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地块揳入大华南地块和印支期弯山构造 被引量:20
1
作者 郭润华 李三忠 +9 位作者 索艳慧 王倩 赵淑娟 王旖旎 刘晓光 周在征 李瑾 兰浩圆 王鹏程 郭玲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1-184,共14页
东亚大陆内存在华北、扬子、华夏、韩国京畿和岭南、日本飞弹、布列亚—佳木斯—兴凯等诸多地块/微地块,多数地块之间从太古宙到中生代都存在复杂的洋-陆格局和聚散过程。研究东亚大陆各个地块/微地块的属性和关系及其拼合过程对东亚大... 东亚大陆内存在华北、扬子、华夏、韩国京畿和岭南、日本飞弹、布列亚—佳木斯—兴凯等诸多地块/微地块,多数地块之间从太古宙到中生代都存在复杂的洋-陆格局和聚散过程。研究东亚大陆各个地块/微地块的属性和关系及其拼合过程对东亚大陆演化规律及古大陆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认识迄今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综合岩石学、地层学、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证据,对东亚各个地块之间的地层、古生物特征进行对比,进而探讨东亚大陆各地块/微地块的亲缘性,以期厘定各地块间的拼合时序与方式。结果表明,除华北地块外,华南、韩国、西南日本、布列亚—佳木斯—兴凯等地块/微地块都具有亲冈瓦纳的特征,它们早古生代可能为统一的板块,本文称为大华南地块。印支期随着华北地块向SE朝大华南地块揳入,造成大华南地块西侧构造旋转和弯曲,形成类似印度板块揳入欧亚板块所导致的喜马拉雅山型弯山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华南地块 华北地块 弯山构造 印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 被引量:5
2
作者 牟墩玲 李三忠 +5 位作者 王倩 李玺瑶 王鹏程 于胜尧 周在征 刘晓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739-3757,共19页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阿尔金地区发育南、北两条早古生代缝合带,通过对带内出露的大量早古生代蛇绿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以及不同性质的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对比,发现南、北缝合带内岩体在岩石学、地球化学、形...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阿尔金地区发育南、北两条早古生代缝合带,通过对带内出露的大量早古生代蛇绿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以及不同性质的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对比,发现南、北缝合带内岩体在岩石学、地球化学、形成的时代和构造环境等方面具有可对比性,推测在早古生代两者处于同一个俯冲带体系中,只是演化时限存在沿走向的穿时性。本文提出,阿尔金造山带为一弯山构造,我们称之为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通过古地磁资料与板块重建的研究与分析,揭示了塔里木-柴达木陆块在早古生代很可能作为一个整体漂移,发生了以逆时针方向为主的相对旋转,这与弯山构造的形成息息相关。在原特提斯洋向南斜向俯冲闭合过程中,分布在大洋中的塔里木-柴达木陆块、中阿尔金-中祁连微陆块以及其他亲冈瓦纳古陆的微陆块组成的链状陆块群,形成了近直线型的俯冲造山带。在斜向俯冲-碰撞机制下,塔里木-柴达木陆块的逆时针旋转,诱发了大型韧性剪切带和右行走滑断裂带,加之微陆块间的俯冲-碰撞相互作用的影响,最终导致初始造山带发生弯曲。塔里木盆地内发育的早古生代构造不整合以及呈"S"形展布的古构造、油气藏分布形态恰好为其提供了佐证。对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原特提斯洋俯冲、闭合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为建立中央造山带的演化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造 弯山构造 原特提斯洋 斜向俯冲 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 被引量:5
3
作者 牟墩玲 李三忠 +4 位作者 王倩 赵淑娟 李玺瑶 周在征 刘晓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721-3738,共18页
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部的柴达木盆地周缘出露有代表原特提斯洋盆的蛇绿岩带、指示大洋俯冲与大陆深俯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以及不同性质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带。根据这些构造单元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综合地质年龄分布,表现为一条环绕柴达... 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部的柴达木盆地周缘出露有代表原特提斯洋盆的蛇绿岩带、指示大洋俯冲与大陆深俯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以及不同性质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带。根据这些构造单元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综合地质年龄分布,表现为一条环绕柴达木盆地东缘的连续而弯曲的加里东期造山带。造山带内发育一系列右行走滑断裂和韧性剪切带,与古地磁资料所揭示的柴达木地块在早古生代的相对逆时针旋转息息相关。本文提出,柴达木盆地周缘造山带为一弯山构造。它是在原特提斯洋向南斜向俯冲闭合过程中,诱发的大型走滑断裂和柴达木地块逆时针旋转牵引造山带发生弯曲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弯山构造 加里东运动 原特提斯洋 斜向俯冲 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形成时限与动力学机制
4
作者 李鹏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51-2161,共11页
山弯构造作为造山带尺度的弧形或马蹄形构造,控制着造山带的构造样式、岩浆演化、沉积过程及古地理格局。然而,造山带为何发生大规模弯曲形成山弯构造这一科学问题,目前仍困扰着学术界。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位于中亚造山带西部,涉及约300... 山弯构造作为造山带尺度的弧形或马蹄形构造,控制着造山带的构造样式、岩浆演化、沉积过程及古地理格局。然而,造山带为何发生大规模弯曲形成山弯构造这一科学问题,目前仍困扰着学术界。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位于中亚造山带西部,涉及约3000 km俯冲带的大规模弯曲,保存着山弯构造形成过程中俯冲带演化方面的连续地质记录,是认知俯冲增生过程中山弯构造形成机制的天然实验室。本文在系统解析中亚造山带西部已有地质、古地磁资料的基础上,探究了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形成时限与动力学机制,认为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于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发生弯曲,并推测其早期阶段约120°的弯曲可能受控于准噶尔洋俯冲体系沿走向的不均匀侧向迁移,类似于现今环太平洋地区弧形俯冲带的形成过程,而晚期阶段约60°的弯曲可能是由于西伯利亚、塔里木、东欧克拉通汇聚导致的进一步弯曲。未来工作中,查明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转折端的变形构造样式,将有助于理解俯冲带大规模弯曲的应变协调机制;而围绕山弯构造南北两翼(中国西天山、西准噶尔地区)及转折端(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地区)开展俯冲带侧向迁移方面的研究工作,实现准噶尔洋俯冲体系的4D精细重建,揭示其与造山带弯曲的时空耦合机制,亦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哈萨克斯山弯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 哈萨克斯坦构造 板片后撤 地球动力学 俯冲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段古生代山弯构造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永江 马永非 +6 位作者 冯志强 李伟民 李三忠 关庆彬 陈昭旭 周桐 方启昂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468-3493,共26页
中亚造山带东段位于西伯利亚和华北克拉通之间,经历了多构造体系叠加和多旋回洋陆转换的复杂演化过程,目前大量研究均以构造带为核心来限定区域构造格局,但一直争议较大。本文以构造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形成过程为主线,结合区域构造带演... 中亚造山带东段位于西伯利亚和华北克拉通之间,经历了多构造体系叠加和多旋回洋陆转换的复杂演化过程,目前大量研究均以构造带为核心来限定区域构造格局,但一直争议较大。本文以构造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形成过程为主线,结合区域构造带演化,重新厘定了中国东北地区基本构造格局,建立了中国东北山弯构造演化模型。研究表明,古生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构造单元由两个具前寒武纪基底的古老地块——额尔古纳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及其张广才岭陆缘弧与两个古生代增生地体——兴安增生地体和松辽增生地体组成,其间由古亚洲洋分支新林-喜桂图洋、贺根山-嫩江洋、龙凤山洋和索伦洋分割。早古生代,西部额尔古纳地块东南部为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发育有嘎仙-吉峰-环宇洋内弧和头道桥等洋岛,~500 Ma随着新林-喜桂图洋的关闭,这些洋内弧和洋岛拼贴增生至额尔古纳地块东南缘。随后贺根山-嫩江洋的俯冲和后撤形成了一系列沟-弧-盆体系,持续的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和陆缘增生,形成兴安增生地体的主体。同时,东部佳木斯地块西侧发育有龙凤山洋的安第斯型俯冲活动陆缘,形成了张广才岭陆缘弧。伴随着各大洋的俯冲和陆缘增生,额尔古纳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以及它们的陆缘增生带构成了一个早古生代近东西向展布的地块链。南部以锡林浩特-龙江微地块为核心发生陆缘俯冲,形成松辽增生地体雏形。索伦洋发生双向俯冲,并通过弧陆碰撞产生陆缘增生。晚古生代,伴随着古亚洲洋的北向俯冲和后撤,早期形成的地块链逐渐发生向南弯曲。二叠纪末期—中三叠世古亚洲洋俯冲消减闭合以及西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东部泛大洋的俯冲挤压,导致地块链进一步弯曲,同时,早期的古老地块、增生地体、弧岩浆岩、沉积建造等发生汇聚,最终形成一个以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增生地体为西翼,佳木斯地块和张广才岭陆缘弧为东翼,松辽增生地体为核心的大规模山弯构造——中国东北山弯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带东段 古亚洲洋 俯冲增生 岩浆弧 中国东北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山弯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明帅 罗晔 +4 位作者 贾朝媛 苗来成 张福勤 SANCHIR Dorjgochoo 于剑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47-3460,共14页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呈北东向从蒙古中部延至鄂霍茨克海的乌地湾,被认为是蒙古-鄂霍茨克洋侏罗纪-白垩纪闭合产物,其对于探讨东北亚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以及欧亚大陆中生代聚合具有重要意义。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具有典型的山弯构造格架,...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呈北东向从蒙古中部延至鄂霍茨克海的乌地湾,被认为是蒙古-鄂霍茨克洋侏罗纪-白垩纪闭合产物,其对于探讨东北亚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以及欧亚大陆中生代聚合具有重要意义。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具有典型的山弯构造格架,其“对折”的两翼发生了强烈的“自碰撞”造山作用。关于蒙古-鄂霍茨克山弯构造形成动力学机制,前人将其归因于西伯利亚与华北-阿穆尔陆块之间的挤压缩短、古亚洲洋俯冲板片不断的后撤和西伯利亚与华北的相向旋转等动力学过程,却忽视了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作用对蒙古-鄂霍茨克马蹄形弯曲过程的影响。最近,弧岩浆活动的迁移和山弯构造转折端构造变形解析研究暗示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板片后撤可能在山弯构造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一新的解释模式还缺乏地质证据的支持和验证。围绕蒙古-鄂霍茨克山弯构造发育的与岛弧岩浆岩同时期的弧后盆地蛇绿岩、双峰式火山岩、A2型和S型花岗岩和伴生的沉积岩等地质记录,表明蒙古-鄂霍茨克洋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发育多期次弧后伸展,总的延伸长度超过5000km,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大规模俯冲板片后撤有关。弧后盆地带的厘定表明蒙古-鄂霍茨克洋发育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而非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另外,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弧后伸展盆地形成时间与蒙古-鄂霍茨克山弯构造弯曲的时间一致,进一步证实俯冲板片沿走向不均匀后撤在蒙古-鄂霍茨克山弯构造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克 构造 弧后伸展 板片后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弧形带三维构造扩展的AFT记录 被引量:44
7
作者 王平 刘少峰 +1 位作者 郜瑭珺 王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62-1673,共12页
对川东弧形褶皱带北段、中段和南段的三条剖面,进行了7件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测试,结合前人已发表的4件样品,分析模拟了主要背斜的隆升-剥露热历史.结果表明川东弧形带主体构造变形时间为135→65Ma,即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晚期... 对川东弧形褶皱带北段、中段和南段的三条剖面,进行了7件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测试,结合前人已发表的4件样品,分析模拟了主要背斜的隆升-剥露热历史.结果表明川东弧形带主体构造变形时间为135→65Ma,即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晚期.进而建立并对比了三条剖面的构造变形时序,揭示出川东弧形带的三维构造扩展历史:(1)平行于构造线走向,表现为从中心向两翼的构造扩展,弧形带中段的构造变形最早,起始时间为早白垩世早期(约135Ma),北段和南段的变形较晚,起始时间为早白垩世晚期(约100 Ma);(2)垂直于构造线走向,在弧形带北段和中段均表现为由东向西的构造扩展,而在弧形带南段,由于受到前缘华蓥山断裂的影响,表现为自西向东的变形时序.川东弧形带的三维构造扩展历史暗示了"弯山构造"的成因模式,以及华蓥山先存断裂对弧形构造的限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川东弧形带 热历史模拟 三维构造扩展 弯山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褶皱带侏罗纪砂岩古地磁及其褶皱带弧形弯曲的成因 被引量:9
8
作者 韩玉林 许长海 +1 位作者 周祖翼 谈晓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072-3082,共11页
为了更好地认识上扬子褶皱带和中扬子褶皱带走向差异的机制,我们对中、上扬子褶皱带过渡的关键地区重庆市万州和云阳两个地区的中、晚侏罗世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逐步热退磁分离出两个组分,低温组分(LTC)在所有样品中均分离出来,为现... 为了更好地认识上扬子褶皱带和中扬子褶皱带走向差异的机制,我们对中、上扬子褶皱带过渡的关键地区重庆市万州和云阳两个地区的中、晚侏罗世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逐步热退磁分离出两个组分,低温组分(LTC)在所有样品中均分离出来,为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中侏罗世样品和万州地区的晚侏罗世样品分离出来的高温组分(HTC)也为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云阳地区晚侏罗世样品分离出来的高温组分通过逐步展平褶皱检验显示:在褶皱展平至33.8%时,精度参数达到最大,相应的古地磁方向为D=19.1°,I=48.9°(α_(95)=6.3°),古地磁极为73.5°N,198.2°E(dp=5.5°,dm=8.3°),与白垩纪参考古地磁极对比,此高温组分揭示云阳地区在褶皱变形的后期经历了7.7°±6.1°的顺时针旋转.结合前人的数据,我们认为中扬子褶皱带普遍存在弯山构造(orocline),这可能与华北板块向华南板块的挤入作用有关;但是中、上扬子褶皱带过渡地区的弧形弯曲总体上不是由弯山构造形成的,很可能是在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俯冲的宏观板块构造背景下的应变分异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褶皱带 侏罗纪 古地磁 弯山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