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革命文学”论争中“人的主体性”问题
- 1
-
-
作者
谷鹏飞
-
机构
浙江大学
西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6,232,共14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阐释研究”(23&ZD274)。
-
文摘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别样衍展与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历史产物,“革命文学”在“人的主体性”建设方面表现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由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等“革命文学”论争所形成的第一种类型,它将“革命文学”等同于“革命工具”,旨在建设“革命群众”的“强”主体性;由语丝派与左翼鲁迅、同路人等“革命文学”论争所主张的第二种类型,它将“革命文学”视为助力“社会革命”的辅助力量,旨在发挥“革命文学”启益“革命大众”的“弱”主体性筹划功能;由左翼作家联盟所强调突显的第三种类型,它将“文学大众化”视为“革命文学”由“弱”主体到“强”主体过渡的中介,并规划了一种“普罗大众”主体性建设;由毛泽东所缔造建立的第四种类型,它将“革命文学”的“强”“弱”主体性统一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一种“人民大众”的主体性建设方案。这四类不同的主体性,表面上反映的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主体性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主体性阵营中的地方性实践,背里潜藏的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民族革命与国家建设的精神动力,其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体性发展中所张扬与所遮蔽的东西,构成了今天我们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国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
关键词
革命文学
人的主体性
“强”主体性
弱“主体性”
-
Keywords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Human subjectivity
Strong subjectivity
Weak subjectivity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