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地面运动持时对钢筋混凝土桥墩地震需求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亮 李建中 +1 位作者 管仲国 盛光祖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4-159,共6页
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PBEE)中,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是一个重要部分,它需要对地震需求参数(EDP)进行概率估计。强地面运动的变异性对EDP的概率估计影响最大,作为强地面运动三要素之一的持时对结构破坏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为了... 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PBEE)中,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是一个重要部分,它需要对地震需求参数(EDP)进行概率估计。强地面运动的变异性对EDP的概率估计影响最大,作为强地面运动三要素之一的持时对结构破坏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为了将持时与幅值、频谱的影响进行解耦,采用实际地震波和匹配同一反应谱的人工波,并进行合理的调值,对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墩分别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对比强地面运动持时和不同需求参数的相关性表明:持时对位移需求参数和延性需求参数影响甚微,但对表征能量的需求参数和累积破坏参数影响显著。同时,说明在选择结构第一模态周期谱加速度和合理的能量需求参数分别作为地面运动强度参数(IM)和EDP建立PSDM时,如何考虑持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面运动 持续时间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 RC桥墩 地震需求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F6断层的强地面运动分布模拟
2
作者 万波 赵伯明 +1 位作者 廖旭 石盛昌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4-632,共9页
目的研究沈阳市F6断层在设定地震6.0级时的强地面运动分布,为避免城市活动断层的地震破坏和为重要建筑合理的抗震设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断裂所处应力环境、形变特征及活动性、结构、规模、地震活动、深部构造等综合分析,确定F6断层的地... 目的研究沈阳市F6断层在设定地震6.0级时的强地面运动分布,为避免城市活动断层的地震破坏和为重要建筑合理的抗震设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断裂所处应力环境、形变特征及活动性、结构、规模、地震活动、深部构造等综合分析,确定F6断层的地震危险性.以深、浅层人工地震、钻探、多道直流电法、探地雷达和地脉动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沈阳市接近真实的三维地下速度结构模型,强地面运动计算采用了三维有限差分法和统计学格林函数法的合成方法.结果 F6断层为中更新世活动断裂,最大潜在地震震级为6.0级;F6断层的震源模型为具有两个Asperity(凹凸体)的矩形断层:一个最大18km2的Asperity和一个7km2的Asperity.在设定地震作用下,F6断层强地震动PGA的影响范围集中于F6断层两侧,最大值达到285gal;PGV、PGD的分布形态与PGA相似.结论 F6断层发生6.0级时在沈阳市能够形成带状的强地面运动分布,其幅值甚至超出大震设防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6断层 强地面运动 三维地下速度结构模型 ASPERITY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监控录像资料估计强地面运动参数——汶川地震的两个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夏旻 吴忠良 +1 位作者 蒋长胜 彭汉书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536-539,共4页
如何得到尽可能多的强地面运动参数是地震灾害调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汶川大地震的情况,本文探讨用监控录像资料进行强地面运动参数估计的可能性。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宁强第一中学的监控录像资料推算,当地主震强地面运动的持续时... 如何得到尽可能多的强地面运动参数是地震灾害调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汶川大地震的情况,本文探讨用监控录像资料进行强地面运动参数估计的可能性。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宁强第一中学的监控录像资料推算,当地主震强地面运动的持续时间约为80~100s,强地面运动以较小的运动开始,到50s时达到峰值;用都江堰银行的监控录像估计,主震发生时当地的地面运动加速度至少为0.14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强地面运动参数 监控录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近场强震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黎薇 崔建文 +1 位作者 张天继 林国良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90,共10页
选用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强震动数据,经校正预处理后,对典型记录的幅值、反应谱和持时进行分析,得到此次地震的地震动特性。结果表明:(1)与我省烈度速报系统自动产出的仪器烈度分布以及实际震害情况相比,近场测点强震动数据所计算... 选用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强震动数据,经校正预处理后,对典型记录的幅值、反应谱和持时进行分析,得到此次地震的地震动特性。结果表明:(1)与我省烈度速报系统自动产出的仪器烈度分布以及实际震害情况相比,近场测点强震动数据所计算出的仪器烈度值与快速仪器烈度分布、现场实际情况基本吻合。(2)三个分量的PGA等值线形态分布大致相似,长轴均沿西北至东南向展开,逐渐衰减,且对于PGA,在近场震中距100 km以内,主震记录高于选用的衰减关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此地震近场高频成分的卓越特性。(3)在震中附近100 km内,结合四个强震动测点距离震中的地理位置可知: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地震反应谱峰值周期也在逐渐增大,地震动的高频成分随着距离逐渐衰减。同时,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方向,其次为西南方向,东北方向基本不受震害影响。(4)此次地震呈中长持时特点,三个分向的持时随着震中距增大而逐渐增加,在震中距超过300 km处逐渐衰减,其中北南方向的持时衰减最快,竖直方向的持时衰减最慢。(5)研究主震地震动持时空间分布,持时受场地条件影响不大,地震破裂主要是沿西北到东南向的右旋走滑,长持时分布在破裂传播方向的东北侧,破裂传播的西北侧持时较短。同时,地震动持时受上盘效应的影响较弱,在断层上盘和下盘的持时长度没有明显差别,持时长度都接近拟合得到的平均值。在断层附近持时很小,平均在10s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 震中仪器烈度 强地面运动 幅值特性 反应谱特性 相对一致持时 持时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西部水平向基岩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肖亮 俞言祥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54-260,共7页
利用新近补充的美国西部地区宽频带速度基岩记录,对水平向基岩5%阻尼比地震动反应谱衰减关系的长周期段(T=3~10 s)进行了重新拟合,并将其与短周期反应谱衰减关系(T=0.04~6.00 s)在周期2.0 s附近进行对接。基于新得到的长周期范围0.04~10... 利用新近补充的美国西部地区宽频带速度基岩记录,对水平向基岩5%阻尼比地震动反应谱衰减关系的长周期段(T=3~10 s)进行了重新拟合,并将其与短周期反应谱衰减关系(T=0.04~6.00 s)在周期2.0 s附近进行对接。基于新得到的长周期范围0.04~10.00 s的衰减模型,对离散标准差、远场区域归一化反应谱特性等进行了分析。新得到的衰减关系使用的技术方法和强震数据集等与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项目编图采用的相一致,适用范围为M s5.0~8.0,震中距0~50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面运动 衰减关系 水平向地震动 长周期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断层避让问题探讨与建议 被引量:13
6
作者 徐锡伟 陈桂华 《城市与减灾》 2018年第1期8-13,共6页
引言 人类的历史,就是发展与灾难共存的历史,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地震是活动断层错动的直接结果,造成地震灾害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和活动断层地表断错,前者是由于积累在活动断层附近岩石中的弹性应变... 引言 人类的历史,就是发展与灾难共存的历史,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地震是活动断层错动的直接结果,造成地震灾害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和活动断层地表断错,前者是由于积累在活动断层附近岩石中的弹性应变能,通过断层突发性滑动释放引起的。根据大量地震现场调查、断层扩展实验和地震破裂机制研究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地震灾害 避让 地震现场调查 强地面运动 弹性应变能 自然灾害 断层错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ong ground movement induced by mining activities and its effect on power transmission structures 被引量:3
7
作者 DAI Kao-shan CHEN Shen-en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5期563-568,共6页
Surface mining activities may introduce damages to nearby infrastructure. Concerns are put forward by the power company about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structures in areas where coal mining a... Surface mining activities may introduce damages to nearby infrastructure. Concerns are put forward by the power company about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structures in areas where coal mining activities cause strong ground vibrations. Common practice in the power industry is to limit ground motion by specifying maximum Peak Particle Velocity. So far, there is a lack of industry-wide recognized guidelines on how ground vibration limits should be set for the transmission structures. In order to develop a defense strategy to protect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 against strong ground motions in mining areas, a systematic research work was conducted to establish strong ground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o study impacts of ground excitations on transmission pole structures. Ground movements were recorded using geophones and wireless tri-axial sensing units. The process of generating ground motion response spectra via analyzing actual ground motion measurements is described in the paper. These spectra developed based on peak particle velocities were used as a basis for spectral analysis performed using validated Finite Element models to obtain structural displacements, reactions and stress states of the transmission pole structures in the mining sites. A quantitative ground motion limit was established by comparing structural response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requi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mission structure ground motion structural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