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断层强震观测记录基线校正的优化方法 被引量:12
1
作者 荣棉水 彭艳菊 +1 位作者 喻畑 杨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300-306,共7页
如何利用近断层强震记录有效获取速度、位移时程,恢复永久位移信息是研究近场强地震动特性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由于背景噪声、强震引起的仪器倾斜等因素,近断层强震记录中存在严重的基线漂移,迫切需要发展直观、有效的基线校正方法。在... 如何利用近断层强震记录有效获取速度、位移时程,恢复永久位移信息是研究近场强地震动特性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由于背景噪声、强震引起的仪器倾斜等因素,近断层强震记录中存在严重的基线漂移,迫切需要发展直观、有效的基线校正方法。在由Iwan方法发展而来的V0校正算法基础上,引入了"时移斜率比"、"拟合段标准差"、"位移尾段均方差"等参数,提出改进的基线校正优化方法及其具体操作步骤。利用汶川地震近断层强震记录对方法进行检验,获得的永久位移信息与GPS测量结果吻合较好。与已有V0校正算法相比,文中方法能直观有效地获得速度时程尾段直线拟合的最佳时间范围,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确定该时段给校正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强震观测记录 基线校正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强震观测记录与地震动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宝魁 王博为 王东升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0-208,共9页
随着海洋结构物的建设快速发展,为了解海底地震动相关特性,目前在建与已建成的海底强震台网逐年增加,得到的强震数据为海底地震动特性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文首先,统计了世界范围内现有海底强震台网的分布,并对强震台站信息及记录特... 随着海洋结构物的建设快速发展,为了解海底地震动相关特性,目前在建与已建成的海底强震台网逐年增加,得到的强震数据为海底地震动特性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文首先,统计了世界范围内现有海底强震台网的分布,并对强震台站信息及记录特点简要总结;其次,综述了基于海底强震记录以及数值计算等方法分析海底地震动特性的研究成果;并且,阐述了海底地震动在海洋工程中应用的研究现状;最后,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海底地震动特性研究的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强震台网 强震观测记录 地震动特性 数值模拟 海洋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震记录的水口混凝土重力坝模态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谯雯 刘国明 刘枨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33,共9页
文章根据水口水电站混凝土重力坝强震观测台阵在四次不同地震中的地震记录资料,采用ARX模型和频谱分析法对重力坝的动力特性进行研究。论文推导并验证了多输入单输出ARX模型的适用性与有效性,研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首次将该方法运用... 文章根据水口水电站混凝土重力坝强震观测台阵在四次不同地震中的地震记录资料,采用ARX模型和频谱分析法对重力坝的动力特性进行研究。论文推导并验证了多输入单输出ARX模型的适用性与有效性,研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首次将该方法运用于重力坝的模态识别。识别的模态频率和阻尼比与传统的峰值点拾取法基本一致,也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接近,说明结构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主要是由结构本身特性所决定的,表明ARX模型识别的动力特性是正确的,且能避免峰值法求解过程平滑处理和傅里叶变换容易导致在频率较接近的地方出现频率遗漏的现象,可应用于其它结构的模态识别。识别的阻尼比均小于5%,表明几次地震过程对大坝的影响不大,坝体仍在线弹性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结构 模态参数 模态识别 水口混凝土重力坝 ARX模型 强震观测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VSR方法用于地震作用下场地效应分析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荣棉水 李小军 +1 位作者 王振明 吕悦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78-2891,共14页
以美国Garner Valley Downhole Array(GVDA)竖向观测台阵的强震观测记录为基础,利用水平与竖向谱比(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方法与传统谱比方法研究了多次地震作用下竖向台阵场地的波动传播规律,探讨了该场地HVSR... 以美国Garner Valley Downhole Array(GVDA)竖向观测台阵的强震观测记录为基础,利用水平与竖向谱比(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方法与传统谱比方法研究了多次地震作用下竖向台阵场地的波动传播规律,探讨了该场地HVSR曲线与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TF)曲线的差异,综合利用频域求解一维层状场地P、SV波入射情况下场地响应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和合成理论地震图的波数积分法解释了二者差异可能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HVSR方法应用于地震作用下场地效应分析的适用性.研究结论表明:竖向地震动场地效应是HVSR与传递函数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竖向地震动场地效应主要是由竖向地震动中的P波成分引起的.在场地竖向放大可以忽略的频段范围内,HVSR可以作为传递函数研究地震作用下的场地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 强震观测记录 传递函数 场地效应 竖向观测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新西兰M_w6.1地震震源过程及强地面运动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孟令媛 史保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01-1612,共12页
2011年2月21日新西兰南岛发生Mw6.1地震,震中位置43.58°S,172.70°E,震源深度约5.0km,发震断层为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Christchurch)南约9km一条近东西走向的未知隐伏断层,为逆冲断层机制.地震已经造成163人遇难,Chri... 2011年2月21日新西兰南岛发生Mw6.1地震,震中位置43.58°S,172.70°E,震源深度约5.0km,发震断层为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Christchurch)南约9km一条近东西走向的未知隐伏断层,为逆冲断层机制.地震已经造成163人遇难,Christchurch城内多处建筑物严重损毁,距震中约1km的Heathcote Valley PrimarySchool(HVSC)台站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PGA)高达2.0g.针对新西兰Mw6.1地震近场强地面运动偏高这一现象,利用HVSC台站的强震观测记录,计算地震震源谱参数,应用Brune圆盘模型估算其近场强地面运动的理论值,并建立动态复合震源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新西兰Mw6.1地震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偏高的主要原因为复杂震源破裂过程中有效应力降(动态应力降,Δσd)过高造成的.未来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可能发生的、距离城市较近的中小型地震的重视,防止地震对城市的加强型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Mw6.1地震 强震观测记录 有效应力降 强地面运动 动态复合震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效地震动参数在烈度速报中的应用
6
作者 林淋 孙景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69,共6页
仪器烈度计算离不开各种地震动参数,然而众多研究结果表明,仪器烈度与实际调查烈度相吻合的程度较低,这给我们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在广泛收集强震观测记录和实际调查烈度这两种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方法引入了等效... 仪器烈度计算离不开各种地震动参数,然而众多研究结果表明,仪器烈度与实际调查烈度相吻合的程度较低,这给我们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在广泛收集强震观测记录和实际调查烈度这两种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方法引入了等效地震动参数这一概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仪器烈度与实际烈度相一致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等效地震动参数在烈度速报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烈度 强震观测记录 地震烈度 等效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