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弹性化治理:一个概念性框架及其三重维度——基于“国家-社会”关系历史演进的考量 被引量:36
1
作者 孙强强 李华胤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51,共10页
“国家-社会”关系是理解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分析框架,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经历了“弱国家-强社会”的简约治理、“强国家-弱社会”的全能治理和“强国家-较弱社会”威权治理的变迁。其主要特征是国家权力逐渐增强,乡村社会权威逐渐衰弱;... “国家-社会”关系是理解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分析框架,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经历了“弱国家-强社会”的简约治理、“强国家-弱社会”的全能治理和“强国家-较弱社会”威权治理的变迁。其主要特征是国家权力逐渐增强,乡村社会权威逐渐衰弱;国家精英话语主导,乡村大众话语式微;国家正式制度逐渐完善,乡村非正式制度边缘化,导致国家和乡村社会关系呈现周期性矛盾和冲突。为突破传统国家和社会二元对立关系,构建国家和乡村社会共同发展、彼此合作的新型模式,尝试提出乡村弹性化治理,并基于权力、话语和制度三个维度阐释乡村弹性化治理的内涵。同时从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弹性建设、家户公共话语体系的构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耦合三方面探索如何实现乡村弹性化治理,进而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提供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化治理 国家-社会 基础性权力 公共话语体系 非正式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化治理:“工作组”机制的运行及治理逻辑探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丁远朋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90,共11页
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工作组"是广泛存在的治理机制。不同于作为议事协调机构的"领导小组","工作组"是由上级根据任务和形势需要而下派的具有临时性、机动性等特征的专项任务型组织,主要体现了党政机关纵... 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工作组"是广泛存在的治理机制。不同于作为议事协调机构的"领导小组","工作组"是由上级根据任务和形势需要而下派的具有临时性、机动性等特征的专项任务型组织,主要体现了党政机关纵向间的互动关系,并可按照不同思路划分为不同类型。影响"工作组"产生和运行的因素主要包括"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体制、"职责同构"的政府纵向间关系结构以及差序化的政府信任格局等。"工作组"机制的运行过程大致包括"派出"和"治理"两阶段,并呈现出"问题导向、集中高效"的鲜明特征,其功能角色可大致归纳为政策过程的辅助性机制、应急管理的补充性机制这两个方面。"工作组"机制的治理逻辑可提炼为一种"弹性化治理",它以治理的弹性化促进了治理体系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组 政府过程 国家治理 弹性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