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
1
作者 余卫国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7-191,共5页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哲学研究为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哲学研究为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智慧,以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加以提炼和升华,使之真正成为以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为主线,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创新理论为依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实践为框架,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和生态哲学为一体,既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又能充分反映当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既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又面向世界的开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兼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构建
2
作者 张新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4,共10页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文本基础、历史基础、现实基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创新及其体系化构建、学理化阐释、规律性升华,并在实践中加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把握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的大趋势,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部署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彰显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世界价值、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技创新 人类科技文明新形态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的探索性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培锋 刘先春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9,共5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深刻变化了的国内外实际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 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深刻变化了的国内外实际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越来越成为哲学界的共同追求。这不仅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诉求,同时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民族化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形态 当代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发展哲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信礼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8-73,共6页
发展哲学成为20世纪后期以来当代中国的显学之一。当代中国哲学界对中国发展哲学兴起背景和基本特点、学科定位和体系建构、现实关切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一批成果。可以断言,作为和平与发展时代精神精华的发展哲学已在中... 发展哲学成为20世纪后期以来当代中国的显学之一。当代中国哲学界对中国发展哲学兴起背景和基本特点、学科定位和体系建构、现实关切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一批成果。可以断言,作为和平与发展时代精神精华的发展哲学已在中国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 中国 新形态 发展哲学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问题研究综述
5
作者 余满晖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4-188,共5页
近年来,围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这一论题,中国学界从其提出的历史语境、研究的方法论和新形态的内在构成与外在显现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探讨,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果。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形态 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6
作者 袁吉富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1,共3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理论界反响热烈,纷纷展开了各种角度的解读和研究。我们认为,从哲学角度的解读和研究尤为必要,因为只有从这个角度入手,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理论体系中的确切定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理论界反响热烈,纷纷展开了各种角度的解读和研究。我们认为,从哲学角度的解读和研究尤为必要,因为只有从这个角度入手,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理论体系中的确切定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才能够准确地阐明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为此,本刊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个重要问题从哲学的各个角度展开笔谈,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发展观 当代 形态 社会发展 哲学思想 继承和发展 世界观 哲学理论 发展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被引量:2
7
作者 苏培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3,共12页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对于它的构建来说,其首要环节即是从宏观层面树立起构建的理论目标,明确其理论范式,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成为可能。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视界、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与当代全球新变局的哲学之思、中国传统哲学致思的基本向度与未来走向等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会发现只有以“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哲学视域,才能通向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由之路,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语境、中国语境乃至世界语境的新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范式 “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构
8
作者 苏培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1,共10页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原创性命题,也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根本前提。这一根本前提集中体现在问题逻辑、理论逻辑...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原创性命题,也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根本前提。这一根本前提集中体现在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在问题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本土出场的具体化与形态化诉求以及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限度回答了为何应当结合的问题(必然性问题),此回答全面描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土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图谱;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生成论之本性及其在价值观上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契合性回答了何以能够结合的问题(可能性问题),此回答为“两个结合”打开了可能性空间;在实践逻辑层面,时代场域转换引起的哲学立场与结合方式的转变,以及从碎片化、抽象继承向整体性、历史性梳理的变革回答了以何种方式结合的问题(实践路径问题),此回答清晰厘定了新旧全球化格局转换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从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出发揭示“两个结合”的出场逻辑,有助于基于“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培育其系统而深厚的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出场逻辑 历史性梳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实践唯物主义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学俭 刘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7,共7页
在实践基础上构筑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到了创新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产生了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最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需... 在实践基础上构筑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到了创新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产生了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最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需要,新的理论需要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新的选择,这种新的选择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理解。以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问世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并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 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学术意义——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保持张力与平衡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喜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116,共6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的学理目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描述、阐释和建构。运用"问—答"模式解此疑难往往遮蔽或平面化了其实质性哲学意义,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的学理目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描述、阐释和建构。运用"问—答"模式解此疑难往往遮蔽或平面化了其实质性哲学意义,抽离了哲学的本体而解构了对意义的追问。借助元哲学理论方法,分析问题本身的元表达和元陈述的语言条件及其内在构成,通过这一过程使"意义"被积极地描述出来,即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发展史进行具体梳理、阐释及超越,把它作为合理的"研究方法",视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合理的创新范式,自觉克服非中国的、非哲学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倾向,并在二者之间保持积极的张力和结构的平衡,激活与展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造性和生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建构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培锋 《湖湘论坛》 2010年第4期28-33,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年的学术积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年的学术积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同追求,并成为重要的哲学发展走向。学界通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已经形成了关于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的多种构想,阐发了很多有见解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形态 建构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喜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7,共6页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需要追问的基本问题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合法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与"历史形态"之间的关系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需要追问的基本问题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合法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与"历史形态"之间的关系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有存在性内涵和历史性内涵,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文化特征,是对中国现实及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诉求,它具有发展形式、理论成果和价值生成等方面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新形态 基本特征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本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13
作者 高飞乐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4-45,共2页
文章通过三个维度的考察,阐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应当以“现实的人”作为其逻辑起点。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逻辑地展开它的全部内涵。以“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既符合马克思哲学... 文章通过三个维度的考察,阐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应当以“现实的人”作为其逻辑起点。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逻辑地展开它的全部内涵。以“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既符合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意,也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回应现实的呼唤。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现实的人”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缘何要“回到马克思”
14
作者 李培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6-80,共5页
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动向是探讨如何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有多种路径,其中首要的前提就是"回到马克思",坚持客观性的立场研读经典文本,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视野重新廓... 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动向是探讨如何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有多种路径,其中首要的前提就是"回到马克思",坚持客观性的立场研读经典文本,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视野重新廓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地平线,秉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揭示其当代意义和价值。若没有对经典文本的系统学习和认真研读,加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就找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根本,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就会缺乏必要的历史前提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形态 “回到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两大路径及方法——在“规范”与“描述”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 被引量:3
15
作者 姜善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3,共8页
"规范"与"描述"对当代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其建构具有基本的规范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限度的规范的"定义"、"解释"和"... "规范"与"描述"对当代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其建构具有基本的规范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限度的规范的"定义"、"解释"和"论证"。在规范的限度之外,正是具体生动的描述的"定位"得以合理存在的生长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需要保持"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规范"确定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等,"描述"则使研究过程保持具体和生动的史实资料细节的充实及语言的丰富性与思想性,在具体阐述层面发挥重要作用,避免抽象空洞的简单化论理。"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形成相互补充、渗透和制约的态势,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实质性建构的两大路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规范” “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笔谈) 被引量:16
16
作者 衣俊卿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15,共4页
关键词 政治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 时代使命 古希腊哲学 普遍性知识 西方哲学 笔谈 当代 哲学范式 苏格拉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生活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楹 张禹东 《东南学术》 2004年第5期51-56,共6页
从当代中国国家生活主题的变迁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也是解析中国当代生活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立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百年中国国家生活主题变迁... 从当代中国国家生活主题的变迁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也是解析中国当代生活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立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百年中国国家生活主题变迁的理论提升。由此,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生活第一性”原则,杜绝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抽象化、超历史、超民族化的错误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活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缺失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 被引量:7
18
作者 叶险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1,共8页
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路径,也是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态。然而,目前中国尚未建构起以资本逻辑与权力逻辑关系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致使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批... 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路径,也是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态。然而,目前中国尚未建构起以资本逻辑与权力逻辑关系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致使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批判功能在整体上处于萎缩状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间的逻辑联系,以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中国意义的限定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只有以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态,才能够"直面中国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实现其现实批判功能,并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哲学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 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全国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闯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7-138,共2页
全国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10月11—13日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来自中国... 全国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10月11—13日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大批著名专家、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实质、方法论原则、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内在规律及其对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重要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当代中国哲学 马克思哲学 观点综述 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学术交流 中共中央党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范式”的出场与逻辑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典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5,共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变革研究范式,才能体现出其"流动性"的本质特性,展现出与中国道路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思想体系。"原理范式"的出场,是因为以"教材模式"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变革研究范式,才能体现出其"流动性"的本质特性,展现出与中国道路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思想体系。"原理范式"的出场,是因为以"教材模式"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因改革开放引起的时境变化,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求。"原理范式"的最大特征莫过于认可"原理"的"差异性"。正是这一特征,使得"原理范式"仅在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就创新出众多的学术成果。科学地理解"原理范式"展现出的"原理"的多样化和"原理表述"差异化的发展历史,以及深入理解"原理范式"所遵循的走向"创新——自由"的实践哲学范式,是准确地阐释和论证"原理范式"为何能够成为表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合法性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道路 教科书范式 原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