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生产与文化症候:当代中国电影的城中村图绘 被引量:1
1
作者 叶航 李新纪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新世纪以来,城中村空间日渐成为中国电影一种重要的图绘对象,《奇迹·笨小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路过未来》等影片聚力于展呈与城市“似近实远”的城中村空间,细描城中村人具体而微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人与空间的“互塑”... 新世纪以来,城中村空间日渐成为中国电影一种重要的图绘对象,《奇迹·笨小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路过未来》等影片聚力于展呈与城市“似近实远”的城中村空间,细描城中村人具体而微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人与空间的“互塑”关系、阶层流动的空间向度、空间认同与身份认同--这些电影文本是对城中村的空间再生产,表征着某种社会文化症候。一定程度上,这些经影像叙事建构/重构的城中村空间可被视为勘察当代中国历史变迁、社会情状与文化症候的重要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当代中国电影 空间生产 文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梦境叙事
2
作者 王如一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51-54,共4页
梦境叙事是对模拟现实的传统电影叙事的颠覆,在电影中能起到关键作用。首先,梦境叙事往往会采用“非日常”的空间叙事来呈现不同的审美经验,在区别于日常的空间里,影像语言得以传达出具有超现实意义的美学风格,反映人物更加深层的意识... 梦境叙事是对模拟现实的传统电影叙事的颠覆,在电影中能起到关键作用。首先,梦境叙事往往会采用“非日常”的空间叙事来呈现不同的审美经验,在区别于日常的空间里,影像语言得以传达出具有超现实意义的美学风格,反映人物更加深层的意识状态。其次,梦境叙事在时间上呈现非线性的特征,实现了时间的共存、回环往复与碎片化的特征,表征了人物意识绵延、缠绕的真实状态。最后,电影采用影像化的方式有意识地创作梦境,在超越传统的时空类型中展现了人类多元与复杂的生存与情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电影 梦境叙事 空间 时间 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电影合拍片的发展模式与态势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犀禾 鲜佳 《中国文艺评论》 2016年第2期31-42,共12页
<正>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1]从一系列发展数据看,中国电影产业确实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仔细分析数字,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的近年发展主要还是集中于消费市场的开发和成长。这一开发和成长不但来自于... <正>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1]从一系列发展数据看,中国电影产业确实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仔细分析数字,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的近年发展主要还是集中于消费市场的开发和成长。这一开发和成长不但来自于中国电影生产的巨大发展,还应该归功于中国经济总量和中国城市化以及所带来的中国消费市场的迅速扩张。在国产电影中,和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合拍片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拍片 中国电影产业 当代中国电影 国产电影 好莱坞电影 文艺片 电影艺术》 华语电影 艺术电影 文艺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的民族电影:当代中国电影的建构与转折——论中国年轻一代的电影发展及其文化语码 被引量:3
4
作者 丁亚平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1年第1期22-32,共11页
新生代电影及其文化语码,是时代语境和民族电影不断发展的产物,呈现当代电影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一个决定性的变化。统观年轻一代电影的发展,其叙事主题"基本上涉及了青春期的成长、焦虑、先锋艺术、精神分裂、窥视症、感情多边化... 新生代电影及其文化语码,是时代语境和民族电影不断发展的产物,呈现当代电影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一个决定性的变化。统观年轻一代电影的发展,其叙事主题"基本上涉及了青春期的成长、焦虑、先锋艺术、精神分裂、窥视症、感情多边化及人生残缺等所有城市亚文化层面的内容"。[1]作品技巧智慧太多,而灵魂血肉太少,太过自恋或主观化,一味表达自我,影响观众面的拓展,是新生代的不足与缺失。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开始,一直到新世纪,这一时段可以视为年轻一代电影发展与转折的新阶段,年轻一代电影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和变动,深入关注影片的市场作为,积极赢得市场认同,向民族电影的主流/商业型靠拢,尝试回应主流观念,跨越艺术与市场的鸿沟。年轻一代电影的独特和出色,使我们有可能重新想象、重新建构新世纪的中国电影的广大的主体性和民族性,为民族电影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电影 青年一代电影 建构 转折 文化语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生花:双重身体·双重身份·双重生命——对当代中国电影中一种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的研讨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晓云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2期140-145,共6页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确立了电影中"双生花"的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相关影片还有《法国中尉的女人》、《滑动门》等。在《红玫瑰与白玫瑰》、《苏州河》、《月蚀》、《绿茶》等呈现这一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确立了电影中"双生花"的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相关影片还有《法国中尉的女人》、《滑动门》等。在《红玫瑰与白玫瑰》、《苏州河》、《月蚀》、《绿茶》等呈现这一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的中国影片中,在双重身体/双重生命的视听表象/文化内涵背后,隐含着一个关于女性身体迷失与身份焦虑的主题。身体迷失,恰恰是对于身份问题的一种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生花 双重身体 双重身份 双重生命 当代中国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年代:“花朵”模式的延续——当代中国电影的教育成长叙事 被引量:2
6
作者 杜霞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6期78-83,共6页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荡漾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关键词 当代中国电影 影片 教育主体 教育者 新时期 花朵 中国 少年儿童 儿童形象 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电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交融 被引量:1
7
作者 岳昆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8-30,共3页
在当代艺术视野当中,传统与现代早已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艺术形态,而是经常以兼容并包的融合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当代中国电影也同样如此,传统与现代早已界限不明,任何传统都具备现代意识的提炼。蕴含传统美学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中... 在当代艺术视野当中,传统与现代早已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艺术形态,而是经常以兼容并包的融合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当代中国电影也同样如此,传统与现代早已界限不明,任何传统都具备现代意识的提炼。蕴含传统美学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电影审美的重点,也是当代中国电影创作的灵感、素材来源,在现代美学的作用下,传统文化以其独一无二的美学特征赋予了当代中国电影独立的艺术特质,成为其在电影市场中制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电影 传统文化 传统艺术 现代美学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当代中国电影中反差艺术的独特美——以《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玲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6-39,共4页
艺术的美妙之处在于使观者于不知不觉中感受幽趣佳境,进入到神魂飞越的自我状态,达到净化心灵、使人向善的目的,这才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质所在。当代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但这种发展大多体现在影片生产量和票房数量上,我国影片质量和... 艺术的美妙之处在于使观者于不知不觉中感受幽趣佳境,进入到神魂飞越的自我状态,达到净化心灵、使人向善的目的,这才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质所在。当代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但这种发展大多体现在影片生产量和票房数量上,我国影片质量和深层内涵尚有待发展,近年来中国上映的影片票房与口碑很难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即便是像《捉妖记》《美人鱼》等制作精良的作品,也逃不了思维过于简单、缺乏艺术深度赏析价值的弱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电影 神魂飞越 自我状态 深层内涵 影片生产 向善 使人 古典诗词 爱情片 影视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电影明星制度的萌芽——从明星集群效应看电影版越剧《五女拜寿》 被引量:1
9
作者 徐锦萍 《戏剧之家》 2014年第7期203-203,共1页
1983年,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戏曲电影《五女拜寿》红遍大江南北,一举夺得第五届全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此剧不仅掀起了全国上下的越剧热潮,也捧红了茅威涛、何赛飞、陶慧敏、方雪雯等诸多越... 1983年,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戏曲电影《五女拜寿》红遍大江南北,一举夺得第五届全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此剧不仅掀起了全国上下的越剧热潮,也捧红了茅威涛、何赛飞、陶慧敏、方雪雯等诸多越剧新秀。在《五女拜寿》之前,有不少戏曲作品经过改编从大舞台搬到大银幕,但很少有戏曲电影能像电影版《五女拜寿》这样引起万人空巷的观影效应,对戏曲电影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为什么电影版《五女拜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女拜寿 电影 戏曲电影 当代中国电影 集群效应 方雪雯 何赛飞 茅威涛 戏曲作品 长春电影制片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影响下当代中国电影审美观念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佩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10期127-129,共3页
当代中国电影的创作已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新的数字技术的产生影响着当代中国电影审美观念。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电影在数字技术影响下带来的新视听形态、叙事方式、观影心理、市场需求、创作动机等,解读出当代中国电影审美观念主要表现... 当代中国电影的创作已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新的数字技术的产生影响着当代中国电影审美观念。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电影在数字技术影响下带来的新视听形态、叙事方式、观影心理、市场需求、创作动机等,解读出当代中国电影审美观念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审美趋向的奇观化、审美需求的世俗化、审美认知的陌生化、审美价值的商业化、审美活动的沉浸化。因此,当代中国电影应合理利用数字技术,表现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才能建立良性审美观念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当代中国电影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电影“边疆叙事”主题演变探微
11
作者 熊立 《艺苑》 2014年第6期31-33,共3页
在中国电影的家族谱系中,边疆题材电影以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别样的生存状态为人们带来了新奇、陌生、神秘和有趣的审美体验。在不同的语境下,电影中的"边疆叙事"寄寓着不同主题内涵。通过对其叙事主题的考察,我们能清晰地探... 在中国电影的家族谱系中,边疆题材电影以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别样的生存状态为人们带来了新奇、陌生、神秘和有趣的审美体验。在不同的语境下,电影中的"边疆叙事"寄寓着不同主题内涵。通过对其叙事主题的考察,我们能清晰地探察到中国电影里"边疆风云"的变化,同时也能深度触摸到这种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电影 边疆叙事 主题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婚”进行曲──当代中国电影与“戏剧模式”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戈 《民族艺术研究》 1996年第6期3-9,共7页
关键词 当代中国电影 戏剧 张艺谋 进行曲 电影艺术 电影故事 镜头语言 本体意识 形式特点 电影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电影的奇观本质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奇观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琳琳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1期18-19,共2页
奇观作为电影的一种具有本质属性的特征,从其诞生就伴随着它,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对于中国当代电影,自《英雄》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以展现视觉奇观为主的"大片",将中国电影带入了一个"奇观化"... 奇观作为电影的一种具有本质属性的特征,从其诞生就伴随着它,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对于中国当代电影,自《英雄》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以展现视觉奇观为主的"大片",将中国电影带入了一个"奇观化"时代。这种奇观化的电影既是对电影奇观本质的回归,也是对中国电影发展道路的一种探索,当然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奇观 中国当代电影 奇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电影与传统上海想象
14
作者 吴亚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20,共3页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与现实上海之间构成一种特殊的想象关系,电影中的上海是共时与历时双重维度建构而成的一个立体空间。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怀旧热"与"文化寻根潮"影响下,当代中国电影开始向40年代的"海...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与现实上海之间构成一种特殊的想象关系,电影中的上海是共时与历时双重维度建构而成的一个立体空间。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怀旧热"与"文化寻根潮"影响下,当代中国电影开始向40年代的"海派电影"致敬,立足于弄堂故事与沪上文化两个维度,通过影像表达的方式建立起"传统"上海形象,并成为全球化时代上海"芯子"的指代。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传统上海形象成为中国形象的特殊代言,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弄堂 传统 上海 城市想象 当代中国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创作 被引量:2
15
作者 虞吉 《福建艺术》 1999年第2期17-20,共4页
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一改八十年代的整一化格局,呈现出板块拼合的整体结构态势。在能数得出的诸如“主旋律电影”,“精品战略电影”等类型集合之间,“后现代主义电影创作”是一块不算坚硬却也完整的板块。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当代中国电影 影片 电影创作 美国电影 观众 喜剧 叙事 电影文本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思潮与当代中国电影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2年第2期49-52,共4页
关键词 当代中国电影 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 斯皮尔伯格 艺术理论家 王家卫 美学风格 八十年代 布里克 同名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乡土叙事
17
作者 郑蒙 陈岩 《艺术科技》 2023年第9期43-45,共3页
当代中国电影的乡土叙事立足于党的二十大背景,具有时代特色.随着乡土与乡村概念的不断具体化和分化,乡土逐渐成为文化艺术的乌托邦,乡土电影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叙事倾向,进而发展延伸.早期乡土电影的概念被提出之后,我国历代电影导演... 当代中国电影的乡土叙事立足于党的二十大背景,具有时代特色.随着乡土与乡村概念的不断具体化和分化,乡土逐渐成为文化艺术的乌托邦,乡土电影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叙事倾向,进而发展延伸.早期乡土电影的概念被提出之后,我国历代电影导演将其电影叙事扎根于乡土,进行深刻且具体的叙事讨论和影像呈现,从而形成了早期独特的中国式乡土影像叙事风格.随着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当代中国乡土影像呈现出不同方向的叙事偏移,使得乡土叙事研究有了更加丰富的时代意义.除此之外,当代导演与乡土新的情感与生存关系,给予了乡土叙事更大的空间.当代乡土电影在人物的"神性"觉醒、生存空间的转移和崇敬死亡的仪式表达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叙事角度和叙事内容.这种呈现所看重的不仅是电影故事和场景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将传统乡土放置在现代文明中反思,使当代乡土叙事更具时代性和社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叙事 当代中国电影 "神性"觉醒 生存空间 生死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电影艺术的“后现代”特性
18
作者 周全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9,共2页
本文从"后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当下文化氛围中的电影艺术。认为电影艺术的后现代特征表现为解构常规、大众狂欢两个向度,进而论述了狂欢化作为形式因素,电影言语运用的戏谑、动作的细化带来的快意、色彩的唯美形成的视觉冲击和虚构... 本文从"后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当下文化氛围中的电影艺术。认为电影艺术的后现代特征表现为解构常规、大众狂欢两个向度,进而论述了狂欢化作为形式因素,电影言语运用的戏谑、动作的细化带来的快意、色彩的唯美形成的视觉冲击和虚构的无稽对"现实性"的消解是其形式的主要方面,进而得出结论,电影艺术作为视觉文本的主要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所演绎的正是当下文化以及大众审美的需求,其狂欢化特征是"拯救"之后的"后现代"的自我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电影 后现代 大众性 狂欢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本讨论性意识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新书 亮色在阴影中闪烁
19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3-13,共1页
由上海作者莲影撰写的这本书,出版社已初审通过,作者欢迎转载;欢迎讨论;欢迎批评。这里特刊出该书的“卷头小语”。本书乃一种银幕现实的闪回。揭示当代中国银幕现实的一种努力。选取银幕文化的一个视角,以散文、散文诗笔调撰写的,研究... 由上海作者莲影撰写的这本书,出版社已初审通过,作者欢迎转载;欢迎讨论;欢迎批评。这里特刊出该书的“卷头小语”。本书乃一种银幕现实的闪回。揭示当代中国银幕现实的一种努力。选取银幕文化的一个视角,以散文、散文诗笔调撰写的,研究爱情生理心理学——性学中,性意识在当代中国影画中的准论文,银幕性文化艺术随笔的组合群。试将当代中国电影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电影 讨论性 生理心理学 性学 画中 文化艺术 卷头 闪回 社会因素 玉生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民国故事:集体记忆与创新传统 被引量:3
20
作者 廖金凤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3期18-24,161,共7页
本文拟以《南京、南京》(2009、陆川)、《白鹿原》(2012、王全安)与《1942》(2012、冯小刚)为影片分析对象,藉由「集体记忆」与「创新传统」两个社会/文化研究的概念,探讨中国当代电影创作触及「最近的过去」、讲述一个民国故事时,可能... 本文拟以《南京、南京》(2009、陆川)、《白鹿原》(2012、王全安)与《1942》(2012、冯小刚)为影片分析对象,藉由「集体记忆」与「创新传统」两个社会/文化研究的概念,探讨中国当代电影创作触及「最近的过去」、讲述一个民国故事时,可能遭遇的困境,并且提议在此中国电影逐间迈向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可能重拾强调人文、艺术、文化与历史的发展途径,开创因应时代趋势的中国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电影 半个好莱坞化 民国故事 集体记忆 创新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