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制性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投资行为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耀 孙爱军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2-65,71,共5页
文章选取2007—2022年上市沪深A股公司数据为样本,分析了强制性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投资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强制性内部控制的实施显著抑制企业风险投资行为。从异质性检验来看,强制性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投资行为的抑制作... 文章选取2007—2022年上市沪深A股公司数据为样本,分析了强制性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投资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强制性内部控制的实施显著抑制企业风险投资行为。从异质性检验来看,强制性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两职合一时更为显著。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强制性内部控制通过减少代理成本、缓解大股东掏空问题来影响企业风险性投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内部控制 委托代理 短贷长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降低企业债务违约吗?--基于委托代理问题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新亮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77-80,共4页
文章选取2009—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强制性内部控制与企业违约风险的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企业在实施强制性内部控制后,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得到明显降低;强制性内部控制能够缓解企业大小股东之间、管理者和股东之间... 文章选取2009—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强制性内部控制与企业违约风险的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企业在实施强制性内部控制后,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得到明显降低;强制性内部控制能够缓解企业大小股东之间、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两类委托代理问题,有效降低委托代理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此外,强制性内部控制也促进企业实际资本结构向目标资本结构加速调整,避免企业过度负债导致的财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内部控制 违约风险 股东掏空 委托代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内部控制能抑制企业资金脱实向虚吗?——基于多期DID模型的经验分析
3
作者 成晓婧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83-87,共5页
文章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形,本文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强制性内部控制对企业资金脱实向虚、过度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强制性内部控制能显著抑制企业资金脱实向虚的程度,降低企业金融化... 文章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形,本文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强制性内部控制对企业资金脱实向虚、过度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强制性内部控制能显著抑制企业资金脱实向虚的程度,降低企业金融化程度。第二,机制检验发现,强制性内部控制通过抑制股东掏空、增加实体投资收益这两种中介渠道降低企业的过度金融化水平。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强制性内部控制在外部监督不足、内部控制较差的情况下作用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内部控制 脱实向虚 过度金融化 代理问题 挤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内部控制、大股东掏空与股价崩盘风险
4
作者 魏来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3,78,共6页
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中国A股及港股市场都受到了较大影响。为了探索投资市场中股价剧烈变动的影响因素、降低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本文选取了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结果表明:在实施强制性内部控制后,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得到明... 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中国A股及港股市场都受到了较大影响。为了探索投资市场中股价剧烈变动的影响因素、降低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本文选取了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结果表明:在实施强制性内部控制后,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得到明显降低。中介机制研究发现:强制内控能够通过改善信息不对称性、减少大股东掏空行为,提高企业治理水平、降低过度负债水平,提升投资者信心、稳定股价从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此外,异质性检验发现:实施强制性内部控制能大幅减少高风险偏好企业的高杠杆投资等风险行为,发挥较强监督约束作用,同时,对于财务风险较大的企业来说,强制性内部控制能够使管理者产生危机感,并消除大股东的机会主义动机,改善企业治理水平,促进股价崩盘风险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内部控制 股价崩盘风险 大股东掏空 过度负债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影响真实盈余管理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嘉鑫 王永海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30,共11页
本文以2012年《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的颁布作为外生事件,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控制组企业,实验组企业在政策颁布后其真实盈余... 本文以2012年《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的颁布作为外生事件,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控制组企业,实验组企业在政策颁布后其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且经过断点回归、平行趋势检验、替换关键变量、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测试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表明内控监管收紧产生的监管压力会导致管理层选择操纵更隐蔽、法律风险更低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横截面差异检验发现,上述效应主要存在于公司规模较大、审计质量较差的企业中;经济后果检验发现,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后,真实盈余管理的经营业绩相关性显著下降,表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牺牲了企业的经营业绩。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还为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 盈余管理 监管压力 内部控制 经济后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契约稳定性与审计费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子健 沈玉净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9-603,618,共16页
以2007~2016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变迁中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契约的影响,拓展了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自愿性内控审计伴随着更低的审计师更换现象,但自愿... 以2007~2016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变迁中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契约的影响,拓展了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自愿性内控审计伴随着更低的审计师更换现象,但自愿性内控审计能显著降低审计师更换的概率仅适应于非国际四大的审计客户或重要性水平高的客户,即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有可能为了保留重要客户而主动迎合上市公司的自愿性内控审计需求。然而,进入强制性内控审计阶段后,曾经的自愿性内控审计对审计契约的稳定效应不再显著。虽然上市公司自愿性内控审计没有显著提高其当期整体审计费用,但自愿阶段实施了内控审计的上市公司,其前期积累的工作经验能显著降低其强制性内控审计阶段的审计负担,即曾经的自愿性内控审计中积累的审计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习效应,且这种学习效应在非国际四大的审计客户中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 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 审计师更换 审计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