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番茄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健尧 李焕秀 +3 位作者 李立佼 谭华强 张莉 铁曼曼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0-534,共5页
为研究番茄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的变异,探索了继代培养、在 NB 培养基上不同时间培养、不同 pH 处理7 d 和15 d、不同温度处理1 h 后对强致病力菌株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继代培养的培养代数增加,平均弱化指数成增大趋势,在第1... 为研究番茄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的变异,探索了继代培养、在 NB 培养基上不同时间培养、不同 pH 处理7 d 和15 d、不同温度处理1 h 后对强致病力菌株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继代培养的培养代数增加,平均弱化指数成增大趋势,在第10代出现了无致病力菌株;在 NB 培养基上培养15 d 时,强致病力菌株已完全转化为不确定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在培养30 d 时,强致病力菌株几乎完全转化为无致病菌株;pH7.0时,处理7 d 和15 d 后,强致病力菌株比例均为最大,分别为93.33%和92.22%,pH5.8时,强致病力菌株比例最低,分别为46.67%和31.11%;用不同温度处理强致病力菌株发现,温度50℃时,菌株死亡,温度40℃时,活菌数显著低于其他(4~30℃)处理,强致病力菌株比例为4~40℃所有处理中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 强致病力菌株 致病 弱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青枯雷尔氏菌的强致病力与无致病力菌株生长竞争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育菁 周涵韬 +5 位作者 刘波 张赛群 朱红梅 朱航 车建美 曹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8期97-101,共5页
在单独和混合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番茄青枯雷尔氏菌的强致病力(RV)与无致病力菌株(RA)的生长能力的差异.单独培养时,24h前无致病力菌株的菌体生长量超过强致病力菌株,24h后强致病力菌株菌体生长量超过无致病力菌株,12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生... 在单独和混合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番茄青枯雷尔氏菌的强致病力(RV)与无致病力菌株(RA)的生长能力的差异.单独培养时,24h前无致病力菌株的菌体生长量超过强致病力菌株,24h后强致病力菌株菌体生长量超过无致病力菌株,12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生长速率是强致病力菌株的5.6倍,60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菌量仅为强致病力菌株的0.37倍.混合培养时,混合比例RV RA<1时,两种菌株都呈正增长,但后者比前者增长快,当混合比例RV RA≤1时,强致病力菌呈负增长(-119.57%~-33.57%),无致病力菌呈正增长(84.50%~285.50%).随着RV RA值升高,增长率呈升高的趋势.上述结论表明:无致病菌株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高于强致病力菌的生长能力,当与强致病力菌混合时,能较快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人工大量施用无致病力菌株时,能有效地保护番茄植株在生长初期免受青枯病的危害,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的原因所在.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强致病力菌株又重新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导致无致病力菌防效下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青枯雷尔氏 强致病力菌株 致病 生长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强致病力菌的抗病性检测 被引量:6
3
作者 赵聚莹 屈振刚 +2 位作者 贾海民 陈丹 李术臣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9期66-67,共2页
通过对28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强致病力菌株接种,鉴定了其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小斑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28个玉米品种中大多数玉米品种属于抗或者高抗水平;只有冀玉12号、鲁单9056、郑单958和先玉335属于中抗品种,而这些... 通过对28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强致病力菌株接种,鉴定了其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小斑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28个玉米品种中大多数玉米品种属于抗或者高抗水平;只有冀玉12号、鲁单9056、郑单958和先玉335属于中抗品种,而这些品种推广面积较大,是玉米主产区的主流品种,建议严密监测小斑病菌的致病性,尽快筛选对强致病力菌株抗性好的高产玉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玉米小斑病 强致病力菌株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