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反射层屏蔽下薄煤层三维地震勘探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高远 张清华 +1 位作者 陈昌武 张冬梅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54-58,共5页
在淮南矿区三维地震勘探中 ,主采煤层 (13- 1煤层 )地震反射波很强 ,对下部煤层 (薄且不稳定 )构成强屏蔽 ,几乎得不到反射波。通过分析研究 ,采取新的技术方法 ,解决了困惑多年薄煤层地震探测的难题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关键词 薄煤层 三维地震勘探 地质效果 地质构造 厚度预测 反射屏蔽 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相移薄互层解释技术理论诠释与实际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军华 常健强 +3 位作者 王作乾 胡逸甫 芦凤明 孟瑞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48-1359,共12页
通过零相位子波与90°相移子波比较、两者楔形体正演模型变密度显示比较、90°相移调谐特征分析,指出了90°相移技术识别单砂体的优势,并用河道砂体实例进行了佐证。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不带屏蔽层和带屏蔽层的砂泥岩薄互层... 通过零相位子波与90°相移子波比较、两者楔形体正演模型变密度显示比较、90°相移调谐特征分析,指出了90°相移技术识别单砂体的优势,并用河道砂体实例进行了佐证。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不带屏蔽层和带屏蔽层的砂泥岩薄互层进行了理论诠释与实际应用。对于不带屏蔽层的薄互层,首先分析其测井响应特征和地震剖面特征,然后制作地质模型;地震正演结果展示,枣Ⅲ油组9个小层的叠合响应近似于1个厚砂体的复合波,波谷响应对应砂体有利位置,用90°相移可以直观描述;对于实际资料,对比了物理意义与之类似的道积分剖面,指出了道积分技术存在横向能量不均衡的弊端。对于底部有强反射屏蔽层的薄互层,本文不采用多子波分解、匹配追踪和压缩感知等去强屏蔽手段,而是直接采用90°相移;应用结果表明,90°相移处理后强反射界面与砂体边界分开,砂体叠置关系明确,适用于储层界面解释和后续属性提取、储层预测。最后展示了复杂断裂带90°相移解释实例,指出“90°相移薄互层解释不怕薄、怕乱”的适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相移 道积分 单砂体 薄互层 砂体叠置 强反射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技术的岩溶异常识别研究与应用--以川东南地区为例
3
作者 江馀 蒲勇 +2 位作者 缪志伟 肖伟 苏建龙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1-740,共10页
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岩溶异常体尺度小,且多与断裂有关,其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加之受限于上覆地层的强同相轴屏蔽,因而地震资料分辨率不高,识别难度较大,预测精度不高。为此,探索了基于地震波形分解的岩溶异常识别技术。与常规地震数据处... 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岩溶异常体尺度小,且多与断裂有关,其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加之受限于上覆地层的强同相轴屏蔽,因而地震资料分辨率不高,识别难度较大,预测精度不高。为此,探索了基于地震波形分解的岩溶异常识别技术。与常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存在基函数选取复杂、信号混叠等问题不同,变分模态分解技术具有分辨率高、分解信息完备等优势。基于基追踪方法,首先采用该技术对地震数据进行全频带分解,得到不同波形特征的模态分量,再利用相关性系数对分量进行分级,去除最大分量以削弱研究区龙潭组底界强信号层的能量影响,选取能够表征异常特征的分量进行重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可以有效削弱强反射层屏蔽的影响,凸显下部岩溶的横向异常,提高断层和岩溶的识别精度。基于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体进行属性分析,以完成对研究区岩溶异常带的综合识别。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地震弱响应信息能在地震数据波形分解后得以呈现。利用实钻资料对上述应用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技术具备良好的应用效果,对研究区后续岩溶储层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缝洞 变分模态分解 高分辨率 强反射屏蔽 弱响应 基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