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C框架节点的弯矩-滑移转角恢复力模型 被引量:10
1
作者 郭子雄 周素琴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8-124,共7页
本文提出了框架结构梁端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中锚固滑移所产生的附加转角的简化计算模型,并在梁柱组合件试验所获得的杆端弯矩-滑移转角滞回曲线基础上建立了杆端弯矩-附加滑移转角恢复力模型。该恢复力模型包括一条基于计算的双线型骨... 本文提出了框架结构梁端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中锚固滑移所产生的附加转角的简化计算模型,并在梁柱组合件试验所获得的杆端弯矩-滑移转角滞回曲线基础上建立了杆端弯矩-附加滑移转角恢复力模型。该恢复力模型包括一条基于计算的双线型骨架曲线和一系列基于试验现象的滞回规则。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杆端弯矩-附加滑移转角恢复力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试件的滞回性能,可供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地震反应分析 节点锚固滑移 恢复力模型 性能 弯矩-滑移转角滞回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下三塔悬索桥主缆-鞍座摩擦滑移行为及其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毅 黄月超 +3 位作者 丁韶玥 白晓宇 石方楠 邓开来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三塔悬索桥中塔两侧主缆并未直接与锚锭连接,中塔处主缆的纵向约束较弱,地震下主缆-鞍座易发生显著的摩擦滑移。为了揭示三塔悬索桥中主缆-鞍座摩擦滑移及其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本文依托浔江大桥实际工程,建立了三塔悬索桥的非线... 三塔悬索桥中塔两侧主缆并未直接与锚锭连接,中塔处主缆的纵向约束较弱,地震下主缆-鞍座易发生显著的摩擦滑移。为了揭示三塔悬索桥中主缆-鞍座摩擦滑移及其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本文依托浔江大桥实际工程,建立了三塔悬索桥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利用摩擦单元重现了主缆-鞍座界面的摩擦滑移行为,揭示了地震下主缆在边塔和中塔处的不同滑移变位,分析了摩擦系数对于界面滑移、主塔内力等响应量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摩擦系数大于0.1,在设计地震下主缆-索鞍界面无摩擦滑移,而在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下,有一定的摩擦滑移,最大摩擦滑移量随着摩擦系数增大而减小;主缆-索鞍界面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明显滞回现象,最大可提供约2.0%的等效阻尼比;边塔顶剪力对塔底弯矩的贡献率达到了50%~70%,而中塔由于设置阻尼器,剪力贡献率仅为20%~40%;适当减小摩擦系数有利于降低塔的响应,但摩擦系数降低至0.001时,主缆将失去对塔变形的约束能力,将显著改变塔的变形模式与动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塔悬索桥 主缆-鞍座摩擦滑移 动力时程分析 曲线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RC梁抗震性能与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4
3
作者 郑山锁 杨路 +3 位作者 姬金铭 裴培 黄瑜 王斌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9-898,共10页
为分析冻融环境下钢筋混凝土(RC)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采用人工环境模拟方法对4件RC梁试件进行了快速冻融试验,进而对其进行拟静力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梁试件滞回曲线的捏缩现象越发明显,构件延性和耗能能力下... 为分析冻融环境下钢筋混凝土(RC)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采用人工环境模拟方法对4件RC梁试件进行了快速冻融试验,进而对其进行拟静力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梁试件滞回曲线的捏缩现象越发明显,构件延性和耗能能力下降。同时,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可考虑冻融损伤的粘结滑移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OpenSEES中的零长度截面单元,并基于可考虑冻融损伤分布的纤维截面模型,对RC梁试件的地震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采用数值建模与分析方法得到的滞回曲线与试验数据基本相符,骨架曲线诸特征值误差较小,且较好地反映了冻融损伤引起RC梁滞回曲线的捏缩效应,从而验证了所提出的模拟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梁 抗震性能 冻融循环 粘结-滑移 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恢复力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唐昌辉 叶林 赵铸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209,共8页
在已完成的1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配筋率的13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根据得到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采用虚梁法编程计算... 在已完成的1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配筋率的13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根据得到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采用虚梁法编程计算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的弯矩-挠度滞回曲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恢复力模型的建立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低周反复荷载 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 弯矩-挠度曲线 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黏结部分预应力砼梁恢复力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唐昌辉 倪佳 程明慧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5-60,共6页
基于OpenSEES软件的二次开发平台,对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截面恢复力模型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统计和理论分析,建立了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截面弯矩-曲率滞回模型,并通过编制Visual C++程序,将其植入到OpenSEES软件的材料子... 基于OpenSEES软件的二次开发平台,对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截面恢复力模型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统计和理论分析,建立了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截面弯矩-曲率滞回模型,并通过编制Visual C++程序,将其植入到OpenSEES软件的材料子类中,用于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计算,分析过程中无需迭代计算无黏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解决了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受力分析的关键问题.利用OpenSEES软件,基于已建立的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截面恢复力模型,选用基于柔度法的非线性梁柱单元,采用位移控制,计算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矩-挠度滞回曲线,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说明已建立的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截面恢复力模型的可靠性,为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黏结部分预应力砼梁 低周反复荷载 OPENSEES 恢复力模型 弯矩-挠度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半刚性梁柱节点的数值模拟分析
6
作者 陈健云 白卫峰 王宝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1-14,共4页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强轴和弱轴共存的空间半刚性梁柱节点模型,其中强轴采用腹板角钢和顶底角钢连接,弱轴采用顶底角钢连接.通过不同的单调以及循环加载方案,研究不同加载模式下空间半刚性梁柱体弱轴对强轴的影响规律.考虑了模型...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强轴和弱轴共存的空间半刚性梁柱节点模型,其中强轴采用腹板角钢和顶底角钢连接,弱轴采用顶底角钢连接.通过不同的单调以及循环加载方案,研究不同加载模式下空间半刚性梁柱体弱轴对强轴的影响规律.考虑了模型几何大变形、材料非线性以及接触非线性,分析了顶底角钢强轴连接的应力分布、变形特征、塑性发展、接触摩擦状态以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弱轴连接对强轴的弯矩承载能力和转动变形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的三维空间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半刚性连接 弯矩-转角性能 曲线 数值模拟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