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合西藏地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1
作者 孟慧美 吴凌霄 +1 位作者 宣越健 米玛旺堆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基于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方法、随机森林(RF)方法、Prophet方法构建适合西藏地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预测模型,利用羊八井地区2000~2021年MODIS遥感NDVI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地... 基于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方法、随机森林(RF)方法、Prophet方法构建适合西藏地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预测模型,利用羊八井地区2000~2021年MODIS遥感NDVI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总体呈现不明显减少趋势;3个预测模型中,RF预测精度最高,其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决定系数,分别达到了6.92%、4.04%、0.9;小波变换方法能有效提高模型预测精度;组合模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其中误差倒数权重组合模型优于平均权重和方差倒数加权组合模型。因此可以利用RF等机器学习方法结合小波变换、组合模型在西藏地区进行NDVI预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预测模型 随机森林(RF)方法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方法 Prophet方法 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生长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对气候暖湿化响应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历正豪 王慧 +3 位作者 杨访问 李栋梁 石玉立 蒋元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45-2058,共14页
本文利用1982~2018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先进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观测得到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中国区域高分辨率近地面气温和地面降水率驱动数据集(CMFD),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偏相关和方差分析等方... 本文利用1982~2018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先进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观测得到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中国区域高分辨率近地面气温和地面降水率驱动数据集(CMFD),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偏相关和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海高原生长季(5~9月)地表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暖湿化响应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1)1982~2018年,青海高原生长季地表植被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气候倾向率达0.01(10 a)-1,但在空间上呈两极化发展,在青海高原东部和西南部植被显著变好(面积占57.3%)的同时,青海高原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地表植被表现为退化态势(面积占14.8%)。(2)1982~2018年青海高原气候整体呈暖湿化特征,但在19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显著的趋势变化,不同时段气候暖湿化的区域和强度存在差异,P1时段(1982~1998年)的增温强于P2(1998~2018年)时段,而P2时段的变湿强于P1时段;青海高原生长季地表植被在1998年之前为波动上升,趋势不显著,但从1998年开始出现显著增加趋势(p<0.05),这与青海高原地面降水率的变化相一致。(3)在青海高原气候暖湿化不同阶段,地表植被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同的响应,在P1时段,水分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地表植被对热量因子(气温)以负反馈为主,增温不利于地表植被的生长,特别是在黄河源区北部和青海湖附近;而在P2时段,在水分条件相对充足的条件下,地表植被对水分和热量因子均以正反馈为主,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青海高原生长季地表植被出现了大范围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植被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 气候暖湿化 气候响应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对滨州灌区冬小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康凌艳 芦清水 +1 位作者 邵宏波 施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3,共7页
在中国北方,干旱是冬小麦生育期内常见的灾害,对冬小麦的生长及产量有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以滨州灌区为例,分析了灌溉作用下干旱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利用1951-2014年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和MODIS数据,计算滨州灌区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在中国北方,干旱是冬小麦生育期内常见的灾害,对冬小麦的生长及产量有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以滨州灌区为例,分析了灌溉作用下干旱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利用1951-2014年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和MODIS数据,计算滨州灌区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蒸散量、有效降水量和冬小麦的水分亏缺量及其生育期内的MODISNDVI值。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育期内,该区的干旱月份占总月份的70.1%,在冬小麦生长关键的3月份、4月份、5月份、6月份,其干旱频率分别为92.2%、60.9%、39.1%、9.4%。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干旱月份平均水分亏缺量为697.6 mm。灌溉只能减弱干旱对冬小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影响,但不能完全消除。通过分析灌溉对干旱情况下小麦的作用,可以为今后该区域冬小麦种植措施的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水分亏缺量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1C CAVHRR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衰减订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谷松岩 范天锡 +1 位作者 张文建 闫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2-567,共6页
利用FY 1C连续 3年的CAVHRR资料 ,以敦煌辐射校正场为分析区 ,分析了CAVHRR可见光、近红外通道的通道衰减特征 ,开展了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衰减订正方法研究及衰减订正试验。分析结果表明 ,FY 1C可见光通道 1的衰减使FY 1C全球及区域N... 利用FY 1C连续 3年的CAVHRR资料 ,以敦煌辐射校正场为分析区 ,分析了CAVHRR可见光、近红外通道的通道衰减特征 ,开展了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衰减订正方法研究及衰减订正试验。分析结果表明 ,FY 1C可见光通道 1的衰减使FY 1C全球及区域NDVI的分布特征出现不合理。以敦煌辐射校正场为参考目标 ,借助敦煌目标区通道反射率长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可以建立NDVI的时变订正模型 ,有效订正通道衰减引起的NDVI的不合理性。利用敦煌NDVI值稳定不变的特性得到的FY 1C扫描辐射计通道 1更新定标系数 ,与2 0 0 0年 9月中国辐射校正场外定标试验结果一致。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FY 1C可见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衰减 ndvi 订正 FY-1C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市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兰梦瑶 周德志 关颖慧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3-1302,共10页
【目的】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研究区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并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可为区域未来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延安市2001—2020年的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同期... 【目的】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研究区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并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可为区域未来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延安市2001—2020年的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探讨了NDVI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①2001—2020年,延安市NDVI年均值为0.69,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空间上呈“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格局。②不同尺度上气温和降水对NDVI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年尺度上,NDVI受降水的影响大于气温;季节尺度上,春季NDVI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双重影响,夏季降水对NDVI的影响较大,秋、冬季大部分区域NDVI与气温、降水相关性不显著。③延安市NDVI整体呈现改善趋势,明显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为83.27%。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面积占比为91.26%,两者对植被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7.81%和82.19%。【结论】延安市植被整体呈向好态势,相较于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的驱动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延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植被NDVI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谦 关颖慧 刘玉国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2-40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82—2022年NDVI数据和38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日气象数据,使用RClimDex模型计算16个极端气候指数,并...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82—2022年NDVI数据和38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日气象数据,使用RClimDex模型计算16个极端气候指数,并运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NDVI在年、季、月尺度下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特征。[结果]1)红河流域NDVI年平均值为0.68,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为0.035/(10 a)(p<0.01、R^(2)=0.78);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2)极端高温事件趋多趋强,极端降水指数中仅连续湿润天数以0.42 d/10 a的速率显著下降,流域整体呈暖干化态势。3)极端暖指数的增加对植被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极端冷指数的增加对植被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而DTR则表现出短期尺度上对NDVI的正向促进作用和长时间尺度下对NDVI的反向抑制作用;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与NDVI在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季节和月尺度上多表现为负相关。[结论]不同时间尺度下植被NDVI对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气温对植被的动态变化起主导作用,极端气温对植被NDVI变化的贡献率高于极端降水,而植被对极端降水事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空变化 红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7
作者 刘引鸽 侯玉君 +4 位作者 林茂琦 姚川 徐程 李丹丹 吕欣怡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8期73-79,共7页
本文聚焦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区,系统分析了2000—2022年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规律,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对植被动态的交互作用机制,以期为该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基于2000—2022年MODIS NDVI及年均温、低温、高温和降... 本文聚焦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区,系统分析了2000—2022年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规律,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对植被动态的交互作用机制,以期为该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基于2000—2022年MODIS NDVI及年均温、低温、高温和降水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探究植被时空演变特征,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定量评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研究发现:近23年陕北黄土高原植被NDVI随时间波动增加,速率为5.7%·10a^(-1),植被改善区域占93.12%,其中79.28%显著改善;年总降水与研究区NDVI主要呈正相关,面积为93.14%,且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正效应大于低温的负效应;人类活动主导植被NDVI变化,植被改善区人类活动贡献率为80.33%,其中64.32%的区域贡献率超过80%,气候因子的贡献率仅为22.98%,且贡献率高于60%的占比仅为3.69%。植被退化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70.42%和30.12%,且高值区呈现集聚特征,贡献率分别占45.57%和49.12%;9种植被与年总降水量均呈正相关,气温因素对草原的正向影响最大,面积为80%以上。人类活动对荒漠的正向作用最大,但对草甸、草原和栽培植被以负面影响为主。2000-2022年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整体呈改善趋势,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其中人类活动的贡献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干旱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区域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汝菡 宫雨生 谈明洪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0,共11页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反映植被变化的重要指标。为阐明中亚干旱区(中亚五国和中国新疆地区)植被NDVI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本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反映植被变化的重要指标。为阐明中亚干旱区(中亚五国和中国新疆地区)植被NDVI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本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利用2000−2020年植被生长季间MODIS NDVI产品计算逐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采用Sen′s斜率、Mann-Kendall检验,分析中亚干旱区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同时结合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等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影响NDVI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中亚干旱区植被NDVI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中国新疆地区植被NDVI整体增长速率为2.9×10^(−3)a^(−1),远高于中亚五国总体增长速率(0.6×10^(−3)a^(−1))。②从NDVI变化空间分布来看,中亚五国植被变化趋势空间分布较为分散,植被NDVI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为25.9%,退化区域面积占比为8.78%;中国新疆地区植被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改善区域集中在绿洲和主要农业区,植被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为37.72%,植被退化区域面积仅占0.46%。③植被NDVI受到气候、地形及人类活动要素的多重影响。气温升高抑制中亚干旱区植被生长,降水量增加利于植被生长,高程显著影响植被生长,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及灌溉设施投入对于植被恢复具有积极作用。研究显示,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地区植被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新疆地区植被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中亚五国。植被NDVI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异质性与多重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区域差异 时空动态 谷歌地球引擎(G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黔南州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马欢 计伟 +2 位作者 冯朝阳 杨娇 宋婷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2-1343,共12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位于珠江上游和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是贵州省石漠化的重灾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黔南州采取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措施,植被覆盖显著增加,研究植被变化特征并评估其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有助...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位于珠江上游和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是贵州省石漠化的重灾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黔南州采取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措施,植被覆盖显著增加,研究植被变化特征并评估其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有助于了解生态恢复成效,对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策略制定具有现实意义。利用MODIS获取黔南州植被NDVI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2年黔南州及分流域的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NDVI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3类驱动因子的影响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黔南州植被NDVI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为0.53%,黔南州两大流域中,珠江流域植被NDVI较长江流域增长更为显著;分行政区来看,独山县增长最显著,多年平均增长率为0.70%。②2000−2022年,黔南州整体以高植被覆盖为主,多年平均占比达到54.82%;植被分布特征由“北部、东部高”分布转变为各区域均匀分布;研究区植被覆盖呈现为改善的面积占比为91.01%,呈现为退化的面积占比由30.35%降至13.45%,主要分布在瓮安县、贵定县中部等区域。③黔南州植被NDVI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地形因子对黔南植被分布影响最大,双因子交互作用均大于单因子,坡度和人口的交互作用最强,2000−2022年因子的单独作用增强,两种因子的交互作用降低。研究显示,黔南州植被覆盖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植被变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一步提升改善生态环境还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趋势分析 地理探测器 黔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西安市域植被变化 被引量:40
10
作者 贾宝全 邱尔发 张红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12,共7页
利用1995年6月和2009年6月的TM卫星影像数据,计算西安市同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以此为基础,反演植被覆盖度,通过植被覆盖度大于0.1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差值分级,量化分析西安市1995—2009年的植被状况。结果表明:西安市NDVI均值从... 利用1995年6月和2009年6月的TM卫星影像数据,计算西安市同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以此为基础,反演植被覆盖度,通过植被覆盖度大于0.1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差值分级,量化分析西安市1995—2009年的植被状况。结果表明:西安市NDVI均值从1995年的0.2522提高到了2009年的0.3882,山区与前山缓坡带NDVI高,平原区受夏收刚过的耕地裸露的影响,NDVI低;从1995年到2009年,极低覆盖度、低覆盖度和高覆盖度植被的面积均有所减少,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降低了1.05%和22.25%和1.81%,而中覆盖度和极高覆盖度植被的土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2.68%和12.43%;NDVI差值指数统计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市还是各地势分区,均以中度改善和极度改善的面积为主体,市域内二者合计面积占到了全市有植被覆盖土地面积的86.81%,而全市域植被退化面积仅占全市有植被覆盖土地面积的5.57%;生态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市区、户县与周至县行政边界交汇区的北部区域和山区太白山主峰一带,生态极度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区与关中平原区的交错带一线、周至县的黑河河谷、地跨临潼区与蓝田县的骊山山区和周至县的平原区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植被差值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逐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多尺度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澜沧江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世梁 田韫钰 +2 位作者 安南南 赵海迪 董世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5-714,共10页
基于澜沧江流域10个气象站点1951-2012年的日降水资料的逐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值、各站1998-2012年流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利用SPEI以及趋势分析法,多尺度分析了澜沧江流域干旱发生的时间和强度演变特征以及上中下游N... 基于澜沧江流域10个气象站点1951-2012年的日降水资料的逐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值、各站1998-2012年流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利用SPEI以及趋势分析法,多尺度分析了澜沧江流域干旱发生的时间和强度演变特征以及上中下游NDVI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并对NDVI与SPEI的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站点和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值均呈现出干旱化逐年加强的线性趋势,上游相对于中下游干旱态势较轻,且时间尺度越大,干旱波动趋势越明显;在季节尺度上,夏、秋、冬的SPEI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冬季干旱最为严重;15年来澜沧江流域各区域年平均NDVI总体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总体植被状况得到改善,其中下游较明显。从年际变化看,对于流域的不同区域,NDVI与不同尺度的SPEI的相关性和滞后性有较大差异,年代际之间的响应规律也不同,中下游的SPEI对同年NDVI的响应比较敏感,而上游则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说明NDVI对SPEI的响应比较敏感,干旱程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流域的植被状况,SPEI是影响NDVI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澜沧江流域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8年新疆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2
12
作者 陈春波 李刚勇 彭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37-1552,共16页
在新疆开展长时间序列的草地监测,分析草地生长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利于草地环境压力分析和草地生态健康预测。以NOAA-AVHRR NDVI为数据源,采用最大值合成、一元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分别在年际尺度和多个空间尺度(全疆、南北疆与各地区... 在新疆开展长时间序列的草地监测,分析草地生长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利于草地环境压力分析和草地生态健康预测。以NOAA-AVHRR NDVI为数据源,采用最大值合成、一元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分别在年际尺度和多个空间尺度(全疆、南北疆与各地区及其11种草地类型)上探讨了1981—2018年新疆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1981—2018年,新疆草地NDVI多年均值0.326,变化范围0.259—0.386,具有轻微年际波动特征;(2)北疆、南疆草地NDVI均表现为轻微增加趋势;全疆占草地总面积41%的区域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9%为显著减少区域,北疆草地NDVI显著增加的面积是南疆的1.7倍;(3)由于垂直地带性及区域差异,新疆草地NDVI由山区向盆地的荒漠降低;北疆草地NDVI是南疆1.4倍,总体上北疆各地区草地NDVI高于南疆各地区;(4)草地类型植被NDVI对降水的显著响应高于气温,其中温性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与温性草原类草地NDVI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明显高于其余草地类型,降水对草地NDVI的影响更为显著,表明降水引起的地表水分变化是草地植被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草地 时空特征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70
13
作者 耿庆玲 陈晓青 +1 位作者 赫晓慧 田智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557-3568,共12页
不同植被类型对外界干扰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不同。为厘清中国不同类型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利用趋势分析、残差分析和情景模拟方法,在明确2000—2015年间我国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基础... 不同植被类型对外界干扰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不同。为厘清中国不同类型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利用趋势分析、残差分析和情景模拟方法,在明确2000—2015年间我国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基础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大驱动要素在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中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和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我国植被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且其空间占比高达84.1%。其中,森林植被的改善状况最佳,显著增加的面积占到了森林总面积的82.4%;而荒漠植被的改善状况相对较差,仅有22.3%的区域呈显著增加趋势。(2)人类活动在我国植被变化中占主导地位。植被改善区和植被退化区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分别为76.4%和60.0%,且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更多与管理方式而非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有关。(3)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差异显著。对于植被改善区,除沼泽外,人类活动对各类型植被NDVI变化的贡献率均在70%以上,尤其是对农作物的贡献率最高,达到80.7%;对于植被退化区,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植被类型为沼泽和农作物,表明2000—2015年间我国沼泽受到了更强烈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植被类型对全球变化响应机制的理解,并为促进生态建设和植被恢复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不同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22年黄土高原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方德昆 闫小月 +1 位作者 张学珍 罗海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0,共8页
长时间地表植被指数变化序列构建与分析是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内容。以我国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地区——黄土高原为研究区,采用时间序列的方差匹配方法,融合了2套卫星遥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产品(GIMMS 3g和MODIS),建立了覆盖1... 长时间地表植被指数变化序列构建与分析是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内容。以我国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地区——黄土高原为研究区,采用时间序列的方差匹配方法,融合了2套卫星遥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产品(GIMMS 3g和MODIS),建立了覆盖1982—2022年的黄土高原暖季(5—9月)NDVI数据集,揭示了其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黄土高原暖季NDVI呈现“先慢后快”的增加趋势,转折点大致出现在2002年,1982—2002年暖季NDVI增速仅为0.01/(10 a),2003—2022年增速高达0.06/(10 a),其中十八大以来增速尤为显著;暖季NDVI快速增加区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并向东北、西南方向延展,与“退耕还林(草)”重点区域范围基本一致;在黄土高原南部、东部和青海省东部一带,暖季NDVI呈缓慢下降趋势。过去40年间黄土高原NDVI增加与生态工程建设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8
15
作者 黄豪奔 徐海量 +1 位作者 林涛 夏国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798-2809,共12页
气候变化是干旱区植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探究干旱区气候与植被关系的时空变化,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演化特征。基于MODIS-NDVI与CRU数据集中气候数据(降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水汽压及潜在蒸散),采用Sen+Mann-kendall、Hu... 气候变化是干旱区植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探究干旱区气候与植被关系的时空变化,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演化特征。基于MODIS-NDVI与CRU数据集中气候数据(降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水汽压及潜在蒸散),采用Sen+Mann-kendall、Hurst指数及相关分析法,在不同时间尺度评价了阿勒泰地区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年尺度上,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弱反持续特征。区域内植被退化现象严重(12.11%),植被改善区域与退化区域呈破碎化分布。(2)月尺度与季尺度上,NDVI与降水、气温、极端气温、水汽压和潜在蒸散呈正相关,其中降水因素在季尺度上的相关性高于月尺度。(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NDVI与气候因子的滞后效应表现为短期正效应与长期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气候因素 滞后效应 阿勒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荆州市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彤新 李莎 +3 位作者 左婵 郭晓华 张庭康 张秀娟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6期106-112,共7页
定量评估植被时空变化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有利于预测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文章基于MOD13A3 NDVI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一元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探讨2000—2019年荆州市植被NDVI时空演变特征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2... 定量评估植被时空变化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有利于预测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文章基于MOD13A3 NDVI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一元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探讨2000—2019年荆州市植被NDVI时空演变特征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9年荆州市植被变化范围是0.431~0.474,以每年0.215%的变化率逐年增加,其中2000—2009年的NDVI增长趋势高于2010—2019年,较高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以较低植被覆盖度为主,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异特征。2)植被覆盖能有效调控城市空气质量,PM_(10)、NO_(2)与NDVI极显著负相关(P<0.01),PM_(2.5)、CO与NDVI显著负相关(P<0.05),显著性指数排名为PM_(10)(0.992)>NO_(2)(0.963)>PM_(2.5)(0.953)>CO(0.880)。因此,增加植被覆盖、构建完善城市绿网始终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空气质量 相关性分析 荆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安徽省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谷正楠 张震 +1 位作者 胡克宏 陆艺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8期12259-12267,共9页
定量研究植被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安徽省为例,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获取MOD13Q1 NDVI数据,辅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2000—2018年安徽省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 定量研究植被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安徽省为例,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获取MOD13Q1 NDVI数据,辅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2000—2018年安徽省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量化气候、地形及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8年安徽省NDVI随时间变化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大部分地区为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植被空间变化趋势以改善为主,改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81.43%,主要分布在皖南黄山、宣城、池州,皖中滁州、六安、安庆北部及皖北淮南。夜间灯光变化能较好地衡量人类活动变化,对NDVI变化的负向影响最大。地形对皖南山区NDVI变化影响较强,皖中次之,而皖北平原NDVI变化基本不受地形影响。气候变化对皖北和皖中地区NDVI变化影响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 Google Earth Engine(GEE) 结构方程模型(SEM) 人类活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调节植被指数估算长汀县植被覆盖度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亚迪 汪小钦 江洪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4-171,共8页
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植被指数构建模型,但大部分的植被指数没有考虑地形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作为研究区,引入能消除地形影响的地形调节植被指数(topography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TAVI),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 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植被指数构建模型,但大部分的植被指数没有考虑地形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作为研究区,引入能消除地形影响的地形调节植被指数(topography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TAVI),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旨在研究TAVI对植被覆盖度估算结果的影响,并与基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根据目视效果和统计指标的分析表明:基于TAVI估算的植被覆盖度精度高于基于NDVI的估算结果,并能有效降低阴坡阳坡间的差异,提高阴坡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地形调节植被指数(TAVI)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青稞三种植被指数对红外增温的初始响应 被引量:15
19
作者 付刚 沈振西 钟志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5-371,共7页
气候变暖影响着农作物生长及其植被指数。为了探讨西藏高原青稞(Hordeum vulgare Linn.var.nudum Hook.f.)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归一化绿波段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green difference veget... 气候变暖影响着农作物生长及其植被指数。为了探讨西藏高原青稞(Hordeum vulgare Linn.var.nudum Hook.f.)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归一化绿波段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green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GNDVI)和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对气候变暖的初始响应,2014年5月在西藏达孜县布设了一个红外增温实验(3个水平,即对照,1 000和2 000 W红外增温)。通过对2014年6─9月利用农业多光谱相机获取的3种植被指数和利用HOBO微气候观测系统获取的两个深度(5和20 cm)的土壤温湿度的统计分析,探讨了西藏高原青稞植被指数对红外增温的响应及其与土壤温湿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 000和2 000 W的增温使5 cm的土壤温度(t5)分别升高了约1.62和1.77℃,使20 cm的土壤温度(t20)分别升高了约1.16和1.43℃;相反使5 cm的土壤湿度(SM5)分别下降了约1.8%和14.1%,使20 cm的土壤湿度(SM20)分别下降了21.6%和14.7%。1 000 W的增温使NDVI、GNDVI和SAVI分别增加了约2.4%、4.3%和0.5%;2 000 W的增温则使NDVI、GNDVI和SAVI分别增加了约5.5%、5.3%和4.8%,尽管增加幅度并不显著。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t5与NDVI(r2=0.110,P=0.026)和GNDVI(r2=0.254,P=0.000 4)为负相关,而与SAVI无关(r2=0.069,P=0.082);t20与GNDVI为负相关(r2=0.218,P=0.001),而与NDVI(r2=0.040,P=0.190)和SAVI(r2=0.014,P=0.443)无关;SM5与NDVI(r2=0.277,P=0.000 2)、GNDVI(r2=0.394,P=0.000 0)和SAVI(r2=0.208,P=0.002)为正相关。SM20与GNDVI为正相关(r2=0.193,P=0.003),而与NDVI(r2=0.059,P=0.107)和SAVI(r2=0.037,P=0.209)无关。多重回归分析表明,SM5主导着NDVI、GNDVI和SAVI的变异。偏相关分析表明,NDVI、GNDVI和SAVI与SM5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P=0.003)、0.412(P=0.007)和0.404(P=0.008);与SM2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42(P=0.792)、0.051(P=0.749)和-0.033(P=0.837);与t5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4(P=0.332)、-0.019(P=0.907)和-0.170(P=0.282);与t2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28(P=0.147)、-0.041(P=0.795)和0.268(P=0.086)。因此,红外增温引起的干旱抑制了青稞的生长,进而影响了植被指数,即植被指数的不显著变化可能与红外增温引起的土壤干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归一化植被指数 归一化绿波段差值植被指数 土壤调节植被指数 红外增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OT卫星影像的矿区植被指数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晓克 胡海峰 +2 位作者 康立勋 马超 李方方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第3期48-51,共4页
矿区植被指数的研究对土地复垦、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选用山西省长治市潞安矿区2004—2007年4年7个时相的SPOTⅡ/Ⅳ影像的卫星遥感数据,首先进行了数据处理(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裁剪等),提取NDVI,然后进行多项式逼近和傅... 矿区植被指数的研究对土地复垦、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选用山西省长治市潞安矿区2004—2007年4年7个时相的SPOTⅡ/Ⅳ影像的卫星遥感数据,首先进行了数据处理(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裁剪等),提取NDVI,然后进行多项式逼近和傅里叶逼近,得到4年同期的数据,进行定量化比较。结果表明,NDVI能够动态监测植被变化,沉陷区外比沉陷区内的植被指数要高,矿区开采后的地表植被指数随时间呈递减趋势直至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