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震减灾:基于下一次强震地点预测并施以区域建筑抗震设防的对策思路
1
作者 蔡作馨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3-207,共5页
分析认为,"针对下一次强震将要发生的地点实施区域建筑抗震设防"应为现阶段中国防震减灾寻求突破在基本对策上的一种合理选择。这一思路的关键是需要准确地知道下一次强震将要发生在哪里,而不必知道将发生在何时(文中姑且将... 分析认为,"针对下一次强震将要发生的地点实施区域建筑抗震设防"应为现阶段中国防震减灾寻求突破在基本对策上的一种合理选择。这一思路的关键是需要准确地知道下一次强震将要发生在哪里,而不必知道将发生在何时(文中姑且将回答这一问题的地震预测称为"第三类地震预测")。按照"排除法"的思路,分析得到了"强应力、强介质、大规模、且呈严重闭锁状态的断层,其中地应力呈持续强势集中的部位,将是下一次强震最可能发生的地点"的逻辑推断。寻找符合上述特征的地点,可通过"断层研究、地应力测量和跨断层形变测量"3个方面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所涉及的具体技术似已具备可行性。从而就现阶段中国防震减灾寻求突破提出了一种可以付诸试验的解决思路,以供讨论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震减灾基本对策 下一次强震地点 针对性设防 第三类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强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64
2
作者 江在森 杨国华 +6 位作者 王敏 张希 吴云 方颖 王双绪 张晓亮 平建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共9页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大陆当前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所揭示的大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趋势;讨论了区域水平运动、应变率场分布与强震地点的关系;通过对昆仑山口西Ms8.1等地震区域水平运动与形变的分析,研究了强震过程的区域形变场...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大陆当前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所揭示的大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趋势;讨论了区域水平运动、应变率场分布与强震地点的关系;通过对昆仑山口西Ms8.1等地震区域水平运动与形变的分析,研究了强震过程的区域形变场变化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识别孕震形变场以进行中长期强震地点预测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中国大陆 地壳运动 孕震形变场 强震地点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时间法在云南小江断裂带强震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钱晓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8-146,共9页
使用云南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目录资料,采用破裂时间法模拟前兆地震序列能量加速释放过程,系统研究了能量加速释放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及强震位置搜索技术,详细推导了预测模型基本公式,对小江断裂带上发生的19次主震事件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 使用云南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目录资料,采用破裂时间法模拟前兆地震序列能量加速释放过程,系统研究了能量加速释放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及强震位置搜索技术,详细推导了预测模型基本公式,对小江断裂带上发生的19次主震事件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强震前能量加速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主震前,与主震相差2.5个震级单位的前兆序列出现能量加速释放所占的比例为80%;由前兆序列模拟得到的预测时间和震级与实际值很接近,主震震级预测精度约为±0.5级,预测主震发生时间误差约为±0.5年;搜索半径和搜索时间与主震震级成线性正相关关系;采用主震位置搜索技术,对小江断裂带未来中期6~7级强震可能危险区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时间法 能量加速释放 强震危险地点 位置搜索 小江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断裂带构造变形定量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江在森 牛安福 +4 位作者 王敏 黎凯武 方颖 张希 张晓亮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0-619,共10页
为了把较高空间分辨率区域的GPS观测资料用于强震地点预测,提出了活动断裂带 构造变形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沿断裂带主断层线两侧划分若干形变单元,求解各 单元的几何变形和相对错动参数等,定量估算断裂带各分段滑动及应变速率... 为了把较高空间分辨率区域的GPS观测资料用于强震地点预测,提出了活动断裂带 构造变形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沿断裂带主断层线两侧划分若干形变单元,求解各 单元的几何变形和相对错动参数等,定量估算断裂带各分段滑动及应变速率;进一步基于断 裂带整体变形的协调性,确定可能存在的异常段及其性质和程度.利用1991—2001年GPS 速度场资料对川滇块体东边界带的实例分析显示,则木河—小江断裂的冕宁—宁南—东川— 带,为主断层活动相对闭锁而左旋剪应变积累速度较高的异常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带 构造变形 GPS 强震地点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ntitative data about active tectonics and possible location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 in the northwestern Beijing 被引量:20
5
作者 冉勇康 陈立春 徐锡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2-513,共12页
Deterministic, probabilistic and composite-grading methods are used to get the possible location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 in Norwest Beijing and its vicinity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d their accur... Deterministic, probabilistic and composite-grading methods are used to get the possible location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 in Norwest Beijing and its vicinity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d their accuracy about active tectonics in the research area and by ordering, some questions in the results are also discussed. It shows that the most dangerous fault segments for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 include: segments B and A of the southern boundary fault of the Yangyuan basin, the southern boundary fault of the Xuanhua basin, the east segment of the southern Huaian fault and the east segment of the northern YanggaoTianzhen fault. The most dangerous area is YangyuanShenjing basin, the second one is TianzhenHuaianXuanhua basin and the third dangerous areas are WanquanZhangjiakou and northeast of Yuxian to southwest of Fansh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活动构造定量资料 综合方法 强震地点 确定性方法 概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