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强衰减介质中地震波场的频率—空间域特征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张壹
王赟
陈本池
王祥春
-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
出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6-1028,1046,932,共1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六分量地震波场的观测与模拟”(U1839208)
“地震各向异性理论与多分量地震技术”(41425017)联合资助
-
文摘
强衰减模型,是应用Biot理论的基本思想通过运动方程描述介质吸收衰减特征的黏弹性介质模型。相对于传统的黏弹性模型和黏弹孔隙介质模型,可以简便且精准地刻画稠油储层、近地表松散沉积层等的强衰减性。为此,利用优化的25点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算法,模拟了强衰减模型介质中的波场特征,并根据近地表低速层介质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孔隙度、流体黏度和介质黏弹性三种物理因素的衰减机理。结果表明:孔隙度、流体黏度和介质黏弹性都是影响地震波强衰减和高频散特征的重要因素,而且对横波衰减的影响都明显强于纵波。其中,介质黏弹性是造成地震波高频衰减的关键,其他因素均能影响地震波有效频率范围内能量的衰减,尤其介质孔隙度的增大引起地震波的衰减最强。通过对比完全弹性、一般黏弹性和强衰减理论下的模拟波场,研究了浅、表层强衰减介质对深层波场信息的影响。结果表明,强衰减模型刻画近地表介质更符合实际,能为涉及不同衰减机制的强衰减介质的研究和强衰减补偿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
-
关键词
强衰减模型
频率—空间域
有限差分算法
孔隙度
流体黏度
黏弹性
-
Keywords
strong attenuation model
frequency-space domain
finite difference algorithm
porosity
fluid viscosity
viscoelasticity
-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