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P三元复合驱污水中三元组分对液膜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付林 陈庆海 +1 位作者 李俊刚 康万利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3-94,98,共3页
随着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技术的推广使用 ,污水的处理变得越来越困难。三元复合驱采出污水中三元组分对O/W型乳状液的聚并破乳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研究方法 ,研究了三元组分对液膜强度的影响。这有助于研究三元组... 随着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技术的推广使用 ,污水的处理变得越来越困难。三元复合驱采出污水中三元组分对O/W型乳状液的聚并破乳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研究方法 ,研究了三元组分对液膜强度的影响。这有助于研究三元组分对液膜作用的微观机理 ,可为三元复合驱污水处理技术研究提供较为直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复合 微观机理 含油污水处理 液膜强度 复合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三元复合驱对三类储层物性特征的影响规律——基于神经网络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晓芹 舒政 +1 位作者 梁旭伟 叶仲斌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8-111,118,共5页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驱能够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明确ASP三元复合驱体系对储层物性特征的影响规律,有助于该技术在三类储层的推广运用。通过测定三类储层岩心在弱碱ASP三元复合驱前后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孔隙分布参数,定...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驱能够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明确ASP三元复合驱体系对储层物性特征的影响规律,有助于该技术在三类储层的推广运用。通过测定三类储层岩心在弱碱ASP三元复合驱前后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孔隙分布参数,定性分析了ASP三元复合驱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规律;在实验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ASP三元复合驱储层物性变化预测模型,实现了对三类储层在ASP三元复合驱过程中物性变化的定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弱碱ASP三元复合驱后储层物性按ⅢA、ⅢB和ⅢC的顺序逐渐变差,弱碱ASP三元复合驱在注入早期对物性较好的储层具有改善作用,而对物性差的储层将很快发生储层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储层 asp复合 物性特征 储层伤害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油液各组分在矿场试验中的滞留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道山 廖广志 +1 位作者 贾庆 陈星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2-366,共5页
介绍了大庆油田已完成的 4个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情况 ,包括试验区油藏目的油层地质概况 (给出了粘土矿物组成 ) ,井位图和井网结构 ,地层水和配液水基本矿化组成 ,三元复合驱替液组分组成、段塞结构及大小 ,注入概况 ,全区 (以及个别典... 介绍了大庆油田已完成的 4个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情况 ,包括试验区油藏目的油层地质概况 (给出了粘土矿物组成 ) ,井位图和井网结构 ,地层水和配液水基本矿化组成 ,三元复合驱替液组分组成、段塞结构及大小 ,注入概况 ,全区 (以及个别典型井 )采收率提高值以及驱油液及组分在油层内的滞留。这 4个矿场试验是 :中区西部先导性试验 ;杏五中块先导性试验 ;小井距试验区加牺牲剂RH的先导性试验 ;杏二区扩大性试验。在 4个试验区各选1口典型井 ,中部西区加选中心井 ,共 5口井 ,连续测定矿场试验期间这 5口井采出液中碱NaOH、聚合物HPAM、表面活性剂ORS41或B(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RH)的浓度 ,给出相对浓度 (实测浓度与注入浓度之比 )随注入PV数的变化曲线 ,主要关联粘土矿物含量以及驱油液组成、段塞大小 ,讨论了各组分的滞留、曲线峰值及峰位等。结论如下 :①在 3个组分中表面活性剂ORS41(和B)在油层中滞留量最大 ,油层粘土含量越高 ,滞留量越大 ;②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牺牲剂与磺酸盐ORS41复配 ,可以减少ORS41在油层的滞留量 ,减少三元复合驱配方中ORS41的用量 ;③ 3种组分在采出液中出现的顺序 ,先是碱或聚合物 ,二者相对浓度峰位接近 ,表面活性剂的产出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牺牲剂 滞留 油层 asp复合 粘土 矿场试验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三元复合驱替液用防垢剂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红艳 张本艳 +3 位作者 张继超 涂文利 张林彦 张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2-254,共3页
孤岛西区实施三元复合驱后,注采系统出现较重的碳酸钙结垢.胜利ASP三元复合驱替液含碱(碳酸钠)1.0%~1.5%,配制驱替液用水为回注污水,矿化度6188 mg/L,含Ca2++Mg2+78 mg/L,用Odd-Tomson法计算,地层条件下CaCO3饱和指数Is>0,有CaCO3结... 孤岛西区实施三元复合驱后,注采系统出现较重的碳酸钙结垢.胜利ASP三元复合驱替液含碱(碳酸钠)1.0%~1.5%,配制驱替液用水为回注污水,矿化度6188 mg/L,含Ca2++Mg2+78 mg/L,用Odd-Tomson法计算,地层条件下CaCO3饱和指数Is>0,有CaCO3结垢趋势,PTB值为210,表明CaCO3生成量较多且质硬.筛选出的4种多聚膦酸盐类防垢剂,70℃时高加剂量下(100 mg/L,DZ-4和He-7;200 mg/L,HE-8和P-10)的防垢率,在模拟污水中为100%,在现场污水中分别为95.4%,58.7%,86.5%和84.0%.以DZ-4为主剂进行二元复配,得到70℃时在用现场污水配制的三元复合驱替液中防垢率超过85%的2个低加剂量配方:DZ-4+HE-7(20+100 mg/L),DZ-4+P-10(20+50 mg/L).在三元复合驱替液中加入防垢剂单剂,加剂量50 mg/L时对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不大:加剂量50、100 mg/L时对粘度影响也不大.图1表5参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垢剂 多聚膦酸盐 复配 防垢 碳酸钙垢 回注污水 asp复合替液 胜利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储层矿物碱耗实验 被引量:3
5
作者 邓庆军 代素娟 +2 位作者 范萌 梁爽 金璐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4-437,共4页
针对大庆油田萨中区块的储层矿物组成,开展了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长石、石英五种矿物在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和在单一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静态碱耗实验研究,分别给出了五种矿物在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和在单一氢氧化钠溶液中碱耗规律,并进... 针对大庆油田萨中区块的储层矿物组成,开展了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长石、石英五种矿物在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和在单一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静态碱耗实验研究,分别给出了五种矿物在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和在单一氢氧化钠溶液中碱耗规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对储层矿物碱耗有抑制作用,在ASP三元复合体系中与在单一氢氧化钠溶液中相比,储层矿物碱耗量明显降低;在单一氢氧化钠溶液中黏土矿物和骨架矿物的碱耗方式均以化学反应碱耗为主,而在ASP三元复合体系中黏土矿物碱耗方式以物理吸附碱耗为主,骨架矿物碱耗方式以化学反应碱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耗 asp复合体系 物理吸附 黏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水岩反应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贤君 王庆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0-253,共4页
为了探寻大庆三元复合驱油田结垢的原因 ,实验测定了储层所含各种矿物和储层岩心与 6 .0 g/L表面活性剂(S)ORS 4 1溶液、1.5 g/L聚合物 (P)HPAM溶液、12、5 0、10 0g/L碱 (NaOH ,A)溶液及ASP三元复合驱油溶液 (A、S、P浓度分别为 12、6... 为了探寻大庆三元复合驱油田结垢的原因 ,实验测定了储层所含各种矿物和储层岩心与 6 .0 g/L表面活性剂(S)ORS 4 1溶液、1.5 g/L聚合物 (P)HPAM溶液、12、5 0、10 0g/L碱 (NaOH ,A)溶液及ASP三元复合驱油溶液 (A、S、P浓度分别为 12、6 .0、1.5mg/L)在 4 5℃、0 .1MPa压力下密闭振荡反应 16 8h后 ,各溶液中K、Al、Fe、Si、Ca、Mg、Na离子浓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详列表中。粘土矿物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 ,骨架矿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及储层岩样基本上不与S、P溶液发生作用 ,与A溶液作用较强烈 ,溶出的矿物离子量随A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ASP溶液与岩样作用后溶出大量Si、Al离子 ,其中Si离子量较空白溶液中的量 (3.0mg/L)增大 4 0~ 70倍 ;在压力不变、温度由 4 5℃升至 80℃时 ,ASP溶液溶出的Si、Al离子量分别由 172 .2和 6 .0mg/L增至 82 6 .5和 2 7.9mg/L ,但不受压力增大的影响 ,随温度升高Ca离子溶出量增大 ,Mg离子溶出量不变 ;在 4 5℃下压力由 0 .1MPa升至 1.4MPa时 ,溶出的Ca、Mg离子量分别由 0 .4和 0 .6mg/L增至 11.9和 7.9mg/L。表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反应 粘土矿物 骨架矿物 储层岩心 聚合物溶液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 碱溶液 asp复合溶液 大庆砂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三元复合体系在非超低界面张力下的乳化性能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尚丹森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2-327,共6页
为明确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在非超低界面张力下的乳化作用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以综合乳化性能指数Ie为指标,评价了5种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筛选出了一种界面张力非超低但乳化性能优良的体系,并通过平面径向流模... 为明确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在非超低界面张力下的乳化作用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以综合乳化性能指数Ie为指标,评价了5种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筛选出了一种界面张力非超低但乳化性能优良的体系,并通过平面径向流模型驱油实验研究了该体系的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所考察表面活性剂的综合乳化性能Ie由强到弱依次为OP-10、HABS(重烷基苯磺酸盐)、BS-12(十二烷基二甲基胺乙内酯)、A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和OP-4;碱质量分数为0.3%时,ASP三元复合体系综合乳化性能最优。优选的乳化性能优良的非超低界面张力ASP三元复合体系配方为:Na OH质量分数0.3%、表面活性剂(60%OP-10+40%HABS)的质量分数0.3%、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量2000×104)质量浓度1500 mg/L,该体系的黏度为42.9 m Pa·s(45℃、转速6 r/min),与模拟油间的界面张力为0.0415 m N/m,综合乳化性能Ie为0.688,在驱油过程中能够扩大波及体积且可提高波及范围内的驱油效率,提高采收率效果不亚于常规超低界面张力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复合体系 乳化性能 界面张力 复合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三元复合驱原油乳状液油水分离统计模型研究
8
作者 鲁聪颖 赵越 +3 位作者 赵昌明 李丽敏 黄金 高清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03-1210,共8页
采用多重光散射仪对NaCl-NaOH强碱和NaCl-Na_(2)CO_(3)弱碱两个三元复合驱原油乳状液体系的油水分离效果进行了测试,使用SPSS软件对分水率进行非线性拟合,分别得到两个体系的预测模型。通过残差分析、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及卡方检验三... 采用多重光散射仪对NaCl-NaOH强碱和NaCl-Na_(2)CO_(3)弱碱两个三元复合驱原油乳状液体系的油水分离效果进行了测试,使用SPSS软件对分水率进行非线性拟合,分别得到两个体系的预测模型。通过残差分析、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及卡方检验三种误差分析方法,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拟合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效果良好,两个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90和0.968,卡方检验中κ系数分别为0.944和0.984(p值均为0.000);该模型不仅可以为室内模拟原油与三元复合驱的混合实验提供预测依据,也可以为现场预测原油乳状液的油水分离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复合 油水分离 原油乳状液 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比ASP三元复合溶液流变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雷鉴暄 《非常规油气》 2015年第6期53-58,共6页
三元复合溶液中3种组分配比的变化势必引起流变性的较大变化,影响三元复合溶液的驱油效果。为了解决此问题,采用正交实验法设计实验,应用HAAKE RV-100型旋转流变仪对64组不同配比条件下的三元复合溶液流变性进行了测定,并对测量结果进... 三元复合溶液中3种组分配比的变化势必引起流变性的较大变化,影响三元复合溶液的驱油效果。为了解决此问题,采用正交实验法设计实验,应用HAAKE RV-100型旋转流变仪对64组不同配比条件下的三元复合溶液流变性进行了测定,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3种组分浓度的变化对幂律指数的影响均较小,聚合物浓度对稠度系数的影响最大,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稠度系数的影响呈现波动趋势。从而建立了不同配比情况下ASP三元复合溶液流变方程,并对ASP三元复合溶液的流变性进行预测。误差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为ASP三元复合驱工程设计与原油生产动态预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复合溶液 流变性 正交实验 幂律指数 稠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的静动态吸附行为 被引量:11
10
作者 魏举鹏 曹宝格 +1 位作者 李华斌 罗平亚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85,共4页
针对大庆油田条件下疏水缔合聚合物ASP三元复合驱新配方,研究了两种复合体系中各驱油剂的吸附量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岩心流动实验,测定了两种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四种驱油剂在含油、不含油条件下的饱和滞留量和注入0.3PV时的滞留... 针对大庆油田条件下疏水缔合聚合物ASP三元复合驱新配方,研究了两种复合体系中各驱油剂的吸附量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岩心流动实验,测定了两种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四种驱油剂在含油、不含油条件下的饱和滞留量和注入0.3PV时的滞留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体系中,碱和表面活性剂在大庆岩心砂上的吸附都符合Langmuir吸附,吸附等温线为L型;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吸附等温线是由L型和H型组合而成,吸附等温线出现最高点,表现出多层吸附的特征;氢氧化钠的吸附量和滞留量都大于碳酸钠的吸附量和滞留量;表面活性剂和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氢氧化钠复合体系中的吸附量都小于碳酸钠复合体系中的吸附量;碱和表面活性的滞留量都小于在大庆岩心砂上的吸附量,而缔合聚合物的滞留量却大于吸附量;含油岩心中,碱、表面活性剂和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滞留量都小于在不含油岩心中的滞留量。结论对ASP复合驱体系的组成、段塞设计、油藏数值模拟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复合 油剂 表面活性剂 疏水缔合聚合物 吸附量 滞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非均质条件下的复合驱油体系优选 被引量:6
11
作者 牛绪海 赵凤兰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7-410,共4页
地层非均质程度不同,驱油体系有效提高采收率所需的黏度及界面性能有所不同。本文针对双河油田IV5-11层系油藏及原油特点,设计不同非均质条件仿真物理模型,对室内静态实验优选出的4个化学驱油体系进行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地层非均质程度不同,驱油体系有效提高采收率所需的黏度及界面性能有所不同。本文针对双河油田IV5-11层系油藏及原油特点,设计不同非均质条件仿真物理模型,对室内静态实验优选出的4个化学驱油体系进行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均质条件下,表面活性剂浓度(3g/L)一定,聚合物浓度分别为1.5g/L和1.0g/L的SP二元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基本相同;Na2CO3浓度(10g/L)、表面活性剂浓度(3g/L)一定,聚合物浓度1.5g/L的弱碱ASP三元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比聚合物浓度1.0g/L的弱碱ASP三元体系高2.26%。优选聚合物浓度为1.5g/L的复合体系,改变渗透率级差至2倍、3倍和5倍,随非均质性增强,与SP二元体系相比,弱碱ASP三元体系提高采收率优势逐渐变弱;在模拟具有油藏代表性的3倍渗透率级差条件下,聚合物浓度1.5g/L的弱碱ASP三元体系提高采收率比SP二元体系高出2.15%,最终确定适合双河油田IV5-11层系的驱油配方为弱碱ASP三元体系,即1.5g/LZL-Ⅱ+3.0g/LQY-3+1.0g/LNa2C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 SP二复合 弱碱asp三元复合驱 非均质岩心 提高采收率 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藏复合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艳华 孔柏岭 +3 位作者 肖磊 吕晓华 束华东 林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0-574,共5页
针对双河油田IV5-11层系特高含水油藏条件,筛选出SP二元复合体系、ASP三元复合体系的优选配方,分别为2000 mg/表面活性剂SH6+1500 mg/L聚合物ZL-II和8000 mg/LNa_2CO_3+2000 mg/L表面活性剂SH6+1500mg/L聚合物ZL-II,并对比评价了两种体... 针对双河油田IV5-11层系特高含水油藏条件,筛选出SP二元复合体系、ASP三元复合体系的优选配方,分别为2000 mg/表面活性剂SH6+1500 mg/L聚合物ZL-II和8000 mg/LNa_2CO_3+2000 mg/L表面活性剂SH6+1500mg/L聚合物ZL-II,并对比评价了两种体系的热稳定性能、多次吸附性能和岩心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81℃、7.34 s^(-1)下优选出的SP二元体系、ASP三元体系的黏度分别为74.6mPa·s和46.5mPa·s,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分别为3.64×10^(-3)和3.89×10^(-4)mN/m,ASP三元体系与SP二元体系相比,界面张力有一个数量级的下降,黏度下降37%。81℃老化120 d后,APS三元体系的黏度保留率高于SP二元体系,界面张力始终维持在10^(-4)mN/m数量级,较SP二元体系低两个数量级,长期稳定性能优越于SP二元体系。ASP三元体系在与天然油砂重复接触5次以后,界面张力从3.63×10^(-4)mN/m增至4.67×10^(-3)mN/m,仍维持在超低数量级,且非均质岩心驱油效果整体比SP二元体系高3%~5%。因此采用三元复合驱技术作为双河油田IV5-11层系在特高含水阶段水驱后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技术。经过两年的的矿场试验,区块已经见到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二复合体系 asp复合体系 特高含水油藏 热稳定性 多次吸附 提高采收率 双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驱油体系中碱对地层伤害的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葛稚新 刘卫东 黄延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2-364,368,共4页
实验温度45℃。将大庆油田萨北小井距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储层岩心用含12 g/L NaOH的三元复合驱溶液浸泡30天,在扫描电镜下观测到岩心中石英、高岭土及长石受到明显溶蚀,岩心孔隙结构发生改变,液流通道破坏或堵塞;用该溶液驱替8小时的岩心... 实验温度45℃。将大庆油田萨北小井距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储层岩心用含12 g/L NaOH的三元复合驱溶液浸泡30天,在扫描电镜下观测到岩心中石英、高岭土及长石受到明显溶蚀,岩心孔隙结构发生改变,液流通道破坏或堵塞;用该溶液驱替8小时的岩心中有新生矿物晶体形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钙。复合驱试验区油井生产6个月后,3口油井油管垢样主要由钙垢和硅垢组成,钡垢量多少不等,垢样从近壁层到远壁层,硅垢量增加而钙垢量减少,即钙垢的形成快于并早于硅垢的形成。储层油砂、石英、高岭土、长石、蒙脱土在含6、12、20 g/L不同碱剂的三元复合驱溶液中浸泡120天,测定液相中Si、Al浓度,地层矿物的溶蚀在强碱(NaOH)液中最严重,混合碱(1∶1的NaOH+Na2CO3)液中次之,弱碱(Na2CO3)液中最轻,且溶蚀程度均随碱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3种黏土矿物中,蒙脱土的溶蚀程度最大,长石最小。讨论了岩石矿物与碱的反应机理及高岭土、蒙脱土与碱反应时生成的新矿物。图5表2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岩相互作用 asp复合溶液 碱剂 岩石矿物 储层岩心 碱溶蚀 井下结垢 地层伤害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