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态方法的耦合韧性损伤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伟杰 胡平 +1 位作者 Khemais Saanouni 张向奎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4-450,共7页
基于广义连续介质力学提出了一个热力学一致性的耦合微态韧性损伤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遵循Forest的微态方法,在有限变形中提出引入额外的微态损伤因子及其一阶梯度以考虑材料的内部特征尺度。通过广义虚功原理得到了微态损伤的补... 基于广义连续介质力学提出了一个热力学一致性的耦合微态韧性损伤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遵循Forest的微态方法,在有限变形中提出引入额外的微态损伤因子及其一阶梯度以考虑材料的内部特征尺度。通过广义虚功原理得到了微态损伤的补充控制方程,对亥姆霍兹自由能进行扩展,得到了新的包含微态损伤变量的损伤能量释放率,在微态损伤的正则化作用下,采用隐式迭代更新局部损伤和应力等状态变量。基于Galerkin加权余量法,推导了以传统位移和微态损伤为基本未知量的有限元列式。利用该数值模型,对DP1000材料的单向拉伸实验和十字形零件的冲压实验进行了应变局部化与材料断裂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微态弹塑性损伤模型可以得到一致的有限元模拟响应曲线并收敛到实验曲线,从而避免发生网格依赖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态方法 弹塑性模型 韧性损伤 内部特征尺度 应变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观损伤的岩石受压本构关系模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卫忠 王博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共4页
结合岩石破坏特征,将岩石变形分解为弹性变形和由于微裂缝滑移的塑性变形两部分,由此提出一种细观损伤单元,发展了一类细观损伤物理模型,并从细观层次上解释岩石受压应力-应变关系中的非线性和应变软化现象;基于平衡和变协调条件,建立... 结合岩石破坏特征,将岩石变形分解为弹性变形和由于微裂缝滑移的塑性变形两部分,由此提出一种细观损伤单元,发展了一类细观损伤物理模型,并从细观层次上解释岩石受压应力-应变关系中的非线性和应变软化现象;基于平衡和变协调条件,建立弹塑性受压本构关系模型,并建议了塑性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利用统计损伤理论和优化算法,确定损伤演化方程,并探讨模型参数与围压的经验关系,进而建立起基于特定围压下的岩石损伤本构关系预测方法.该方法与已有试验结果相比较,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弹塑性本构模型 细观损伤 应变软化 围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动力本构模型的基础理论与建模应用综述 被引量:3
3
作者 杜荣强 林皋 冷飞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1,共7页
混凝土结构分析问题中动力荷载下混凝土的动力本构模型研究日益重要。为对建立混凝土动力本构关系的基础理论有系统的认知和了解其应用,对其进行了总结,简述了在建立混凝土动本构方面的应用,对混凝土动力本构模型的理论发展趋势作了展... 混凝土结构分析问题中动力荷载下混凝土的动力本构模型研究日益重要。为对建立混凝土动力本构关系的基础理论有系统的认知和了解其应用,对其进行了总结,简述了在建立混凝土动本构方面的应用,对混凝土动力本构模型的理论发展趋势作了展望。并对当前混凝土动力本构模型的应用做了概括评述,并指出了混凝土动力本构的可行研究方向,为建立混凝土动力本构模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动力本构模型 连续介质力学 弹塑性 热力学 断裂力学 损伤力学 细观力学 内变量 内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大断面隧道衬砌结构的动力损伤特性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娟 龙浩风 +1 位作者 周世杰 施成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4-134,共11页
基于混凝土材料的动力损伤特性,建立了其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强震区某大断面隧道工程,分析了不同地震波入射方向、地震波强度和围岩条件下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与动力损伤规律,探讨了大断面隧道结构的地震损伤特性和破坏机... 基于混凝土材料的动力损伤特性,建立了其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强震区某大断面隧道工程,分析了不同地震波入射方向、地震波强度和围岩条件下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与动力损伤规律,探讨了大断面隧道结构的地震损伤特性和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垂直、水平两种入射条件下两者衬砌的压主应力、加速度响应形态相似,但水平入射条件下衬砌结构的应力、加速度响应相较于垂直入射条件更加剧烈;水平入射时衬砌的动力损伤远大于垂直入射时的动力损伤,且动力损伤主要集中于拱腰与墙脚处;围岩条件对隧道衬砌结构的拉主应力响应以及动力损伤有显著影响,V级围岩条件下衬砌结构的最大拉应力是IV级围岩下的5.7倍;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与动力损伤特性也受地震波强度的影响,随着地震波强度增大,应力、加速度响应峰值以及最大动力损伤量均呈现非线性增大趋势,动力损伤随之加剧且由拱腰和墙脚处逐渐向外扩展;在强震区软岩隧道抗震设计以及运营期间震后加固修复应着重注意动力损伤集中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隧道 衬砌结构 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地震响应 动力损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洞室开挖卸荷分区破裂机制的动力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高强 张强勇 +1 位作者 张绪涛 向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81-3194,共14页
随着地下工程开挖深度的增加,深部岩体将处于高应力和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产生与浅埋洞室破坏模式迥异的分区破裂现象。深部洞室在动力卸荷作用下,基于应变梯度理论和损伤软化模型,建立了弹塑性损伤软化动力模型,推导了含有应变梯度项的... 随着地下工程开挖深度的增加,深部岩体将处于高应力和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产生与浅埋洞室破坏模式迥异的分区破裂现象。深部洞室在动力卸荷作用下,基于应变梯度理论和损伤软化模型,建立了弹塑性损伤软化动力模型,推导了含有应变梯度项的运动方程、平衡方程和边界条件,提出相应的破坏判据,采用Runge-Kutta方法和Matlab数值软件求得不同卸载时刻围岩附加位移场、应力场和开挖后围岩总位移场、应力场,得到深部洞室围岩分区破裂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发展规律。由理论计算值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实测值对比分析得知,围岩的径向位移、径向应力和切向应力出现波峰和波谷交替振荡的变化规律,理论计算得到的破裂区和非破裂区的宽度和数量与试验实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证实了该模型分析分区破裂现象的适用性,对以后深部地下工程围岩变形破坏和支护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岩体分区破裂 动力卸荷 应变梯度理论 弹塑性损伤软化动力模型 振荡变化规律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混凝土应变率变化的高拱坝非线性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健云 林皋 胡志强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49,共5页
提出一种新的应变率相关的混凝土非线性弹塑性损伤模型,采用此模型对混凝土拱坝的非线性地震响应作了分析。在综合考虑坝-地基-库水动力相互作用和坝缝非线性接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混凝土应变率相关效应及加载历史对混凝土极限强度等... 提出一种新的应变率相关的混凝土非线性弹塑性损伤模型,采用此模型对混凝土拱坝的非线性地震响应作了分析。在综合考虑坝-地基-库水动力相互作用和坝缝非线性接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混凝土应变率相关效应及加载历史对混凝土极限强度等重要参数及拱坝响应的影响,并与采用不考虑应变率影响的混凝土损伤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拱坝考虑横缝作用后的坝面应变率分布不同于整体拱坝。应变率分布形态不仅可以很好地表征拱坝的振动形态,而且对于高拱坝的动力响应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拱坝 混凝土应变率 非线性动力分析 本构关系 非线性弹塑性损伤模型 坝缝 压应力损伤 拉应力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的开挖及其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孟达 孟祥冲 赵援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0,共4页
通过研究岩石的损伤弹塑性本构关系,参考西龙池水电坝坝址左岸含裂隙岩质高陡边坡的地质材料,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了建模,截断边界,引入无限元,模拟边坡在强地震载荷下的动力学响应,根据实际工程的需要,对库底及岸坡进行开挖,并对开... 通过研究岩石的损伤弹塑性本构关系,参考西龙池水电坝坝址左岸含裂隙岩质高陡边坡的地质材料,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了建模,截断边界,引入无限元,模拟边坡在强地震载荷下的动力学响应,根据实际工程的需要,对库底及岸坡进行开挖,并对开挖后的边坡进行动力响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塑性损伤模型 动载荷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损伤与结构面影响的高应力地下洞群开挖反馈分析
8
作者 杨云浩 王仁坤 +1 位作者 肖平西 李治国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22,共5页
针对猴子岩水电站地下厂房区高地应力环境和围岩岩性及其结构特点,将考虑损伤与结构面影响的弹塑性应变软化模型应用于厂房洞群的开挖反馈分析中。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岩体内层理不发育,Ⅲ、Ⅳ级结构面仅局部发育且无明显的优势方位,围岩... 针对猴子岩水电站地下厂房区高地应力环境和围岩岩性及其结构特点,将考虑损伤与结构面影响的弹塑性应变软化模型应用于厂房洞群的开挖反馈分析中。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岩体内层理不发育,Ⅲ、Ⅳ级结构面仅局部发育且无明显的优势方位,围岩损伤特征主要与地应力场有关,拱肩和边墙是损伤重点发生部位;结构面显著地影响了围岩变形量值,相比于不考虑结构面的情况,两者围岩位移相对差最大可达34.43%;考虑损伤与结构面的双重影响后,除主厂房顶拱浅表层个别测点外,多数测点的位移计算值与监测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洞室 结构面 正交异性损伤 弹塑性应变软化模型 反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的密肋壁板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9
作者 马静 《低温建筑技术》 2015年第10期38-40,共3页
采用滞回耗能与退化刚度的组合,提出密肋壁板结构的层间地震损伤模型;分析基于累积损伤的密肋壁板结构层间动力可靠度;同时结合密肋壁板结构的自身特点,建立密肋壁板结构的弹塑性力学模型;最后给出密肋壁板结构在不同破坏状态时的损伤... 采用滞回耗能与退化刚度的组合,提出密肋壁板结构的层间地震损伤模型;分析基于累积损伤的密肋壁板结构层间动力可靠度;同时结合密肋壁板结构的自身特点,建立密肋壁板结构的弹塑性力学模型;最后给出密肋壁板结构在不同破坏状态时的损伤指数范围和密肋壁板结构三水准抗震设计地震损伤目标的建议。分析表明:密肋壁板结构在遭遇小震时基本完好,遭遇中震时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在遭遇大震时具有良好的抗倒塌能力。结构地震损伤模型能较好的反应结构在各震害等级下的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肋壁板结构 损伤模型 动力可靠度 弹塑性力学模型 损伤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