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鲍曼不动杆菌无菌体液感染患者归因危险度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何磊 姜道彬 +13 位作者 刘丁 郑小芳 邱荷语 吴淑梅 吴晓英 崔金兰 谢首佳 夏琴 何莉 刘晞照 舒昌惠 李荣琴 陶红英 陈泽芬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调查重症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B)后的归因危险度(AR)。方法围绕成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开展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以各中心从无菌体液中分离出AB且确认AB感染患者为感染组,以同期、同一ICU、相似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 目的调查重症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B)后的归因危险度(AR)。方法围绕成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开展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以各中心从无菌体液中分离出AB且确认AB感染患者为感染组,以同期、同一ICU、相似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5分)和入住ICU的主要诊断为匹配条件,按1∶2比例选取未感染AB患者作为非感染组,计算AR。结果AB无菌体液感染患者住院病死率为33.3%,非感染组患者为23.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AR为10.2%(95%CI:-2.3%~22.8%)。血、脑脊液等标本来源的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诊断为肺部感染的重症患者感染AB后AR最高,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诊断分类同样如此。结论重症患者AB感染预后被严重高估,但ICU仍应针对AB进行积极医院感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归因危险 预后 无菌体液 多中心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河地区胃癌综合防治初期效果的流行病学评价 被引量:16
2
作者 郭海强 周宝森 +1 位作者 关鹏 袁媛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9-73,共5页
目的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评价辽宁省庄河地区胃癌高发现场“九五”期间所实施的胃癌一、二级综合防治措施的初期效果。方法 跟踪随访观察干预组和对照组人群胃癌死亡的详细情况 ,计算两组人群的胃癌累积死亡率和累积减寿率 ,以及... 目的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评价辽宁省庄河地区胃癌高发现场“九五”期间所实施的胃癌一、二级综合防治措施的初期效果。方法 跟踪随访观察干预组和对照组人群胃癌死亡的详细情况 ,计算两组人群的胃癌累积死亡率和累积减寿率 ,以及干预组相对对照组死亡和减寿的RR值和AR %值 ,并计算首次检出胃癌患者的 3年生存率 ,综合这些指标对干预试验的初期效果作出流行病学评价。结果 综合干预措施对人群胃癌死亡的RR值为 :0 5 70 6 (95 %CI:0 370 5~ 0 8789,P <0 0 5 ) ,AR %值为 42 94% ;对人群胃癌减寿率的RR值为 :0 6 5 5 0 (95 %CI:0 5 35 6~ 0 80 10 ,P <0 0 5 ) ,AR %值为 34 44 % ;检出胃癌患者的 3年生存率达 72 6 7%。结论 庄河地区实施的胃癌综合防治显著降低了试验干预人群的胃癌死亡和胃癌对人群寿命的影响 ,提高了胃癌患者的生存率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综合防治 减寿分析 生存率 相对危险 归因危险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养蚕环境样本检测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鲁兴萌 孟祥坤 +8 位作者 沈柏民 朱丽君 蔡顺风 诸葛翀 彭建学 马焕艳 李明乾 何欣怡 赵新华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3-920,共8页
家蚕病害流行规律是蚕病防控的技术基础和依据。根据家蚕病原微生物为归因危险度极高流行因子的特点,设计了分层抽样法和光学显微镜检测方案,对12 059个养蚕环境样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和流行病学的过程性分析。结果表明:病原微生物的... 家蚕病害流行规律是蚕病防控的技术基础和依据。根据家蚕病原微生物为归因危险度极高流行因子的特点,设计了分层抽样法和光学显微镜检测方案,对12 059个养蚕环境样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和流行病学的过程性分析。结果表明: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在不同蚕区和不同蚕室环境样本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养蚕技术水平农户部分蚕室环境样本间的差异显著(P<0.05);在养蚕前的清洁消毒方面,养蚕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户与养蚕技术水平较低的农户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在家蚕饲养过程及上蔟后的病源物扩散管理方面,养蚕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户比养蚕技术水平较低的农户具有更高的管理水准。由此认为:病源物扩散控制是目前家蚕病害防治中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的工作,重视家蚕饲养过程中的病害防控技术实施可以减少病害流行。桑树害虫、蚕沙坑、蚕室内地面和蚕室前地面是病源物扩散控制及清洁消毒技术实施的重要靶标或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流行病 环境样本 分层抽样 归因危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中国7~18岁学生血压状况与营养状况的关联分析--基于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评价标准 被引量:60
4
作者 董彦会 宋逸 +6 位作者 董彬 邹志勇 王政和 杨招庚 王西婕 李艳辉 马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2-428,共7页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学生血压状况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其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联性,为制定儿童血压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7~18岁的儿童青少年数据,依据我国儿童青少年...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学生血压状况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其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联性,为制定儿童血压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7~18岁的儿童青少年数据,依据我国儿童青少年分年龄、性别、身高百分位血压标准来评价血压状况,包括儿童血压偏高前期、血压偏高、单纯性收缩压偏高、单纯性舒张压偏高和混合性血压偏高。按照国际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标准评价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包括消瘦(重度消瘦和轻度消瘦)、正常BMI、超重和肥胖(重度肥胖和轻度肥胖)。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偏高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联性,并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评估超重肥胖控制对于预防儿童血压偏高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结果:2014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和血压偏高前期的检出率分别为14.9%和9.2%,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者中收缩压偏高、舒张压偏高和混合性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3.1%、8.8%和3.0%。血压偏高状况整体呈现为男生高于女生,乡村高于城市,随年龄逐渐增高,随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渐降低,随BMI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重度肥胖组的血压偏高检出率最高,男女生分别为44.2%和38.8%,分别是正常组(15.8%和10.6%)的2.8倍和3.7倍。血压偏高与消瘦(重度消瘦和轻度消瘦)呈负相关,与超重肥胖呈正相关。血压偏高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危险度为16.2%,控制超重肥胖后,血压偏高的期望检出率为12.5%,且对单纯性收缩压偏高和混合性血压偏高影响较大,归因危险度分别为28.7%和35.1%。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较高,且以单纯性舒张压偏高为主。超重肥胖可显著增加血压偏高的风险,尤其是对单纯性收缩压偏高和混合性血压偏高影响较大,通过控制超重肥胖可显著降低全国儿童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从而对预防成年期慢性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偏高 超重肥胖 营养状况 归因危险 儿童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