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录尚书事与蜀汉政局 被引量:4
1
作者 把梦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96,共5页
创始于东汉章帝时的录尚书事制度,到汉魏之际逐渐成为曹操等权臣秉政专权的有力凭借;而与曹操具备相似政治优势的诸葛亮在蜀汉亦借任录尚书事,成为蜀汉政权事实上的权臣。刘备生前虽重视尚书台建设,使之与录尚书事构成互相制衡的局面,... 创始于东汉章帝时的录尚书事制度,到汉魏之际逐渐成为曹操等权臣秉政专权的有力凭借;而与曹操具备相似政治优势的诸葛亮在蜀汉亦借任录尚书事,成为蜀汉政权事实上的权臣。刘备生前虽重视尚书台建设,使之与录尚书事构成互相制衡的局面,以维护日后刘禅的地位,但作为尚书令的法正、刘巴、李严等人均因各种原因未能对诸葛亮构成牵制,尚书台也被诸葛亮控制。诸葛亮去世后,先后继任录尚书事的蒋琬、费祎等人维持了尚书台从属于权臣势力的平衡局面,而后主则试图借助尚书台势力再次对抗诸葛系权臣。因此,可以认为录尚书事与尚书台的反复较量也贯穿了蜀汉政治史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汉 录尚书事 诸葛亮 权臣政治 尚书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魏晋参录尚书事制度的两个问题
2
作者 陶新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29,共6页
魏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二人或超过二人参录尚书事的制度。参录尚书事的人,彼此之间并无分工,而是对尚书事务共同负责。多人参录制,较之一人单录制,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凝聚更多的智慧,加强尚书事务的处理能力;二是能够形成尚书省长官之间的... 魏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二人或超过二人参录尚书事的制度。参录尚书事的人,彼此之间并无分工,而是对尚书事务共同负责。多人参录制,较之一人单录制,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凝聚更多的智慧,加强尚书事务的处理能力;二是能够形成尚书省长官之间的权力制衡,避免专权独断的局面。正是参录制度的两个制度优势,加上皇权有时式微的机缘因素,使得魏晋比十六国和南朝都更加盛行参录尚书事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录尚书事 合作共 共同议政 权力制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的领尚书事述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欣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65-73,共9页
汉代的领尚书事,即由皇帝亲近的中央高级官吏,加领尚书事的官衔来兼管尚书的工作。领尚书事制度的出现,对于汉代尚书职权的演变和中央权力机构的变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在史家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代领尚书事出现的原因、职权的... 汉代的领尚书事,即由皇帝亲近的中央高级官吏,加领尚书事的官衔来兼管尚书的工作。领尚书事制度的出现,对于汉代尚书职权的演变和中央权力机构的变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在史家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代领尚书事出现的原因、职权的变化及其影响作一述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尚书 录尚书事 丞相 后汉书 太傅 霍光 大将军 御史大夫 三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马懿杀曹爽事件
4
作者 马植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78-84,共7页
关于司马懿杀曹爽事件,史书记载多有歧异,史家对司马懿和曹爽两派人物的评论亦不一致。今试将事件真相及有关人物论述如下,祈阅者不吝赐教。一、曹叡在确定皇位继承人及辅政大臣方面的问题如所周知,世族地主到东汉时已成为最有势力的阶... 关于司马懿杀曹爽事件,史书记载多有歧异,史家对司马懿和曹爽两派人物的评论亦不一致。今试将事件真相及有关人物论述如下,祈阅者不吝赐教。一、曹叡在确定皇位继承人及辅政大臣方面的问题如所周知,世族地主到东汉时已成为最有势力的阶层,汉未割据军阀如果得不到世族的支持,都不可能有大作为。曹操创业时期曾大量吸收和重用世族,固不待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爽 陈寿 三国志 司马懿 世族 司马氏 录尚书事 曹操 夏侯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魏时期谯沛集团兴衰述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良玉 《安徽史学》 1998年第2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谯沛集团 曹魏时期 曹操 中央政权 三国志 九品官人法 述论 世族地主 录尚书事 中领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北齐书·历志》
6
作者 严敦杰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4年第3期236-244,共9页
正文显祖受禅。天保初,诏北平太守宋景业、河西太守綦毋怀文等草定新历。录尚书事平原王高隆之令国子博士李铉、刁柔通直常侍房延祐等参考得失。景业叶图谶,造天保历。奏:"依《握诚图》及《元命苞》,言齐受录之期,当魏终之纪,得乘... 正文显祖受禅。天保初,诏北平太守宋景业、河西太守綦毋怀文等草定新历。录尚书事平原王高隆之令国子博士李铉、刁柔通直常侍房延祐等参考得失。景业叶图谶,造天保历。奏:"依《握诚图》及《元命苞》,言齐受录之期,当魏终之纪,得乘三十五以为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分 北齐 合朔 日度 科学史研究 天保 上元 交会 甲子 录尚书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魏尤重门下官”说新探 被引量:1
7
作者 罗永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3-87,共5页
唐代史家杜佑在《通典》中有后魏"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辅政,则侍中为枢密之任"之说,后世史家因之而推演出"后魏政归门下"、"门下省独膺钧衡之寄,故侍中称为宰相"等观点。然而杜佑的说法过于笼统和片面。... 唐代史家杜佑在《通典》中有后魏"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辅政,则侍中为枢密之任"之说,后世史家因之而推演出"后魏政归门下"、"门下省独膺钧衡之寄,故侍中称为宰相"等观点。然而杜佑的说法过于笼统和片面。事实上,北魏正光以前,门下省地位显然不及尚书省的尊崇,侍中职权亦远在录尚书事和尚书令、仆等尚书省长官之下。至孝明帝正光年间,先后出现于忠和元叉以侍中身份居中用事,这与他们是宫廷政变的胜利者有关,属特殊事例。何况他们通过宫廷政变上台后,仍得推一两位宗室重臣主持局面。可见单凭侍中之位,难以朝纲独断。因此,《通典》所云后魏"尤重门下官",应属异态,而绝非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魏政治 门下省 录尚书事 侍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公九卿制新论 被引量:4
8
作者 高兵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0-62,共3页
本文认为,三公九卿制是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中权力中枢机构和权力执行机构的概括,代表了以行政为主导的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体制。它发韧于商朝,形成于西周,秦汉时期奠定了基本模式。而在具体运作中,它又处于建立、成熟。
关键词 三公九卿制 行政体制 权力中枢 秦汉时期 执行机构 中央政府 录尚书事 御史大夫 政府机构 基本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由汉至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被引量:4
9
作者 韩国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93-105,共13页
唐代的三省六部,其三省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就是由秦汉时的尚书、中书、侍中演变而来,但已与秦汉时尚书、中书和侍中大不相同。王先谦《汉书补注》引洪迈的话说:“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 唐代的三省六部,其三省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就是由秦汉时的尚书、中书、侍中演变而来,但已与秦汉时尚书、中书和侍中大不相同。王先谦《汉书补注》引洪迈的话说:“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洪迈只说到中书、尚书,而侍中也是秦汉时的官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中书令 侍中 三省 门下省 魏晋 东汉 中书省 录尚书事 通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楼赋》写作二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怀让 《齐鲁学刊》 CSSCI 1992年第6期116-120,共5页
《登楼赋》是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王粲的代表作,魏晋时代抒情小赋的杰作。但就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有两个问题——关于王粲的登楼地点和此赋的写作时间,至今因意见纷纭而未得圆满解决,实有一辨的必要。王粲登楼,究在何处? 关于王... 《登楼赋》是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王粲的代表作,魏晋时代抒情小赋的杰作。但就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有两个问题——关于王粲的登楼地点和此赋的写作时间,至今因意见纷纭而未得圆满解决,实有一辨的必要。王粲登楼,究在何处? 关于王粲的登楼地点,有的说有“二说”,有的说有“三说”。就笔者听见到的材料,实际上已有当阳、荆州、麦城、江陵、襄阳等地的城楼说和不拘泥于具体地点说。正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看法,有的涉及到这个问题时,只列出不同意见而不加评说,有的则干脆避开不谈。这里我想对以上各说一一加以分析,看哪种意见符合作品所写的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州 十三年 刘表 三国志 说者 水经注 长安城 江陵 曹操 录尚书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园误记
11
作者 黔容 《社会科学辑刊》 1983年第6期31-31,共1页
袁枚《随园随笔》卷七《官职类上·领录尚书尊于尚书令》记有: “宋书褚渊传:太祖崩,遗诏以渊录尚书事。江左以来,无单拜录者。……”查《宋书》并无《褚渊传》。按褚渊确是刘宋朝的官员。
关键词 录尚书事 尚书 误记 遗诏 刘宋 官职 明帝 随园 南齐书 宋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王朝行政中枢权力的分割
12
作者 张启琛 《安徽史学》 1988年第4期17-23,共7页
秦汉王朝的行政中枢主要由三公九卿等构成。汉武帝前,国家行政权力主要掌握在三公手中。汉武帝开始,出于集中皇权,削弱相权的目的,重用尚书,使之成为发号施令的工具。这是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变化。东汉初,光武帝为进一步集中皇权,“虽... 秦汉王朝的行政中枢主要由三公九卿等构成。汉武帝前,国家行政权力主要掌握在三公手中。汉武帝开始,出于集中皇权,削弱相权的目的,重用尚书,使之成为发号施令的工具。这是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变化。东汉初,光武帝为进一步集中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对此,《通典·职官四》说:“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历代职官表》也说:东汉“事无巨细,皆是尚书下三公,或不经三公径下九卿”。似乎,尚书成为行政首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公 光武帝 东汉 公权力 汉武帝 录尚书事 尚书 行政 重大变化 九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