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强西南急流背景下湘桂边界两次预报失败的暖区暴雨个例分析
被引量:
18
1
作者
付炜
唐明晖
叶成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01-1014,共1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5日(以下简称“16·5”过程)和2018年4月23日(以下简称“18·4”过程)两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的暖区暴雨预报失败案例...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5日(以下简称“16·5”过程)和2018年4月23日(以下简称“18·4”过程)两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的暖区暴雨预报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暖区暴雨过程的水汽分别来源于925 hPa西南急流和显著西南风,“16·5”过程的水汽辐合强度及范围较“18·4”过程更强、更广,导致暴雨出现的范围更广;超低空急流断裂处的辐合区叠加在湘桂边界南岭山脉特殊地形上,动力抬升触发及维持作用更加明显。大气层结稳定度对暖区暴雨的发生具有重要指示作用,“16·5”过程大气不稳定度更大导致了更强的暖区暴雨;两次暖区暴雨的湿层厚度较锋面暴雨浅薄,中低层的显著湿区导致了暴雨或大暴雨的出现;“16·5”暖区暴雨发生过程中能量长时间的维持,是西南低空急流暖湿输送导致高温、高湿、高能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反复重建的结果,最终导致强降水持续,进而导致了更大的总降水量。“18·4”过程冷锋前100 km外相对较弱的水汽辐合区,是暖区暴雨的一个重要预报指标;两次过程中高空槽的经向度是决定暖区暴雨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地形在两次暖区暴雨过程中的降水增幅作用明显,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山谷或盆地的迎风坡位置;两次暖区暴雨与边界层的动力辐合、水汽供应关系密切,边界层辐合抬升和地形的作用明显,短期预报需重点关注边界层辐合区及特殊地形位置,对数值预报进行适当订正。雷达风廓线资料揭示了两次暖区暴雨过程西南风厚度的差异对降水强度的影响;垂直风切变的增强、环境风偏弱特征在这两次过程中分别提供了强降水持续维持的信息,对暴雨的预报预警的升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强西南急流
地形作用
边界层辐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湖南两次暖区暴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
8
2
作者
唐佳
叶成志
+3 位作者
唐明晖
许霖
何炜炜
付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5-828,共14页
首先对2008-2019年4-9月湖南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暖区暴雨依据500 hPa环流形势分为强西南急流型和副高型,然后对2018年4月30日(简称“4·30”过程)和2016年7月17日(简称“7·17”过程)两次不同类型暖区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首先对2008-2019年4-9月湖南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暖区暴雨依据500 hPa环流形势分为强西南急流型和副高型,然后对2018年4月30日(简称“4·30”过程)和2016年7月17日(简称“7·17”过程)两次不同类型暖区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类暖区暴雨具有明显季节差异,强西南急流型和副高型分别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强西南急流型一天任何时刻均会出现,夜间降水频次增多。副高型的日变化明显,降水峰值出现在上午。强西南急流型降水范围广,多出现在湘南地区,西南急流北推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时,湘北也会出现暴雨。副高型降水分散,在湘西北、湘北及湘东南地区均出现强降水,局地性强,对流性明显。(2)“4·30”过程暴雨区处于上下一致西南风中,在切变线南侧辐合上升、西南急流和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下湘东北出现暴雨,属于强西南急流型暖区暴雨;而“7·17”过程,副高脊线控制湖南,受中低层弱切变和地面中尺度气旋影响,湘西北出现暴雨,属于副高型暖区暴雨。(3)“4·30”过程暴雨区上空垂直螺旋度均为负值,700 hPa存在负值中心,意味着700 hPa切变线造成暴雨区强辐合上升,导致强降水发生;“7·17”过程,垂直螺旋度呈“上正下负”结构,900 hPa高度强气旋性旋转辐合最强,表征近地层中小尺度系统影响造成暴雨。“4·30”过程水汽输送和辐合比“7·17”过程更强。“7·17”过程比“4·30”过程低层热力不稳定能量更大且热力不稳定层结更强。β中尺度辐合线和γ小尺度气旋分别为“4·30”过程和“7·17”过程的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弱天气尺度背景
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
垂直螺旋度
强西南急流
型暖区暴雨
副高型暖区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强西南急流背景下湘桂边界两次预报失败的暖区暴雨个例分析
被引量:
18
1
作者
付炜
唐明晖
叶成志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气象台
气象防灾减灾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气象台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01-1014,共14页
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象预报业务关键技术发展专项[YBGJXM(2017)1A-10,YBGJXM(2018)1A-10]
湖南省气象局预报员专项(XQKJ17C006)
湖南省气象局重点项目(XQKJ17A002)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5日(以下简称“16·5”过程)和2018年4月23日(以下简称“18·4”过程)两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的暖区暴雨预报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暖区暴雨过程的水汽分别来源于925 hPa西南急流和显著西南风,“16·5”过程的水汽辐合强度及范围较“18·4”过程更强、更广,导致暴雨出现的范围更广;超低空急流断裂处的辐合区叠加在湘桂边界南岭山脉特殊地形上,动力抬升触发及维持作用更加明显。大气层结稳定度对暖区暴雨的发生具有重要指示作用,“16·5”过程大气不稳定度更大导致了更强的暖区暴雨;两次暖区暴雨的湿层厚度较锋面暴雨浅薄,中低层的显著湿区导致了暴雨或大暴雨的出现;“16·5”暖区暴雨发生过程中能量长时间的维持,是西南低空急流暖湿输送导致高温、高湿、高能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反复重建的结果,最终导致强降水持续,进而导致了更大的总降水量。“18·4”过程冷锋前100 km外相对较弱的水汽辐合区,是暖区暴雨的一个重要预报指标;两次过程中高空槽的经向度是决定暖区暴雨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地形在两次暖区暴雨过程中的降水增幅作用明显,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山谷或盆地的迎风坡位置;两次暖区暴雨与边界层的动力辐合、水汽供应关系密切,边界层辐合抬升和地形的作用明显,短期预报需重点关注边界层辐合区及特殊地形位置,对数值预报进行适当订正。雷达风廓线资料揭示了两次暖区暴雨过程西南风厚度的差异对降水强度的影响;垂直风切变的增强、环境风偏弱特征在这两次过程中分别提供了强降水持续维持的信息,对暴雨的预报预警的升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强西南急流
地形作用
边界层辐合
Keywords
warm-sector rainstorms
severe southwest jet
effect of topography
PBL convergent
分类号
P45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湖南两次暖区暴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
8
2
作者
唐佳
叶成志
唐明晖
许霖
何炜炜
付炜
机构
湖南省气象台
气象防灾减灾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国家电投集团能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永州市气象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5-828,共14页
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象预报业务关键技术发展专项[YBGJXM(2018)1A-10]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9-077)
湖南暖区暴雨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及业务应用项目(NLJS 03)。
文摘
首先对2008-2019年4-9月湖南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暖区暴雨依据500 hPa环流形势分为强西南急流型和副高型,然后对2018年4月30日(简称“4·30”过程)和2016年7月17日(简称“7·17”过程)两次不同类型暖区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类暖区暴雨具有明显季节差异,强西南急流型和副高型分别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强西南急流型一天任何时刻均会出现,夜间降水频次增多。副高型的日变化明显,降水峰值出现在上午。强西南急流型降水范围广,多出现在湘南地区,西南急流北推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时,湘北也会出现暴雨。副高型降水分散,在湘西北、湘北及湘东南地区均出现强降水,局地性强,对流性明显。(2)“4·30”过程暴雨区处于上下一致西南风中,在切变线南侧辐合上升、西南急流和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下湘东北出现暴雨,属于强西南急流型暖区暴雨;而“7·17”过程,副高脊线控制湖南,受中低层弱切变和地面中尺度气旋影响,湘西北出现暴雨,属于副高型暖区暴雨。(3)“4·30”过程暴雨区上空垂直螺旋度均为负值,700 hPa存在负值中心,意味着700 hPa切变线造成暴雨区强辐合上升,导致强降水发生;“7·17”过程,垂直螺旋度呈“上正下负”结构,900 hPa高度强气旋性旋转辐合最强,表征近地层中小尺度系统影响造成暴雨。“4·30”过程水汽输送和辐合比“7·17”过程更强。“7·17”过程比“4·30”过程低层热力不稳定能量更大且热力不稳定层结更强。β中尺度辐合线和γ小尺度气旋分别为“4·30”过程和“7·17”过程的触发机制。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弱天气尺度背景
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
垂直螺旋度
强西南急流
型暖区暴雨
副高型暖区暴雨
Keywords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weak synoptic scale background
surface mesoscale convergence system
vertical helicity
strong southwest jet type of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subtropical high type of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分类号
P458.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强西南急流背景下湘桂边界两次预报失败的暖区暴雨个例分析
付炜
唐明晖
叶成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弱天气尺度背景下湖南两次暖区暴雨对比分析
唐佳
叶成志
唐明晖
许霖
何炜炜
付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