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8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必要·可能·路径——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被引量:2
1
作者 曹富雄 朱进有 郭淑兰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69,共7页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是否必要?其一,在文本视域下,反映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学理诉求;其二,在问题视域下,体现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现实意义。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何以可能?一方面,取决于研究对象,即客...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是否必要?其一,在文本视域下,反映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学理诉求;其二,在问题视域下,体现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现实意义。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何以可能?一方面,取决于研究对象,即客观上是否存在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态;另一方面,取决于研究主体,即研究者是否形成了有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态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路径何在?不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根基、时代背景、文化土壤、实践基础、现实依据、科学支撑、战略布局、总体目标、实现路径、独特贡献等十个方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加以阐释,尝试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的一种路径,体现的是当代中国的"问题与主义",同时预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兼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构建
2
作者 张新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4,共10页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文本基础、历史基础、现实基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创新及其体系化构建、学理化阐释、规律性升华,并在实践中加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把握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的大趋势,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部署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彰显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世界价值、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技创新 人类科技文明新形态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
3
作者 丁燃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8,共14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凝练出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话语来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战略策略与理论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及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的创新性话语成...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凝练出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话语来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战略策略与理论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及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的创新性话语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性话语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话语创新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传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话语,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提出原创性话语、凝练标识性话语、创造自主性话语,以此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时代特征与价值追求,体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力与理论生命力。这种话语创新的特点反映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的规律,即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动力、解释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为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不断推进话语创新,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在继续创新性解答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既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显著特点,也推动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话语创新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卓红 牟修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4,284,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新时代阐释,是倡导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未来人类社会理想图式的中国智慧,是以世界各国人民为主体,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点,以“立己达人”为实现径路,以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目标,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大格局中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目标奋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持胸怀天下 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被引量:2
5
作者 苏培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3,共12页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对于它的构建来说,其首要环节即是从宏观层面树立起构建的理论目标,明确其理论范式,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成为可能。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视界、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与当代全球新变局的哲学之思、中国传统哲学致思的基本向度与未来走向等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会发现只有以“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哲学视域,才能通向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由之路,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语境、中国语境乃至世界语境的新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理论范式 “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构建的概念史探究——基于党政文献的分析
6
作者 储著武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73,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并且频繁出现于党政文献之中。“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提出阶段、充实完善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对于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两大学科的融合发展以及推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理应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政策性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科建设 中共党史党建 中国特色哲社会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构
7
作者 苏培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1,共10页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原创性命题,也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根本前提。这一根本前提集中体现在问题逻辑、理论逻辑...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原创性命题,也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根本前提。这一根本前提集中体现在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在问题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本土出场的具体化与形态化诉求以及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限度回答了为何应当结合的问题(必然性问题),此回答全面描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土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图谱;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生成论之本性及其在价值观上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契合性回答了何以能够结合的问题(可能性问题),此回答为“两个结合”打开了可能性空间;在实践逻辑层面,时代场域转换引起的哲学立场与结合方式的转变,以及从碎片化、抽象继承向整体性、历史性梳理的变革回答了以何种方式结合的问题(实践路径问题),此回答清晰厘定了新旧全球化格局转换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从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出发揭示“两个结合”的出场逻辑,有助于基于“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培育其系统而深厚的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出场逻辑 历史性梳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国之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民族学主要议题
8
作者 何明 谭任均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1,共7页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带领中华民族迈入“强起来”的历史新阶段。中国走强国之路,需要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面向世界人民开展建设人类...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带领中华民族迈入“强起来”的历史新阶段。中国走强国之路,需要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面向世界人民开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实践;坚定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与“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学,为强国之路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强国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构建及其意义——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
9
作者 饶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为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由陈先达、袁贵仁教授任顾问,杨耕教授任总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为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由陈先达、袁贵仁教授任顾问,杨耕教授任总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以下简称《文库》)皇皇100卷,涵盖11个系列,4000余万字,从宏观整体的高度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从多维的视角呈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学说,包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等,可谓是一部综合性的鸿篇巨制。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和深刻的实践本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理论形态,建构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者的使命。因此,汇集当代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成果,再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观点及热点问题,反映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当代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域下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10
作者 冯游游 黄旭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1,共9页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作为全球文明倡议中的第一个“共同倡导”,其所涉及的是对文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待这一规律所应采取的态度。超越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各种版本的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话语,在百年未有之大...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作为全球文明倡议中的第一个“共同倡导”,其所涉及的是对文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待这一规律所应采取的态度。超越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各种版本的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话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格局中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世界文明新秩序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出场逻辑与时代语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全新交往范式。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不仅是对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积极回应,更是为破解当代世界文明格局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回应“人类文明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所提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文明观 全球文明倡议 世界文明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 被引量:10
11
作者 蒋均时 张博颖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36,51,共5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既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历史渊源,也有着特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内涵。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规定性,可以从其内容指向、发展历程和客体指向等三方面进行把握。
关键词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生活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楹 张禹东 《东南学术》 2004年第5期51-56,共6页
从当代中国国家生活主题的变迁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也是解析中国当代生活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立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百年中国国家生活主题变迁... 从当代中国国家生活主题的变迁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也是解析中国当代生活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立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百年中国国家生活主题变迁的理论提升。由此,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生活第一性”原则,杜绝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抽象化、超历史、超民族化的错误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生活 马克思主义 生活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通俗文学: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 被引量:2
13
作者 曾令辉 陈文琼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1-23,共3页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坚持和巩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并内化为思想意识和转化为行动指南,促进大学生...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坚持和巩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并内化为思想意识和转化为行动指南,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当代通俗文学以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大众特质,成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载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当代通俗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亚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2-406,共5页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完整科学的体系。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法治,建立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法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观的基本立场。提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法...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完整科学的体系。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法治,建立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法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观的基本立场。提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实事求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法治发展的最新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力量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 当代中国 法治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被引量:2
15
作者 钱正武 钱翠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6,共3页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理解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在实践中能否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要着力把握...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理解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在实践中能否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要着力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两个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包括理论的通俗化、宣传普及化、内化、转化。通俗化是前提,宣传普及化是中心内容,内化、转化是目的,其中,内化是解决信仰问题,转化是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海舰 谷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3,共5页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表明,其主流价值观的构建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契合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构建的需要。只有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根据,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才具有科学的内容,其构建才能确保正确的...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表明,其主流价值观的构建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契合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构建的需要。只有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根据,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才具有科学的内容,其构建才能确保正确的方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构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生主流价值观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的探索性思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培锋 刘先春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9,共5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深刻变化了的国内外实际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 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深刻变化了的国内外实际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越来越成为哲学界的共同追求。这不仅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诉求,同时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民族化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新形态 当代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学理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高飞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24,共4页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后,理论界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关于选择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如何有效继承...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后,理论界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关于选择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如何有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有效的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便可以使其获得更为自主和灵活的发展空间,所以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借鉴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统文化 作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场学派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44,共4页
一个时代的学术创新风格、特色和气派,总是以学派的形成为标识的。本次徐州会议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暨出场学理论学术研讨会”为主题,郑重发表了《徐州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正式出场,具有十分重... 一个时代的学术创新风格、特色和气派,总是以学派的形成为标识的。本次徐州会议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暨出场学理论学术研讨会”为主题,郑重发表了《徐州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正式出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 出场 当代中国 术研讨会 创新风格 理论 徐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学习把握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论述中的思想红线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军 刘卫国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30,共3页
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创造性地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思想结晶。其中,立足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胜利实现、创造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战略思维,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课题、创造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思维,... 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创造性地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思想结晶。其中,立足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胜利实现、创造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战略思维,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课题、创造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思维,立足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路线,构成了三条相互交织又内在一体的思想红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党的群众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