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归责根据 被引量:6
1
作者 王俊平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103,共6页
我国刑法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处罚原则采取明文规定的模式,较之于德日从理论学说上挖空心思寻求处罚未实际实行犯罪的共谋者之根据,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归责必须立足于责任主义的原理;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范围应当限... 我国刑法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处罚原则采取明文规定的模式,较之于德日从理论学说上挖空心思寻求处罚未实际实行犯罪的共谋者之根据,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归责必须立足于责任主义的原理;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范围应当限于共同犯罪故意的范围内,对于偏离共同犯罪故意的部分,不应由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集团 首要斯 归责根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保护官的作为义务:法理诠释、归责标准与实践应用
2
作者 李兰英 郑天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基于风险社会“人为的不确定性”与企业犯罪预防协商共治的需求,数据保护官不作为的处罚正当性得以确立。在作为义务的来源上,排他性支配说、先行行为说、社会期待说和义务接管说均存在缺陷,无法充分推导出数据保护官的作为义务。考虑... 基于风险社会“人为的不确定性”与企业犯罪预防协商共治的需求,数据保护官不作为的处罚正当性得以确立。在作为义务的来源上,排他性支配说、先行行为说、社会期待说和义务接管说均存在缺陷,无法充分推导出数据保护官的作为义务。考虑到数据安全风险源管控与企业犯罪预防的高度关联性,风险管辖说能够圆满证成数据保护官的作为义务,但存在扩大处罚的危险,应设定更具体的标准。在风险管辖的视阈下,只有当数据保护官客观上违反了对风险源的识别、评估和汇报义务,主观上具备对风险信息的认知优势时,才满足不作为刑事归责的前提。以风险管辖说为基准,能够妥当解决数据保护官怠于履职情形下的责任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保护官 作为义务 人为风险 风险管辖说 归责标准 信息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行为的归责路径研究
3
作者 马乐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2,共10页
面对深度合成服务带来的法律风险,我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颁布了一系列部门规章,试图在规范产业发展的同时为相关主体设置明确的义务内容,并为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提供依据。相较深度合成服务的使用者、内容的传播者以及传播服务的提供... 面对深度合成服务带来的法律风险,我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颁布了一系列部门规章,试图在规范产业发展的同时为相关主体设置明确的义务内容,并为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提供依据。相较深度合成服务的使用者、内容的传播者以及传播服务的提供者,立法并未就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是否要、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为深度合成可能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作出明确规定。随着技术的迭代发展,价值及主体多元性和法律确定性之间的张力被进一步放大,这给依据上位法归责时不同责任主体和责任类型的区隔带来困难。特别是刑事责任的承担,受损法益的确定及其与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行为之间的关联都是归责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机理和飞速发展加剧了立法与司法对于鼓励创新和规制风险的平衡难度。鉴于此,需要对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行为的规范及不同层级立法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梳理,通过类型化的归责思路,并在责任划分上考虑比例原则,以实现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行为责任的确定性,由此实现技术向上向善的深度合成生态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合成服务 生成式人工智能 归责 责任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刑事风险及归责路径
4
作者 李兰英 白雅楠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9,共13页
因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处于改变社会生产结构的发展趋势之中。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出”及“利用”环节蕴含着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侵犯人身权利类犯罪、危害国家安全、扰乱公共秩序类犯罪以及与具体场景相结... 因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处于改变社会生产结构的发展趋势之中。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出”及“利用”环节蕴含着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侵犯人身权利类犯罪、危害国家安全、扰乱公共秩序类犯罪以及与具体场景相结合的其他衍生类犯罪等多种刑事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物的法律定性不清、标识治理机制尚未有效落实以及前置部门法同刑事法律衔接机制的阙如等问题,集中反映了科技发展与法律规范之间不完善、不明确和不协调的矛盾,也是其产出物被乱用滥用并引发犯罪风险的原因。因此,应在对其归责对象及主体进行教义学解释的基础上坚持法秩序统一性,通过分类讨论确定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物的权属及责任主体,借助多元协同理念下的公私共治消解前置法困境,坚持刑法适用的妥当与克制,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安全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刑事归责 多元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归责原则的适用困境与完善路径
5
作者 秦天宝 段小红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177,共14页
《民法典》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但其归责原则在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适用上存在学理争议,司法实践亦面临裁判依据适用分歧与裁判逻辑法理分歧等困境。理论与实务的双重抵牾,根源在于责任属性定位模糊、归责原则类型化缺失及公... 《民法典》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但其归责原则在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适用上存在学理争议,司法实践亦面临裁判依据适用分歧与裁判逻辑法理分歧等困境。理论与实务的双重抵牾,根源在于责任属性定位模糊、归责原则类型化缺失及公私法协同不足三重缺陷。为此,应基于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特殊公法责任”定位,通过类型化方法解构生态环境致损机理,以原因物质危险性为分类标准,构建二元归责体系——低危原因物质造成的一般生态环境损害适用过错责任;高危原因物质造成的特殊生态环境损害适用无过错责任。建议采取公私法协同确认路径,修订司法解释统一裁判规则,在《生态环境法典》中构建归责原则框架,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细化归责原则并整理高危名录,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归责原则的科学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 归责原则 类型化 《民法典》 《生态环境法典》 公私法协同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违背道德法则的行动何以是自由的——以康德的归责问题为中心
6
作者 马新宇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5,共11页
在康德道德哲学的设定中,自由意味着遵循道德法则,但就归责而言,自由则有可能意味着违背道德法则。针对这一“归责问题”的诸解决方案,虽回答了“主体何以会违背道德法则”的问题,但对“违背道德法则的行动何以自由”的解答都不够自洽... 在康德道德哲学的设定中,自由意味着遵循道德法则,但就归责而言,自由则有可能意味着违背道德法则。针对这一“归责问题”的诸解决方案,虽回答了“主体何以会违背道德法则”的问题,但对“违背道德法则的行动何以自由”的解答都不够自洽。通过对《伦理学讲义》相关章节的解析可以发现,归责的根据是任意自由,但其并非惯常所理解的选择自由。后者只能解决归因问题,不能解决归责问题。非选择意义上的任意自由是理知自由。违背道德法则的行动之所以是自由的,并非因为主体在遵循和违背之间作出了选择,而是因为选择本身说明其具有理知自由,即能意识到且有能力遵循道德法则。违背行动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作为不纯粹的理知自由的拥有者,缺乏完全的认识能力或行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自由 归责 道德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选择行为归责研究
7
作者 王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人工智能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或不作出选择是对其行为进行归责的前提。人类社会基础价值在人工智能选择行为归责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实践需要则为人工智能成为归责主体提供了现实根基。“预测”将人工智能选择行为归责的实践意义规定在保... 人工智能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或不作出选择是对其行为进行归责的前提。人类社会基础价值在人工智能选择行为归责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实践需要则为人工智能成为归责主体提供了现实根基。“预测”将人工智能选择行为归责的实践意义规定在保护固有的人类社会基础价值、防止将预测变成决定、避免人工智能掌握预测结果选择操纵权三个维度。对人工智能选择行为进行归责应当遵循从价值到实践的逻辑,既要基于选择的价值性确立无意识代入的归责方式,又要将实践中的限制性规范向价值回归以建构具有针对性的归责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选择行为 归责 价值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医疗责任主体及归责原则法律衡平探讨
8
作者 钱亚芳 汪振量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4,共4页
智能医疗发展方兴未艾,在诊前、诊中、诊后均发挥显著作用。然而医学发展与医疗风险亦如影相随,与其事后亡羊补牢,不如事前未雨绸缪。从目前智能医疗存在的最具争议的焦点问题即智能医疗责任主体和归责原则入手,认为智能医疗责任主体和... 智能医疗发展方兴未艾,在诊前、诊中、诊后均发挥显著作用。然而医学发展与医疗风险亦如影相随,与其事后亡羊补牢,不如事前未雨绸缪。从目前智能医疗存在的最具争议的焦点问题即智能医疗责任主体和归责原则入手,认为智能医疗责任主体和归责原则并不明确,成为智能医疗有效法律规制的拦路虎。在分析智能医疗责任主体和归责原则的选择依据的前提下,提出了举证责任的合理分配、现有法律的修整衔接、鉴定标准和机构优化等方面的完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医疗 责任主体 归责原则 法律衡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侵权归责的基础定位
9
作者 王艳芳 《知识产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92,共18页
在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侵权归责以“避风港”规则为基本抓手,以保护著作权与适当定位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为总基调,以兼顾著作权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协同发展为基本目标。治理网络著作权侵权以“通知—删除”规则为主要路径,并辅之以网络... 在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侵权归责以“避风港”规则为基本抓手,以保护著作权与适当定位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为总基调,以兼顾著作权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协同发展为基本目标。治理网络著作权侵权以“通知—删除”规则为主要路径,并辅之以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有理由知道)的间接侵权归责规则。巨型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以及人工智能、算法、过滤等技术的发展,对现行网络著作权侵权归责模式提出新挑战,但不足以构成颠覆性力量。裁判者受既有制度设计的约束,应当敬畏立法边界和抑制轻率的创新冲动,对于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归责需要谨守中立理念,重点依靠“通知—删除”(通知—采取必要措施)的基本机制,准确把握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责任的定位,防止通过降低侵权归责标准、附加积极义务等方式,变相加重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而破坏著作权制度的利益平衡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著作权 侵权归责 利益平衡 法律中立 行为中立 责任中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人工智能刑事归责的三重追问——指涉对象、法益侵害与责任主体
10
作者 宁利昂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3,共10页
涉人工智能刑事归责聚讼纷纭,需从指涉对象、法益侵害与责任主体三个方面进行追问,来厘清争议和构筑基础共识。就作为具有规范讨论价值的指涉对象而言,一有作为保护对象的人工智能系统与生成物,二有作为惩罚对象的共性化和个性化的技术... 涉人工智能刑事归责聚讼纷纭,需从指涉对象、法益侵害与责任主体三个方面进行追问,来厘清争议和构筑基础共识。就作为具有规范讨论价值的指涉对象而言,一有作为保护对象的人工智能系统与生成物,二有作为惩罚对象的共性化和个性化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就作为归责起因的法益侵害而言,可从受体与非受体两个范畴分别审视,前者涉及系统自身安全、系统被支配下的关联法益与人工智能生成物上承载的权利,后者涉及数据相关新兴法益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个人权利等传统法益。就作为归责对象的责任主体而言,基于强弱人工智能差异的刑事主体二分论具有方法论意义,传统“自然人+单位”的二元主体框架在当下涉人工智能场合仍有充分适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刑事归责 指涉对象 法益侵害 责任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及辩护——对虞法、田洁和陆鹏杰的回应
11
作者 晓非 余日青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91,198,共13页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是对属权进路、实用进路、规范进路这三种归责理论的批判整合。它从“功能”视角出发,将归责条件界定为内在于相关实用功能的规范,并主张放弃主流的“自我性”条件而转向“同一性”条件来解释归责所需的控制力,...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是对属权进路、实用进路、规范进路这三种归责理论的批判整合。它从“功能”视角出发,将归责条件界定为内在于相关实用功能的规范,并主张放弃主流的“自我性”条件而转向“同一性”条件来解释归责所需的控制力,从而更好地处理相容论归责理论所面临的挑战。该理论能够回应虞法、田洁和陆鹏杰从否决功能、“替罪羊反驳”、前瞻式归责概念和自然主义预设等角度所提出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责任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 回应性态度 自我性 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形机器人治理中的刑法归责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华伟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6,共16页
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在应用场景上逐渐拓宽,同时也形成了多元而复杂的安全风险和刑法归责难题。理论上主要存在代理责任、过失责任、严格责任、独立责任四种各有利弊的刑法归责模式。除了严格... 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在应用场景上逐渐拓宽,同时也形成了多元而复杂的安全风险和刑法归责难题。理论上主要存在代理责任、过失责任、严格责任、独立责任四种各有利弊的刑法归责模式。除了严格责任之外,其余模式都可以统合在场景化的刑法归责体系之中。在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刑法教义学原理可以处理绝大部分的机器人刑法归责问题,不过也应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对可容许风险、信赖原则予以新的推演和发展。取决于未来的技术进展,在功能主义的视角下,将来可以考虑有条件地肯定智能人形机器人独立责任主体地位的可能性。人形机器人的刑法归责体系,应当对其他法秩序的规范评价和机器人伦理标准的探讨保持协同和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形机器人 人工智能 应用场景 安全风险 刑法归责 机器人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实因果关系的归责功能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伟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4-100,共17页
“归因—归责”的阶层性判断框架对因果关系从事实到规范、从客观到主观的判断模式是法学界的共识,但对事实因果关系的判断是否只是单纯地适用条件公式值得研究。行为危险现实化说在特殊体质和介入型案件中采用比较事实原因力的方法降... “归因—归责”的阶层性判断框架对因果关系从事实到规范、从客观到主观的判断模式是法学界的共识,但对事实因果关系的判断是否只是单纯地适用条件公式值得研究。行为危险现实化说在特殊体质和介入型案件中采用比较事实原因力的方法降低规范判断承载的压力,把对危险实现的规范判断建立在事实因果关系判断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事实因果关系的重要性。无论是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从日常生活经验来看,事实因果关系都不是用形式化的“若无则不”公式判断的诸多等值条件关系。事实因果关系对法律因果关系具有判断和认知两种功能。危险创设阶段的事实因果关系主要是对心理类案件和不作为案件中的因果关系提供认知功能。危险实现阶段的事实因果关系可以为特殊体质案件和介入型案件提供基于事实原因力比较的判断功能;在因果关系存在科学不确定性的案件中,危险是如何具体实现的需要通过流行病学或其他学科的合法则的事实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并非所有案件都需要事实因果关系对归责的辅助性判断功能,在非疑难案件中,事实因果关系没有必要受到特别重视;在有些疑难案件中,疑难的确只存在于规范判断上,对于这些案件,事实因果关系只需要根据条件说即可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因果关系 条件说 合法则条件说 相当因果关系 客观归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单位犯罪的归责模式:组织体责任之提倡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国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5,共10页
单位犯罪的归责基础是刑法领域内的一个难点问题。单位犯罪的归责模式主要体现为以单位成员犯罪为基础的连带责任与以单位自身为基础的组织体责任两种。在我国,应当肯定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基础为组织体自身责任,单位是独立的刑事责任主... 单位犯罪的归责基础是刑法领域内的一个难点问题。单位犯罪的归责模式主要体现为以单位成员犯罪为基础的连带责任与以单位自身为基础的组织体责任两种。在我国,应当肯定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基础为组织体自身责任,单位是独立的刑事责任主体。单位组织体的责任包括对犯罪的自我决定以及对他人(员工)犯罪的自我确证,前者体现为单位决策机构(组织体)的直接决定(通常称为“集体决定”),后者则表现为单位实际控制人或者单位成员的犯罪为组织体所确认(可以是事前的授权,也可以是事中的默认)或者疏虞对单位员工的监督管理。但基于对责任主义原则的坚持,不应当承认单位的事后过错的刑事可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犯罪 归责基础 替代责任 组织体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然主义道德责任问题的困境——对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的再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虞法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21,198,199,共15页
基于自然化的“功能”概念来处理道德责任问题是颇为切合当代主流世界观的一种进路。沿着这一思路,晓非就“否决功能如何说明自主行为中的自由感”“如何基于功能式同一性标准应对操纵难题”与“‘功能规范型’模型如何说明道德归责的... 基于自然化的“功能”概念来处理道德责任问题是颇为切合当代主流世界观的一种进路。沿着这一思路,晓非就“否决功能如何说明自主行为中的自由感”“如何基于功能式同一性标准应对操纵难题”与“‘功能规范型’模型如何说明道德归责的规范性”等问题展开了颇有新意的探讨。围绕这三个主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下观点:升级版的否决功能假说本身存在着削弱自由感的风险;借助功能同一性标准的思路切中了操纵难题的一个当代启示,即公正的归责需要清晰锁定表面行动背后的核心决策来源;当前版本的“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尚未彻底摆脱实用主义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责任 自由感 操纵难题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驾驶汽车犯罪的归责与归因 被引量:12
16
作者 彭文华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自动驾驶汽车犯罪的归责与归因,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助力驾驶自动化技术开发与运用的重要保障。对自动驾驶汽车犯罪进行刑事归责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风险分配理论、共享理论和道德理性论。自动驾驶汽车犯罪的刑事责任可分为工具责任、辅助驾... 自动驾驶汽车犯罪的归责与归因,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助力驾驶自动化技术开发与运用的重要保障。对自动驾驶汽车犯罪进行刑事归责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风险分配理论、共享理论和道德理性论。自动驾驶汽车犯罪的刑事责任可分为工具责任、辅助驾驶责任和代理责任,其归责模式主要包括严格责任模式和过失责任模式。自动驾驶汽车犯罪的特殊主体包括制造商、用户、车主、智能网络及大数据信息提供者以及辅助驾驶人等,不同责任主体的注意义务的内容和来源有所不同,因而对其归责亦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智能犯罪 严格责任 过失责任 注意义务 归责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街头官僚自由裁量决策的道德困境与公众归责倾向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浩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19,198,共22页
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对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决策发表看法并对负面后果进行归责,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同样出现负面后果的自由裁量决策中,公众是否会依据自由裁量决策的议题属性形成差异的归责倾向?论文探讨公众如何对具有道德困境属性的... 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对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决策发表看法并对负面后果进行归责,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同样出现负面后果的自由裁量决策中,公众是否会依据自由裁量决策的议题属性形成差异的归责倾向?论文探讨公众如何对具有道德困境属性的街头官僚自由裁量决策的负面后果进行归责,通过一项多案例研究,以及一项调查实验研究发现:(1)公众在面对具有显著道德困境属性的自由裁量决策时,更不倾向归责于街头官僚且更能够容忍负面后果;(2)公众在对具有道德困境属性的自由裁量决策进行归责中存在两种心理机制,具体是“对负面后果的积极归因”和“较少的愤怒情绪”。研究实证结论表明,在街头官僚自由裁量决策出现负面后果时,政府旨在回应社会问责压力的强力问责举措并不总能获得公众的支持。在对引起公众关注的自由裁量负面后果实施问责时,地方政府应根据议题属性做出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责 街头官僚 自由裁量决策 道德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规视野下我国企业犯罪的刑事归责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锦依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7,共10页
伴随着合规制度的发展,企业犯罪的刑事归责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放过企业,严惩自然人”的政策导向下,以合规为依托的法人风险管理情况日益成为企业刑事归责的重要考量。归责依据逐渐向“法人”转移,归责重心也日渐向“法人之于... 伴随着合规制度的发展,企业犯罪的刑事归责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放过企业,严惩自然人”的政策导向下,以合规为依托的法人风险管理情况日益成为企业刑事归责的重要考量。归责依据逐渐向“法人”转移,归责重心也日渐向“法人之于自然人的影响”方面倾斜。相比之下,我国单位犯罪的归责方式无论是在实体法方面还是在程序法领域,都难以真正迎合合规制度的发展需要。对此,有必要立足于企业刑事归责方式的宏观转变,厘清合规视野下实体出罪与程序出罪间的内在关联。在确立法人拟制的基本立场下,寻求合规制度在主客观归责模式下的融合可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发挥刑诉法对涉诉企业的程序出罪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合规 法人犯罪 刑事归责 程序出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跨国公司为被告的气候变化诉讼困境与归责路径探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冰玉 汤希灵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167,共12页
跨国公司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以跨国公司为被告的气候变化诉讼数量大幅增长。跨国公司复杂的组织结构和特殊的国际法地位,使得以跨国公司为被告的气候变化诉讼独具特点。虽然在针对跨国公司的气候变化诉... 跨国公司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以跨国公司为被告的气候变化诉讼数量大幅增长。跨国公司复杂的组织结构和特殊的国际法地位,使得以跨国公司为被告的气候变化诉讼独具特点。虽然在针对跨国公司的气候变化诉讼中,以人权作为诉讼权利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人权法对健康环境权解释的局限性、诉讼可受理性争议、国际人权义务规范的不完善,以及跨国公司责任范围认定难、域外管辖权冲突、气候损害因果关系复杂等因素,导致以跨国公司为被告的气候变化诉讼面临诸多困境。完善针对跨国公司气候责任的实体法规则,有助于明确跨国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义务。推动法院追究跨国公司气候责任的积极性以及气候损害因果关系证明规则的创新,有助于完善追溯跨国公司气候责任的司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公司 气候变化诉讼 气候责任 归责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成员刑事归责机制的反思与重塑——一个系统论的视角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仙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8,共13页
建立在机械还原论基础上的我国传统企业犯罪理论以“部分/整体”模式来理解企业成员与企业、企业成员犯罪与企业犯罪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种思维模式会导致,对企业成员的刑事归责处于企业整体刑事归责框架下,进而出现司法判决中企业成员... 建立在机械还原论基础上的我国传统企业犯罪理论以“部分/整体”模式来理解企业成员与企业、企业成员犯罪与企业犯罪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种思维模式会导致,对企业成员的刑事归责处于企业整体刑事归责框架下,进而出现司法判决中企业成员归责说理不足、责任认定不公平以及异于一般自然人归责的真正难题被隐藏等问题。为了应对上述困境,有必要从方法论上对传统企业犯罪理论背后的机械还原论进行反思,并引入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根据系统理论,一方面,企业组织系统与个体的意识系统是不断自我再生产的两个独立系统。这决定了对企业成员的归责只能依据其作为自然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而不应受企业归责所掣肘。另一方面,在运作过程中,两个系统之间相互激扰,会发生结构上的耦合。为此,对企业成员责任大小的裁量应考虑企业成员的行为自由在企业环境下所受到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论 系统论 企业成员归责 行为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