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建构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1
作者 马乔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6期158-160,共3页
12月9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建构问题”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 当代中国 习近平 研讨会综述 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证成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3,共9页
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基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现代化探索与建设的历史实践之中,是在世界历史演进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双重语境中积极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自觉能动反映。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 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基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现代化探索与建设的历史实践之中,是在世界历史演进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双重语境中积极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自觉能动反映。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展现于对西方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之中,是对西方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彻底批判与根本反思。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传播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之中,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展示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积极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建构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3
作者 马乔恩 马俊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0-160,共1页
2018年11月3日,由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构建问题”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兰州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博士生导师韩庆祥教授为特邀... 2018年11月3日,由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构建问题”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兰州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博士生导师韩庆祥教授为特邀嘉宾。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二十多所知名高校和《探索》《重庆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期刊的40余位专家、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 学术研讨会 当代中国 习近平 研讨会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
4
作者 韩美群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4,共5页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是推进知识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①新时代推进构建...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是推进知识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①新时代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大局和中国全局,从人类文化知识进步与中国思想变革的实际出发,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和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后本体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方向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建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0,共6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深受本体论视域的影响,在其发展中,经历了物质本体论、主体性实践本体论、生存论实践本体论三种典型形态。三种本体论形态存在着各自缺陷,也带有本体论总体视域的缺陷:从某种脱离现实、预设出来的终极原则出发来...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深受本体论视域的影响,在其发展中,经历了物质本体论、主体性实践本体论、生存论实践本体论三种典型形态。三种本体论形态存在着各自缺陷,也带有本体论总体视域的缺陷:从某种脱离现实、预设出来的终极原则出发来看待现实,必然导致教条主义和理想主义。立足于新时代中国道路的新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走向后本体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一种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视域 后本体论 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研究
6
作者 周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55,共6页
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人口规模巨大”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式现代化判定中国发展的科学原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表明历... 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人口规模巨大”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式现代化判定中国发展的科学原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正义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公平正义的哲学根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表明“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中国式现代化践行“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唯物主义 人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内涵与价值联结——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出发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雪 王英飞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4,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基础特征关注并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个性,其中共性着重体现为符合客观规律、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及为其他国家自主走向现代化提供模范样本;个性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基础特征关注并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个性,其中共性着重体现为符合客观规律、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及为其他国家自主走向现代化提供模范样本;个性体现了五位一体的实践,尤其是人之全面发展,深深扎根于我国的特殊实践之中,系循序渐进得出的科学结论;特性的两个方面得以兼容,中国式现代化缺乏非西方普遍性现代化模式的成功先例,需要结合我国实践个性,基于独特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走出独立自主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同时实现共性的世界引领。以此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总结为遵循客观规律、扬弃前进与多个方面建设的辩证统一;外延则是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之发挥并吸收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下的经验;创新实践突出表现为内涵意义上对客观规律的坚守与外延意义上对人之主观能动性的扩展。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导向是人之全面发展,创新意蕴突出表现在人之全面发展的实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逻辑及其当代建构 被引量:1
8
作者 庄友刚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129,共8页
在马克思主义原初理论形态中,哲学视域的探讨宏观阐明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进路和历史趋势,澄明了确立共产主义目标的合理性。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集中探索并回答了已经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通向共产主义的基本路径、... 在马克思主义原初理论形态中,哲学视域的探讨宏观阐明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进路和历史趋势,澄明了确立共产主义目标的合理性。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集中探索并回答了已经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通向共产主义的基本路径、方式和战略策略问题。马克思晚年人类学视域的研究转向则是要回答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方社会通向共产主义的具体道路。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延续了历史唯物主义"东方逻辑"的探索,充分回答了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但从总体上看没有能够在理论根本上阐明经济相对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根本的是要思考和解决经济相对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问题。这种探索是以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为基础的,可以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回答了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尚未回答现代化之后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这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逻辑当代建构的主要中心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西欧逻辑 东方逻辑 中国逻辑 当代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建构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南湜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40,242,共10页
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强调主体能动性与强调社会历史结构客观性之争。从有效地改变世界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根本目标看,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基于价值理想的社会批判与基于科学考察的社会建构的双重功能,从而认识... 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强调主体能动性与强调社会历史结构客观性之争。从有效地改变世界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根本目标看,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基于价值理想的社会批判与基于科学考察的社会建构的双重功能,从而认识到马克思兼具哲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之双重身份,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更为全面的合理阐释,而且更重要的是对马克思的社会科学家身份的再认识,以及对马克思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再认识,对于当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具有一种重大的战略性的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资本论》 黑格尔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创建公有资本逻辑的历史唯物主义语境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志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78,共8页
在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中国现实三者间关系问题,成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总问题中的基础性问题。在三者互动中,政治经济学批判正在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中国现实三者间关系问题,成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总问题中的基础性问题。在三者互动中,政治经济学批判正在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准备哲学前提的过程中,正在生成为中国化历史唯物主义;当代中国现实正在为生成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化历史唯物主义提出新的历史课题,其中具有决定性历史意义的一项就是在批判和超越中创建公有资本逻辑。中国化历史唯物主义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批判和超越中创建公有资本逻辑的理论努力准备哲学前提时,应特别注重创建公有资本逻辑的批判性、超越性和人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有资本逻辑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跨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认知的中国逻辑及其当代发展
11
作者 王洪波 严松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19,共6页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重要的两大发现之一。自马克思主义伟入中国以来,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知主要包括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元结构下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重要的两大发现之一。自马克思主义伟入中国以来,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知主要包括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元结构下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三维结构下的历史唯物主义;回归文本与顺应时代背景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社会处于深度的社会转型期,对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知和深刻把握,并以其为指导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当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培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3,共12页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对于它的构建来说,其首要环节即是从宏观层面树立起构建的理论目标,明确其理论范式,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成为可能。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视界、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与当代全球新变局的哲学之思、中国传统哲学致思的基本向度与未来走向等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会发现只有以“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哲学视域,才能通向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由之路,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语境、中国语境乃至世界语境的新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范式 “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吴晓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共6页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只有真正把握住这种关联,才能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也才能把最广泛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深刻地置入我们整体学术的对象领域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唯物主...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只有真正把握住这种关联,才能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也才能把最广泛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深刻地置入我们整体学术的对象领域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成果和创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绝不可能从总体上摆脱中国道路这样一个根本的立足点;历史唯物主义给予我们的一个基本启示是:讲中国语的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必将转入这样一个极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中国问题并把握其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道路 社会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方法论逻辑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卓红 牟修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53,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和运用大历史观认知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系统总结党的十九大五年工作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确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重大理论成果,充分展现了大历史观作为考察历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和运用大历史观认知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系统总结党的十九大五年工作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确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重大理论成果,充分展现了大历史观作为考察历史、审视现在、引领未来的科学方法论的重大理论价值。这一科学方法论以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从人民通过实践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推动社会历史进程必须遵循以人民为旨归的发展逻辑、以社会场域为基点的实践逻辑和以整体思维为引领的历史逻辑,是科学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评价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和,是全方位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潮流、研判世界变化大格局、推动中国发展大历史、实现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郗戈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3,共7页
应当从更高的历史视野出发探讨历史唯物主义问题,自觉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之间的契合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始终伴随着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外在地认知、解释中国现代性建构,而且还内在地塑造、... 应当从更高的历史视野出发探讨历史唯物主义问题,自觉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之间的契合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始终伴随着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外在地认知、解释中国现代性建构,而且还内在地塑造、参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中国"之间持续发生着"相互建构"与"双向生成"的动态过程,使得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融入"现代中国的自我建构,"内在于"现代中国。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相互型塑"与"双向生成",主要体现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意识、时代定位与发展方向这三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将进步的历史意识植入现代中国的文化核心;历史唯物主义引导着现代中国的时代定位与时代规划;历史唯物主义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历史向导,塑造着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相互结合的当代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双重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中国 中国现代性 现代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惠珠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3,共7页
文章从知识形态学的视角,通过分析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话语的当代性、研究主题的当代性以及思维方式特征的当代性,说明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被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从语言层面上看,它是由具有鲜... 文章从知识形态学的视角,通过分析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话语的当代性、研究主题的当代性以及思维方式特征的当代性,说明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被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从语言层面上看,它是由具有鲜明当代特征的语词体系表述的。从研究主题层面看,科学发展观所直面的问题正是目前世界顶尖发达国家所直面的问题,与当代世界的研究主题、关切主题完全契合。从思维方式层面看,诸多思维方式的当代特征,已作为新的元素,为科学发展观所吸收,使之成为当今最新的无片面性弊病的发展观,成为具有鲜明的当代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当代形态 知识形态学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何以被遮蔽及其当代观照 被引量:2
17
作者 余京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97,共6页
科学维度与道德维度的生成性统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生逻辑与本真精神。迄今,国内外学界倾向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维度作一维化解读和研究,其道德维度一直处于被遮蔽的视界。这主要源于:其一,历史唯物主义文本中严格学术规范意义上的... 科学维度与道德维度的生成性统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生逻辑与本真精神。迄今,国内外学界倾向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维度作一维化解读和研究,其道德维度一直处于被遮蔽的视界。这主要源于:其一,历史唯物主义文本中严格学术规范意义上的形式化伦理道德体系之缺失;其二,马克思前后期文本研究方法之深刻嬗变:从人本主义伦理学研究到社会历史研究;其三,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解读模式——"规律论"、"工具论"和"实践论"之解读误区。当下,我们理性回归历史唯物主义经典文本之本源语境,深入反思并剖析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被遮蔽的深刻根源,具有深远的当代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 生成性统一 被遮蔽 当代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自觉 被引量:6
18
作者 韩升 王晨曦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9-16,共8页
现代化发展方向的选择是一场事关全人类共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业,再次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了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自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自觉实现了对“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把... 现代化发展方向的选择是一场事关全人类共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业,再次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了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自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自觉实现了对“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把握,在历史发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完成了现代化方案的时代创新;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自觉超越了资本增殖逻辑主导下的“现代化悖论”,在对现代化发展理性的系统整合中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根本克服;以主动引领全人类解放的文明自觉破除了西方优先的历史占位,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历史实践中实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潮流,符合人类社会演进的价值旨向,是引领中国发展和世界进步的人间正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人类世界面临的多维挑战与发展机遇 被引量:1
19
作者 欧阳康 孟小非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7-34,共8页
在日益复杂化的当代世界,历史唯物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多维的。其中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现代化并没有使人类远离自然,而是越来越依托于自然,自然资源占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需要重新做出考量;在人的内在本性层面上,社会文明进步... 在日益复杂化的当代世界,历史唯物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多维的。其中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现代化并没有使人类远离自然,而是越来越依托于自然,自然资源占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需要重新做出考量;在人的内在本性层面上,社会文明进步并没有远离人性,它的善与恶仍然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社会行为,甚至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建构和关系性建构;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国家的作用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空前的强化,对内如何建构一种国家形式来使复杂多元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表达和实现,对外如何有效应对现代化、全球化的价值非中立性与全球治理变局;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演进过程的层面上,它到底是单线还是复线,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当代文明形态背景下构建自身的文明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对这些问题做出更好的解释和说明,才能展现出其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当代发展 现实问题 挑战与机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中国教育问题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迎光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共7页
用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中国教育问题,是当下中国教育研究所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思想任务。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切中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的命脉,不能通过简单的经验和直观方法加以把握,而要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分析得以显现。只... 用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中国教育问题,是当下中国教育研究所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思想任务。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切中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的命脉,不能通过简单的经验和直观方法加以把握,而要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分析得以显现。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引导教育进行历史定位,将教育的时代标识凸显出来;只有跳出"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思考模式",才能把捉住中国教育的历史方位。合理选择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基本路径应当是:把握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实质,培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个人,超越左与右,建构本土原创的教育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历时性 共时性 中国教育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