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6
1
作者 姜平 李念虎 +2 位作者 魏传付 贾梦龙 侯召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309,共7页
目的:观察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中医院骨科2014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0例,其中完成1年随访患者41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手... 目的:观察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中医院骨科2014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0例,其中完成1年随访患者41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21例行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经皮组),男13例,女8例,年龄48~85岁,平均65.0±5.2岁。20例行后路长节段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切开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5~76岁,平均52.0±4.7岁。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8.4±2.3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和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通过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来计算椎弓根螺钉误置率(螺钉未通过椎弓根置入),术后6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患者胸腰椎骨折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所行的CT、MRI上病椎骨折线及信号改变来评估骨折愈合、脊髓损伤情况并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的伤椎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后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所有患者无椎弓根螺钉位置置入错误、医源性神经损伤、切口感染、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折部位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未出现钉棒松动断裂现象。经皮组手术时间123.7±9.9min,出血量375.6±30.8ml,平均2.3±0.4d下床活动,而切开组手术时间178.6±14.9min,出血量580.5±27.7ml,平均4.4±0.5d下地活动。经皮组与切开组相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皮组术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2.3±0.4分、伤椎Cobb角8.7°±1.2°较术前7.6±0.2分、24.6°±4.6°有明显改善,同样切开组术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2.5±0.5分、脊柱后凸Cobb角9.8°±1.3°较术前7.8±0.7分、25.7°±6.3°也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所需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出血量少,且在改善患者疼痛及脊柱后凸畸形方面能够达到与传统切开方式相近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 后路长节段固定 经皮置钉 切开固定 3D打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腹部折叠畸形程度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
2
作者 尹稳 崔西龙 +6 位作者 张伟 翟云雷 郑国辉 孙乐乐 王康康 张旭 于海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0,共9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4年1月31例行胸腰椎CT检查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28例,女3例,平均年龄45.0±8.9岁。在胸腰椎CT...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4年1月31例行胸腰椎CT检查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28例,女3例,平均年龄45.0±8.9岁。在胸腰椎CT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胸腹折叠角(thoracoabdominal folded angle,TAFA)及剑突-耻骨联合距离(the distances between xiphoid process and superior edge of the pubis,XP),同时在脊柱全长侧位片上测量全脊椎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Cobb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Cobb角(lumbar lordosis,LL)及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根据CT矢状面腰椎生理曲度对腹腔容积变化的影响创新性提出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腰椎存在生理前凸时为Ⅰ型,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时为Ⅱ型,腰椎后凸畸形时为Ⅲ型。根据TAFA将Ⅲ型患者分为两个亚型,TAFA>90°为A亚型,TAFA≤90°为B亚型。由5名经过培训的脊柱外科医师先后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独立评估与分型(间隔10d),采用Kendall′s W检验分析多组观察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型间上述测量参数的差异性。结果:31例患者中,胸腹部折叠畸形Ⅰ型5例、Ⅱ型8例、ⅢA型12例、ⅢB型6例。观察者间分型Kendall′s W一致性系数为0.954(P<0.001)。患者平均GK、TK、LL、SVA、TAFA及XP分别为83.7°±29.9°、48.7°±21.3°、-13.9°±25.3°、22.8±14.9cm、128.1°±50.5°及16.8±8.9cm;各组TAFA、XP测量数值间Kendall′s W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46(P<0.001)和0.979(P<0.001);各分型间TAFA及XP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CT影像学分型可以客观评价AS胸腹部折叠畸形情况,剑突-耻骨联合距离及胸腹折叠角是评估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腰椎后凸畸形 腹部折叠畸形 腹折叠角 剑突-耻骨联合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骨盆旋转与截骨部位和截骨角度间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尹稳 郑国辉 +5 位作者 张伟 翟云雷 王康康 孙乐乐 崔西龙 于海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5-1142,共8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旋转与截骨部位和截骨角度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1年4月于我院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旋转与截骨部位和截骨角度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1年4月于我院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资料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43.5±8.5岁(29~58岁)。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脊柱双节段PSO,PSO截骨26处,截骨角度35.6°±9.0°,手术时间434.2±117.1min,术中出血量2480.5±1486.3mL;随访29.0±4.0个月(24~38个月)。在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肺门距髋轴水平距离(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hip axis and hilus pulmonis,HDHH)、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记录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PT与术前相比的变化值(ΔPT),即术后骨盆旋转角,分别记为术后2周ΔPT、末次随访ΔPT;在术后2周胸腰椎CT片上测量截骨角度;在术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以髋轴为原点建立平面坐标轴,测量髋轴(hip axis,HA)、肺门(hilus pulmonis,HP)及截骨顶点间的距离及角度值,用截骨顶点的坐标及与HA、HP的距离、角度值来表示截骨部位,推算矫形术后骨盆旋转角度与截骨部位、截骨角度间的函数关系,得到公式推算的ΔPT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公式推算ΔPT值与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ΔPT间的差异,验证公式的准确性。结果:患者术前GK、LL、SVA、HDHH、SS、PT分别为94.8°±15.1°、-17.0°±24.9°、29.4±6.9cm、10.3±8.8cm、5.7°±10.3°、43.6°±14.5°,术后2周分别为34.0°±18.5°、34.1°±15.1°、10.4±4.5cm、1.7±4.7cm、24.6°±7.1°、24.5°±8.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4.2°±18.0°、36.9°±19.4°、9.8±4.0cm、1.2±3.3cm、24.8°±7.3°、25.1°±7.8°,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上述指标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TK和PI分别为51.6°±19.4°、49.3°±10.5°,术后2周分别为45.8°±18.7°、48.8°±12.0°,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与末次随访时的GK、TK、LL、SVA、HDHH、PI、SS、P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推算的ΔPT为17.8°±8.9°、实际测得术后2周ΔPT为19.2°±8.6°,末次随访ΔPT为18.5°±8.4°,三者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旋转与截骨部位、截骨角度间存在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腰椎后凸畸形 骨盆旋转 截骨部位 截骨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胸腰椎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20
4
作者 钱邦平 邱勇 +2 位作者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747-751,共5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 singspondylitis,AS)患者胸腰椎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8例AS患者发生胸腰椎应力骨折,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9~60岁,平均46.2岁。骨折部位:T9~T111例,T11~T123例,T12~L14例。对其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 singspondylitis,AS)患者胸腰椎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8例AS患者发生胸腰椎应力骨折,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9~60岁,平均46.2岁。骨折部位:T9~T111例,T11~T123例,T12~L14例。对其临床表现和X线片、CT及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主要为腰背疼痛突然加重;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经过一段稳定期后突然加剧或为腰背部疼痛加重,呈持续性;查体均有骨折节段的压痛和叩击痛,6例伴胸腰椎后凸畸形;2例患者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为D级。X线片示8例均为胸腰椎应力骨折,骨折线经椎间隙,有假关节形成;CT检查示5例椎板骨折、椎间盘-椎体骨溶解及反应性硬化,1例可见椎体的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椎体破坏及溶骨性腔隙,2例可见椎体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椎板边缘不整及真空现象;MRI检查均有假关节节段不规则的低信号带延及后柱结构,其中6例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2例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低信号。结论:根据AS患者胸腰椎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特点,可以早期做出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脊柱骨折 临床特点 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伴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宝俊 丁文元 +2 位作者 申勇 张为 海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677-680,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前路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2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椎骨折的病例进行研究,男10例,女2例。均采用前路... 目的探讨使用前路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2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椎骨折的病例进行研究,男10例,女2例。均采用前路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按照脊柱骨折的AO分型,其中A型5例,B型3例,C型4例;本组胸腰椎骨折发生的部位在T7-L2之间。影像学分类:压缩骨折3例,爆裂骨折6例,混合型2例,牵伸性损伤1例。骨折累及三柱骨性结构者9例。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10例。所有患者均行前路手术治疗。收集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神经症状的改善率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对12例患者进行平均24.2个月的随访。结果如下:合并脊髓损伤的10例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均有恢复,12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均已骨性愈合。术中合并脊髓损伤1例,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脱落等合并症出现。结论手术治疗可以使大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折愈合良好,神经系统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前路钉棒系统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折 强直性脊柱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应力性骨折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立言 李佛保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07-209,共3页
作者自1992年5月~1993年2月收治了3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病理骨折患者;均具有十分相似的临床表现;产生骨折的机理可能是由于脊柱的僵硬使其失去了正常对抗各种外力的生理保护机能,而驼背畸形更使胸腰段脊柱成为各种应力集... 作者自1992年5月~1993年2月收治了3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病理骨折患者;均具有十分相似的临床表现;产生骨折的机理可能是由于脊柱的僵硬使其失去了正常对抗各种外力的生理保护机能,而驼背畸形更使胸腰段脊柱成为各种应力集中点,长期的慢性应力使该处发生疲劳性骨折;分析了不能作出早期诊断的原因,通过3例的不同术式比较,指出前后路同时植骨融合和利用坚强的内固定进行矫形是最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应力性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18
7
作者 季明亮 钱邦平 +4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胡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7-343,共7页
目的:探讨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3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51例AS患者,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21~62岁,平均40.6岁。所有患者均填... 目的:探讨男女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3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51例AS患者,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21~62岁,平均40.6岁。所有患者均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巴氏AS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巴氏AS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巴氏AS计量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metrology index,BASMI)、巴氏AS总体评分(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global score,BAS-G)、巴氏AS放射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adiology index,BASRI)及SF-36量表;同时记录其发病年龄、病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人类白细胞抗原-B27亚型(HLA-B27);在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ing,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男性组与女性组发病年龄、病程、ESR、CRP、HLA-B27阳性率、TK、GK、LL、SVA、PI、PT、SS、ODI、BASDAI、BASFI、BASMI、BAS-G、BASRI及SF-36量表各维度之间的差异。结果:男女比例为1.6∶1。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发病年龄较晚、病程较短、ESR和CRP水平较高及HLA-B27阳性率较低(P〈0.05)。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表现出较高的ODI、BASDAI、BASRI评分及较低的BASMI评分(P〈0.05),两组BASFI及BAS-G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中,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表现出较大的GK、SVA(P〈0.05),两组TK、LL、PI、PT及S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量表各维度中,女性组情感职能得分、精神健康得分低于男性组,而生理功能得分、社会功能得分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及活力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行手术治疗的A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与男性AS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病情较重,且发病年龄较晚,病程较短。此外,男性AS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受到明显的限制,而女性AS患者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受到明显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腰椎后凸畸形 性别 临床特征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肋椎关节损害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鑫强 钱邦平 +6 位作者 邱勇 朱泽章 蒋军 季明亮 冯帆 胡俊 汪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84-1089,共6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损害的模式,探讨其肺功能与肋椎关节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截骨矫形术治疗4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41例,女4例,年龄...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损害的模式,探讨其肺功能与肋椎关节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截骨矫形术治疗4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41例,女4例,年龄22~60岁,平均34.6岁;病程3~37年,平均13.5年。后凸Cobb角55°~120°,平均83.5°。患者术前均行肺功能检测;根据患者术前CT评估其肋椎关节损害程度,并分为0、1、2、3、4共5级,对存在肺功能障碍伴肋椎关节损害的患者根据关节损害程度分组,1、2级为A组,3、4级为B组,对两组间肺功能参数进行比较;并对肋椎关节损害程度与术前Cobb角、年龄、病程和肺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例肺功能正常;38例(84.4%)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其中轻度13例,中度22例,重度3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3例,阻塞性2例,混合性13例。41例(91.1%)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肋椎关节损害,其中1级7例,2级13例,3级18例,4级3例。B组患者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及30倍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30)等肺功能参数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百分比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肋椎关节损害程度与后凸Cobb角呈正相关(r=0.43,P=0.024),而与患者年龄和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08,0.44,P〉0.05);VC、FVC及FEV1*30等参数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百分比均与肋椎关节损害程度有负相关性(r=-0.49,-0.35,-0.39,P〈0.05)。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障碍较为常见,损害程度以中度通气功能障碍为主,损害类型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肋椎关节损害是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损害的一个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腰椎后凸畸形 肺功能 肋椎关节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旋转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赵陆 刘超 +6 位作者 张永刚 郑国权 唐翔宇 张国莹 付君 郭鸿飞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1-814,共4页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矢状位旋转程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进行肺功能测定,肺功能参数包括:肺活量(lung v...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矢状位旋转程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进行肺功能测定,肺功能参数包括:肺活量(lung volume capacity,VC)、每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MVV)、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maximum expiratory flow volume,PEF)、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和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根据肺功能实测值计算所有肺功能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对其躯干进行术前三维CT重建,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膈肌旋转角(diaphragm rotation angle,DA)和T1-S1 Cobb角,应用相关软件对正中矢状面上测量的DA和术前T1-S1 Cobb角及肺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前30例患者的VC为(68.26±6.78)%,MVV为(56.71±6.90)%,FVC为(69.10±6.34)%,FEV1为(43.24±5.67)%,FEV1/FVC为(46.48±3.81)%,PEF为(78.07±11.91)%,IRV为(54.85±6.37)%,ERV为(63.37±19.73)%;DA为-28.18°±9.67°,T1-S1 Cobb角为49.17°±7.43°。DA与T1-S1 Cobb角呈负相关(r=-0.5337,P〈0.05),与VC和FVC、PEF、IRV、ERV呈正相关(r=0.6184、0.3893、0.4966、0.3732、0.3633,P〈0.05),与FEV1、FEV1/FVC和MVV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在矢状位上的旋转程度随后凸程度的增加而加重,肺功能随膈肌旋转程度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腰椎后凸 肺功能 膈肌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颈胸段后凸畸形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顺序的选择 被引量:6
10
作者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3-674,共2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晚期患者常合并脊柱后凸畸形。根据后凸畸形的顶椎位置,AS后凸畸形可分为五种类型:腰椎后凸、胸腰椎后凸、胸椎后凸、颈胸段后凸、颈胸段后凸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圈。重度AS颈胸段后凸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晚期患者常合并脊柱后凸畸形。根据后凸畸形的顶椎位置,AS后凸畸形可分为五种类型:腰椎后凸、胸腰椎后凸、胸椎后凸、颈胸段后凸、颈胸段后凸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圈。重度AS颈胸段后凸畸形会形成“颌触胸”畸形,严重影响患者平视、平卧功能.甚至造成呼吸、吞咽困难等。然而,对As颈胸段后凸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者,两处畸形是否均需矫正.应先行颈椎还是胸腰椎截骨,尚存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凸畸形 强直性脊柱 截骨 形合 脊柱后凸畸形 晚期患者 椎后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应用Surgimap Spine辅助设计截骨矫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博 杨光 +3 位作者 吕东波 曹臣 张敬乙 高延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7-304,共8页
目的:分析术前应用数字化智能软件Surgimap Spine辅助设计截骨矫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4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行截骨矫形治疗AS胸腰椎后... 目的:分析术前应用数字化智能软件Surgimap Spine辅助设计截骨矫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4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行截骨矫形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例;年龄19~46岁(32.7±8.1岁)。术前将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导入Surgimap Spine软件,测量骨盆参数、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和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矢状位参数;旋转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达到理想数值;连接C7椎体中心与S1后上角连线,沿拟定截骨椎前方皮质中心将C7中心旋转至骶骨正上方,旋转角度α即为预测SVA=0mm时截骨角度;应用截骨工具模拟SVA=50mm时截骨角度β;再应用截骨工具分别模拟CBVA=10°和20°时所需截骨角度γ、δ,颈椎受累者δ≤截骨角度λ≤γ且满足β≤截骨角度λ≤α;颈椎未受累者β≤截骨角度λ≤α。根据设定截骨角度范围,指导术中截骨。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拍摄脊柱全长X线正侧位片,测量并比较CBVA、脊柱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前凸角(LL)之差(PI-LL)、SVA等参数,采用SRS-22评分(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 questionnaire)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5例患者合并颈椎强直,其中3例无法同时满足SVA和CBVA需求,根据术者经验进行权衡。手术时间350~490min(420±38.9min),术中出血量900~1900ml(1366.5±337.3ml)。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6±5.6个月。手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CBVA分别为33.1°±13.1°、8.2°±3.8°、10.5°±4.2°;GK分别为68.5°±28.4°、35.4°±12.0°、36.1°±10.6°;TK分别为51.3°±17.3°、35.9°±9.9°、35.7°±8.7°;TLK分别为31.5°±16.1°、15.2°±7.4°、14.5°±7.2°;LL分别为-2.3°±20.8°、-39.7°±12.9°、-37.8°±8.9°;PT分别为36.5°±11.5°、23.2°±9.1°、25.4°±7.9°;SS分别为13.2°±8.8°、25.2°±8.5°、26.2°±8.7°;PI-LL分别为37.3°±15.6°、8.3°±8.7°、10.5°±9.5°;SVA分别为175.3±47.4mm、38.2±10.2mm、44.2±11.3mm。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与手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PI值为48.2°±13.3°、48.0°±12.7°、48.1°±12.3°,无显著性改变(P>0.05)。末次随访时的ODI和SRS-22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水平视线及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及断裂,植骨融合充分。结论:术前应用数字化智能软件Surgimap Spine辅助设计截骨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腰椎后凸畸形 截骨矫形设计 Surgimap Spine软件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步态及其意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潘涛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58-661,共4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逐渐出现胸椎后凸增大、腰椎前凸减少.晚期会出现严重的矢状面失平衡。为维持矢状面平衡与视线水平,患者需通过骨盆后旋、...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逐渐出现胸椎后凸增大、腰椎前凸减少.晚期会出现严重的矢状面失平衡。为维持矢状面平衡与视线水平,患者需通过骨盆后旋、髋关节过伸及膝关节屈曲来代偿,从而引起背部肌肉张力增高、能量过度消耗,导致腰背疼痛、躯干前倾和步态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现代步态分析为AS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状态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现就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步态的相关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凸畸形 强直性脊柱 步态异常 患者 慢性症性疾病 下肢运动功能 膝关节屈曲 椎后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椎远端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14
13
作者 乔木 钱邦平 +4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赵师州 轩文彬 黄季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68-874,共7页
目的:探讨顶椎远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17年8月采用顶椎远端PSO手术治疗39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35... 目的:探讨顶椎远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17年8月采用顶椎远端PSO手术治疗39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35例,女4例;年龄20~59岁(38.2±10.5岁)。顶椎分布于T9~L1之间。9例合并假关节,其中5例位于顶椎远端者伴神经功能损害,4例位于顶椎者不伴神经功能损害。2例术前已行双侧髋关节置换术;37例术前伴一侧或双侧髋关节功能障碍,巴氏AS放射指数(BASRI)左侧为2.56±0.77分,右侧为2.42±0.65分,其中24例患者单侧或双侧髋关节间隙明显狭窄(BASRI≥3分)。22例术前腰椎前凸不足,1例腰椎后凸。腰背痛VAS评分4.83±2.03。记录患者的截骨节段和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胸腰椎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is,LL)、固定节段后凸角(angle of fused segments,AFS)和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结果:39例患者均完成矫形手术,截骨节段:T122例,L18例,L216例,L312例,L51例。1例术中截骨椎脱位;1例术中不良置钉;1例术中硬脊膜破裂,术后脑脊液漏;无术中大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后凸畸形及平视功能得到改善,腰背痛症状缓解。随访14~144个月(40.26±28.52个月),2例内固定断裂,其中1例行翻修术,3个月随访内固定在位,融合良好;1例无症状,固定区域稳定,未处理。所有患者术后无假关节形成。术前GK、LL、SVA、CBVA分别为69.47°±14.37°、19.32°±19.19°、120.77±48.34mm、23.00°±17.08°,术后分别为28.76°±12.83°、51.62°±16.08°、26.56±41.12mm、4.19°±6.5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0.53°±13.95°、49.32°±16.64°、32.56±35.14mm、4.78°±6.22°,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FS平均为22.77°±10.86°,末次随访时为24.29°±10.99°,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82±1.64,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于顶椎远端行PSO手术可以明显改善矢状面平衡,对以矫正SVA为主要目的、术前顶椎区假关节不伴有神经损害、顶椎远端假关节伴有神经损害、术前髋关节功能受限、顶椎位置位于胸腰段以上、腰椎前凸不足或后凸且顶椎位置位于胸腰交界处的患者,于顶椎远端截骨可以取得满意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腰椎后凸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 顶椎远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合并食管裂孔疝的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正楠 钱邦平 +3 位作者 黄季晨 邱勇 王斌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分析合并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 目的:分析合并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7月于我院行PSO治疗的301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资料,其中5例合并食管裂孔疝,男2例,女3例,年龄54.6±7.2岁(48~67岁),2例患者存在术前吞咽困难,术前通过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呼吸功能,发现4例患者存在轻度呼吸功能受限,1例患者合并重度呼吸功能不全伴肺动脉高压。PSO术中未对患者食管裂孔疝进行特殊处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患者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和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术前和术后在矢状位CT上测量食管裂孔疝入物高度、在横断面CT上测量食管裂孔疝面积,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参数。结果:5例患者随访3~24个月(12.6±7.5个月)。术前GK为103.2°±19.9°,术后改善至48.2°±15.0°,末次随访时45.0°±11.9°;术前SVA为213.4±90.6mm,术后改善至68.2±36.0mm,末次随访为63.0±50.3mm,术后GK、SVA与术前比较有均显著性差异(P>0.05),而末次随访时GK、SVA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疝入物高度为9.1±1.7cm,面积为73.0±39.3cm^(2),术后分别降至6.4±0.9cm和42.4±19.5cm^(2),术后疝入物高度和面积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并发症及浅表或深部感染,且无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对于合并食管裂孔疝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在PSO术后脊柱畸形得以矫正的同时,食管裂孔疝也能获得一定程度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腰椎后凸畸形 食管裂孔疝 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 麻醉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重塑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腰椎前凸曲线的效果及术式选择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耀 钱邦平 +3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孙旭 乔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83-991,共9页
目的:分析单节段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80°)患者中重塑其腰椎前凸曲线的效果,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方法:... 目的:分析单节段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80°)患者中重塑其腰椎前凸曲线的效果,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接受PSO手术治疗的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44例接受单节段PSO治疗,24例接受双节段PSO治疗,随访时间为36.50±15.07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填写Osweste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胸腰椎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将68例分别接受单节段和双节段PSO患者对比分析后,根据患者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位置分为两组,腰椎前凸顶点在L3或L4组(30例),腰椎前凸顶点在L5或其他腰椎组(38例),比较两组腰椎曲线的大小及形态。将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定义为术后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3或L4水平,进一步筛选出30例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的患者,再将其分为单节段PSO组(20例)和双节段PSO(10例)组,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这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术前影像学参数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结果:在68例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中,接受单节段PSO组与双节段PSO组患者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双节段PSO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失血更多、固定节段更长(P<0.05)。术后腰椎前凸顶点在L5或其他腰椎组患者术后的LL和SS均显著小于L3或L4组(P<0.001),而两组患者术后的GK、SVA、TK和P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截骨水平及截骨术式对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分布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30例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的患者中,术后除TK外的所有脊柱骨盆参数较术前明显改善,ODI、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过程中也未见明显的矫正丢失;其中,双节段PSO组术前的GK、SVA和LL明显大于单节段PSO组(P<0.05),其余的术前参数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GK的cut-off值为94.50°,SVA的cut-off值为19.35cm,LL的cut-off值为12.00°。单节段PSO组并发症包括2例截骨椎脱位、1例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和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双节段PSO组并发症包括2例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1例截骨椎脱位和1例随访期间内固定棒断裂。结论:单节段和双节段PSO均能为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术式的选择取决于患者术前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对于GK<94.50°、SVA<19.35cm及LL<12.00°的患者,首先考虑单节段PSO以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相反地,对于脊柱矢状位失衡更严重(GK≥94.50°、SVA≥19.35cm及LL≥12.00°)的患者,双节段PSO是重塑良好腰椎前凸曲线的更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重度腰椎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腰椎前凸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同体位下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变化的MRI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林飞 钱邦平 +4 位作者 鲍虹达 邱勇 陈一心 王斌 俞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82-690,共9页
目的:在MRI上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同体位下(仰卧位与侧卧位)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解剖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5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 目的:在MRI上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同体位下(仰卧位与侧卧位)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解剖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5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33例.男29例,女4例;年龄38.3±8.8岁(22~54岁).收集性别、年龄及顶椎位置等基线资料.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侧位片上测量全脊柱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获取仰卧位与侧卧位MRI并测量以下参数:(1)主动脉-椎体角度(θ);(2)主动脉-椎体距离(d1);(3)主动脉外壁-椎体前缘间隙(d2).为探究左、右侧卧位对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影响,根据侧卧位拍摄MRI的方向分为左侧卧位与右侧卧位两组以比较两组患者在仰卧位与(左或右)侧卧位时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差异.根据AS患者的后凸畸形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低后凸畸形组(GK≤70°)及高后凸畸形组(GK>70°)以探究AS患者后凸畸形程度对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影响,并通过不同后凸畸形程度组患者探究低、高后凸畸形程度组患者主动脉在仰卧位与(左或右)侧卧位下相对椎体位置的差异.结果:33例患者中,左侧卧位组22例,右侧卧位组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顶椎位置及术前GK无统计学差异.除右侧卧位组d2在T12存在差异(P=0.033),两组患者的仰卧位与侧卧位θ、d1、d2在T9~L3均无显著差异;低后凸畸形组与高后凸畸形组患者不同体位下(仰卧位与侧卧位)的θ、d1、d2在T9~L3亦无显著差异.在T9~T12,GK与θ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T9、T10、T12,GK与d1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在T9~T11,θ在高后凸畸形组更小(T9~T10,P<0.05;T11,P=0.057);在T9、T10、T12,高后凸畸形组d1更大(P<0.05);而在L1~L3,低后凸畸形组与高后凸畸形组间的θ、d1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严重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术前可考虑行侧卧位MRI替代仰卧位MRI;在截骨及椎弓根螺钉置入过程中,腰椎节段发生主动脉损伤的风险可能较胸椎节段更大;后凸程度会影响主动脉活动度及胸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腰椎后凸畸形 主动脉位置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后机械并发症与GAP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晨宇 钱邦平 +2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俞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术后机械并发症与GAP(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评分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术后机械并发症与GAP(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评分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PSO且随访超过2年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在术前、术后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整体倾斜(global tilt,GT),计算GAP评分。根据患者GAP评分分为3组:矢状面协调组(GAP评分0~2分)、中等不协调组(GAP评分3~6分)、严重不协调组(GAP评分7~13分),记录随访过程中发生的机械并发症,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lure,PJK/PJF)、远端交界性后凸/失败(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lure,DJK/DJF)、断棒,比较不同组之间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融合节段、后凸分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截骨水平,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患者PSO术后机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3例患者,其中男性145例,女性18例,年龄35.8±10.0岁(17~63岁),术后随访38.6±16.9个月(24~96个月),26例发生机械并发症,其中断棒16例,PJK 10例。矢状面协调组、中等不协调组、严重不协调组机械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5/26)、16.1%(9/56)和14.8%(12/81),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287,P=0.86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P=0.036)和BMI(P<0.001)与术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P=0.046)和BMI(P<0.001)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PSO术后机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PSO术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与GAP评分无明显相关性,与年龄和BMI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腰椎后凸畸形 GAP评分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机械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9
18
作者 田浩 王辉 +2 位作者 狄鹤轩 霍亚冲 丁文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 :探讨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10月~2015年10月采用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2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0±... 目的 :探讨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10月~2015年10月采用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2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0±7.2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患者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颌眉角、脊柱矢状面偏移(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96.4±51.5min,术中出血量1612.0±490.2ml,2例患者术中硬脊膜破裂,及时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9.0±6.6个月,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ODI由术前33.9±6.5分降至术后6个月8.5±3.6分,末次随访时为6.8±5.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6个月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颌眉角、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SVA、PT、S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颌眉角、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SVA、PT与术后2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S、PI与术后2周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脱出及断裂,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术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后凸畸形 腰椎 截骨术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术矫正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晨宇 钱邦平 +2 位作者 俞杨 邱勇 乔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6-243,共8页
目的:分析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术(asymmetric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APSO)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其与传统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 目的:分析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术(asymmetric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APSO)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其与传统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对矢状面平衡重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脊柱截骨术且随访超过1年的55例AS胸腰椎畸形患者.仅有矢状面畸形的AS患者采用PSO,双平面畸形患者采用APSO.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全脊柱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截骨角(os-teotomized vertebral angle,OVA)、融合节段角(angle of fused segments,AFS);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由患者填写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量表和 Osweste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结果:55例患者中20例接受APSO,35例接受PSO.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融合节和截骨位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7.3±8.1个月(12~48个月),APSO组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 18.9°±7.8°、7.3°±3.6.和 9.5°±4.4°,CBD 分别为 64.7±24.8mm、26.7±13.4mm 和 27.4±15.3mm,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SVA、GK、PT、LL、S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SVA、GK、PT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显著性减小(P<0.05),LL、SS显著性增大(P<0.05);两组SVA、GK、PT、LL、SS矫正量均相似(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PSO组和PSO组末次随访时OVA和AFS均无明显改变(P>0.05),APSO组OVA显著大于PSO组(P<0.05).APSO组1例截骨椎脱位,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1例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PSO组2例截骨椎脱位,1例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462).结论:APSO在矢状面畸形矫正效果上与PSO一致;APSO能够同时恢复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的冠状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侧后凸畸形 强直性脊柱 经椎弓根截骨术 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术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赵师州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5-681,共7页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性118例,女性15例,年龄35.1±9.8岁(18~63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截骨方式和椎体融合节段。术前、术后及每次随访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并测量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和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PJA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利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对比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结果:133例患者平均随访3.6±2.2年(2.0~15.0年),11例发生PJK,平均在术后随访3.7年(0.3~15.0年)发生,PJA从术前5.5°±9.7°进展至21.2°±9.5°。PJK组手术年龄低于非PJK组(P<0.01),PJK组行SPO人数比例高于非PJK组(P<0.01)。PJK组术前PJA和SVA均低于非PJK组(P<0.05)。两组间TK、LL、SS、PT和P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1例PJK患者中,有3种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2例)、压缩性骨折(3例)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6例)。末次随访时,1例假关节PJK患者自发性愈合,1例AS胸椎后凸畸形自然进展的PJK患者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均予以随访观察。结论:AS术后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压缩性骨折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初次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术前PJA及SVA影响PJK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腰椎后凸畸形 近端交界性后凸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Smith-Petersen截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