,前人已经对其建筑形制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研究历史建筑不应仅局限在某个时期的片断性状态,而是应从发展角度理清其历史发展与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评价其价值。因已有文献资料对雍和宫的历史变迁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拟通过文献查阅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平面图对照,来阐述雍亲王府向雍和宫寺庙演变过程中的建筑形制改变,以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建筑遗产价值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亲王府 雍和宫 建筑形制演变 空间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面裙的历代形制演变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景壹 张佩 《纺织报告》 2022年第8期126-128,共3页
马面裙的形制演变可以从中国古代服装的形制中窥得一二,纵观中华民族发展的兴衰史,马面裙的发展和衰败与其密不可分。自宋代隐约可见的雏形样式,到成为明清时期的盛行主流,马面裙无声地记载了宋以来的民族文化,是汉族最具标识性的传统... 马面裙的形制演变可以从中国古代服装的形制中窥得一二,纵观中华民族发展的兴衰史,马面裙的发展和衰败与其密不可分。自宋代隐约可见的雏形样式,到成为明清时期的盛行主流,马面裙无声地记载了宋以来的民族文化,是汉族最具标识性的传统服饰之一。文章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通过查阅文献和史料对马面裙的形制演变进行调研,并尝试找出朝代背景信息与马面裙形制特点之间的相关性。对马面裙形制演变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思考马面裙是如何在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并感受朝代的兴衰对马面裙风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马面裙 形制演变 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立面:巴蜀牌坊形制演变及地域特征
10
作者 唐可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3期104-106,共3页
按照时间轴,纵向阐述牌坊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按照空间区位,横向比较隆昌、安岳等地代表的巴蜀牌坊与北京代表的北方牌坊区别,浅析巴蜀地域特征。在现有资料基础上,总结巴蜀牌坊常见类型,对其过去和当代的功能价值进行论述。
关键词 巴蜀牌坊 形制演变 地域特征 功能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马面裙形制类型与演变的实例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懿 张竞琼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115,共6页
通过对我国近代马面裙的实物分析,研究马面裙的测量数据,以展现该时期马面裙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艺风堂博物馆中的馆藏马面裙为基础,剖析了民国时期鱼鳞百褶裙、凤尾裙、襕干裙等的形制结构及工艺方法。... 通过对我国近代马面裙的实物分析,研究马面裙的测量数据,以展现该时期马面裙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艺风堂博物馆中的馆藏马面裙为基础,剖析了民国时期鱼鳞百褶裙、凤尾裙、襕干裙等的形制结构及工艺方法。论述了我国裙装由包含大量褶裥的离体式廓形发展至包含少量省褶的合体式廓形、由繁缛的多片式裙装版型发展至简洁的四片式裙装版型、由二维至三维的裁剪方式的变化脉络。通过对鱼鳞百褶裙、襕干裙、凤尾裙及合拢的裙进行实物研究,对其形制结构进行了分析,逐步剖析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传统马面裙形制结构变迁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面裙 鱼鳞百褶裙 襕干裙 凤尾裙 形制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高级军吏铠甲演变考析
12
作者 田钊阳 刘冰冰 《染整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96-98,共3页
铠甲作为中国古代战争中重要的防护性军戎服饰,是军事作战的刚需品,探究铠甲的演变对于考古学具有重大意义。对秦汉高级军吏铠甲的材质、甲片、结构、编缀方式、装饰特点和艺术风格进行考析,有助于了解秦汉高级军吏铠甲的演变历史。
关键词 高级军吏 铠甲 秦汉 形制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魏时期裤褶服的形制分析与进程演变——以北魏汉化改革服饰进程为例
13
作者 武茗澈 《纺织报告》 2021年第6期111-112,共2页
基于北魏的特殊历史地位,研究当时多种文化交流对北魏裤褶服的影响,从艺术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实证分析法,将出土的人俑、壁画等考古资料和时代背景相对应,以此来分析北魏时期裤褶服的服饰形制特色,将其演变规律作为研究起点,探... 基于北魏的特殊历史地位,研究当时多种文化交流对北魏裤褶服的影响,从艺术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实证分析法,将出土的人俑、壁画等考古资料和时代背景相对应,以此来分析北魏时期裤褶服的服饰形制特色,将其演变规律作为研究起点,探究蕴藏在形制特征背后的文化心理变迁的因素。文章着重阐述了裤褶服在演变过程中如何由早期的以胡风特征为主的样式逐渐发展成多民族融合下的中原样式,以阐明这种服饰形制演变过程背后的成因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裤褶服 形制演变 文化心理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高型家具看两宋家具形制的复古创新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林蔓 张华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第10期22-23,共2页
中国自夏朝开始在中国几千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保持着以席地而坐为主的生活方式,直至宋代垂足而坐逐步成熟。宋代作为高型家具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溯本求源,缺少此时的积累,明式家具... 中国自夏朝开始在中国几千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保持着以席地而坐为主的生活方式,直至宋代垂足而坐逐步成熟。宋代作为高型家具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溯本求源,缺少此时的积累,明式家具的繁荣便是无源之水。通过分析两宋时期社会背景以及高型家具发展成熟的原因,探究了北宋与南宋高型家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差异,同时明确了两宋高型家具形制发展过程中的复古与创新,对于传统家具形制借鉴的现代化家具设计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型家具 形制演变 复古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与环境关系”的南疆民居半室外空间演变初探——以库车民居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峻玮 塞尔江·哈力克 《古建园林技术》 2022年第4期85-88,共4页
作为南疆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室外空间有起居中心、空间组织中心的重要意义。在以往研究中,各类型间的共时性比较较多,历时性的演变探究鲜少。以库车民居为例,以半室外空间与环境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各类空间的开敞度、方向性、平面... 作为南疆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室外空间有起居中心、空间组织中心的重要意义。在以往研究中,各类型间的共时性比较较多,历时性的演变探究鲜少。以库车民居为例,以半室外空间与环境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各类空间的开敞度、方向性、平面布局、与景观的关系等,尝试探讨各类半室外空间之间的源流变迁,提出以封闭空间、“元关系空间”、“可能关系空间”、“确定关系空间”来概括各类别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民居 库车民居 半室外空间 形制演变 空间与环境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砖的形制发展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振源 《城市建筑》 2016年第20期181-182,共2页
砖作为传统的建筑材料,在我国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砖的形制发展演变与砖在建筑上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砖形制的微小变化有可能对建筑产生重大影响,而建筑上的需求亦会影响砖的发展演变。本文以砖的演变为线索,研究了传统建筑材料... 砖作为传统的建筑材料,在我国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砖的形制发展演变与砖在建筑上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砖形制的微小变化有可能对建筑产生重大影响,而建筑上的需求亦会影响砖的发展演变。本文以砖的演变为线索,研究了传统建筑材料砖.总结了砖的发展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材料 形制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窣堵波到中国式佛塔——汉唐时期新疆佛塔的演变
17
作者 曾子蕴 王小东 《新建筑》 2023年第5期108-112,共5页
佛教沿丝绸之路传播,其佛塔最初以印度窣堵波形制传入中亚,后进入新疆演变出各种佛塔样式,最终成为中国式佛塔的重要组成。通过对新疆佛塔样式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影响因素,以求展现出新疆佛塔蕴含的多元文化特性,以及汉唐时期新疆佛教的... 佛教沿丝绸之路传播,其佛塔最初以印度窣堵波形制传入中亚,后进入新疆演变出各种佛塔样式,最终成为中国式佛塔的重要组成。通过对新疆佛塔样式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影响因素,以求展现出新疆佛塔蕴含的多元文化特性,以及汉唐时期新疆佛教的大流行和中华文化共同影响下的佛塔演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时期 新疆 佛塔 形制演变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刷勒日》图经中的羌族服饰研究
18
作者 焦凤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97,共2页
由于文字的缺失,目前我们所知的羌族历史,大多是通过释比依据《刷勒日》图经。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刷勒日》图经用忠实的图片信息,记录了羌族服饰的构成与演变。本文试从羌族服饰构成的形制与构成元素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刷勒日》图... 由于文字的缺失,目前我们所知的羌族历史,大多是通过释比依据《刷勒日》图经。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刷勒日》图经用忠实的图片信息,记录了羌族服饰的构成与演变。本文试从羌族服饰构成的形制与构成元素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刷勒日》图经中羌族服饰的构成形制与元素,以期用一种全新的角度诠释羌族服饰的审美意象和历史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刷勒日》图经 羌族服饰 形制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笛管埙乐共潮生 古器华庭展新声——刘宽忍的笛埙艺术境界
19
作者 宁汐 《乐器》 2022年第9期8-11,共4页
在中国民族器乐历史进程中,笛、埙是最早见诸于考古与文献中的两种乐器实物,河南贾湖骨笛距今九千年至七千八百年,辽宁朝阳兴隆洼文化石埙距今八千余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无孔埙距今七千余年,西安半坡有孔埙距今六千余年。笛埙艺术实践一... 在中国民族器乐历史进程中,笛、埙是最早见诸于考古与文献中的两种乐器实物,河南贾湖骨笛距今九千年至七千八百年,辽宁朝阳兴隆洼文化石埙距今八千余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无孔埙距今七千余年,西安半坡有孔埙距今六千余年。笛埙艺术实践一直延绵至今,承载并延续了中国古乐的文脉,甚至为华夏文明的远古断代工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李学勤语),尤其是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形制演变和演奏鉴赏都存有文献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洼文化 华夏文明 形制演变 断代工程 辽宁朝阳 李学勤 中国民族器乐 贾湖骨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