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当代中国文学的“再政治化”问题 |
何言宏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2
|
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境遇——从“传统”的视点看 |
吴俊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3
|
崇高的原始阐释与当代中国文学崇高品格的形成 |
姜桂华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
|
|
4
|
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标本——王蒙作品的海外传播与研究 |
薛红云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5
|
影响的焦虑:西方话语资源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 |
李建盛
|
《中国文学研究》
|
2000 |
1
|
|
6
|
论当代中国文学的语言意识与语言革命 |
吴秀明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7
|
身体的空间转向:从文化记忆到商品展示——当代中国文学文本空间中“西方文本”的寓意 |
罗慧林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8
|
隐身说话的叙事伦理——当代中国文学叙事主体的精神变异 |
袁苏宁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9
|
当代中国文学的辉煌梦想 |
李咏吟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10
|
当代中国文学隔岸观 |
萩野脩二
辻田正雄
夏刚
田星
|
《当代作家评论》
|
1988 |
1
|
|
11
|
鲁迅与当代中国文学 |
约翰.钦纳里
余凤高
|
《鲁迅研究动态》
|
1985 |
1
|
|
12
|
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嬗变 |
刘建祥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3
|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界对“乌托邦文学”的误读 |
李小青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5 |
5
|
|
14
|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的研究及启示 |
饶先来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15
|
卡夫卡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
曾艳兵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6
|
以思潮辨析为特色——读黄伟宗《当代中国文学》 |
朱子庆
|
《广东社会科学》
|
2003 |
0 |
|
17
|
当代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情结”─—从《夜读偶记》谈起 |
殷国明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4 |
1
|
|
18
|
"今日批评家"与当代中国文学 |
曾攀南方文坛编辑部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0 |
1
|
|
19
|
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获奖名单 |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20
|
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授奖辞 |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