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ADAA遗传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君 王国英 +2 位作者 胡剑 张晓红 戴景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7-130,共4页
以 P138等 8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 ,在 1997~ 1999年用新月弯孢菌的孢子悬液分别对亲本、F1 、F2 、BC群体进行接种鉴定 ,采用加性 -显性 -上位性 (ADAA)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遗传以加性效... 以 P138等 8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 ,在 1997~ 1999年用新月弯孢菌的孢子悬液分别对亲本、F1 、F2 、BC群体进行接种鉴定 ,采用加性 -显性 -上位性 (ADAA)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遗传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为主 ,它们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6 9.5 8%。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预测值来看 ,自交系P138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ADAA模型 遗传分析 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抗性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定法 刘鸣韬 +3 位作者 徐瑞富 何培新 王振河 卢曙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综合治理 抗病品种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及产量损失测定 被引量:20
3
作者 傅俊范 白元俊 +1 位作者 薛敏菊 牟连晓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新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供试品种全部发病,无高抗品种。通过人工接种观测了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并绘制了病害季节流行曲线。根据田间传...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新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供试品种全部发病,无高抗品种。通过人工接种观测了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并绘制了病害季节流行曲线。根据田间传播梯度观测结果,拟合了病害传播梯度模型。田间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发生此病玉米可减产1.67%~36.95%,平均产量损失率为1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流行动态 产量损失 传播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的研制 被引量:11
4
作者 傅俊范 白元俊 +7 位作者 孟凡祥 李素莉 牟连晓 薛敏菊 严雪瑞 王涛 李朝辉 陈荣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68-471,共4页
采用不同菌源梯度人工接种的方法 ,在田间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不同的18个发病小区 ,分析各期病情指数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对玉米百粒重、单穗重和产量都有显著影响 ,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 采用不同菌源梯度人工接种的方法 ,在田间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不同的18个发病小区 ,分析各期病情指数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对玉米百粒重、单穗重和产量都有显著影响 ,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 ,产量损失率最高可达38.24 % ,而病情指数对穗数没有直接影响。利用电子计算机SPSS统计分析软件构建了两个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 :(1)关键期病情模型(CPM) ,L=2.8219+0.7402x1 (R=0.8799,SD=5.2149,N=18)。(2)多期病情模型(MPM) :L=1.073 +0.426x1 +0.170x2 (R=0.892,SD=5.2898,N=18)。式中 :L为玉米产量损失率 ;x1 为授粉期病情指数 ;x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产量损失 估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的存活和致病力 被引量:9
5
作者 孔令晓 罗畔池 +2 位作者 王连生 赵聚莹 李静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527-528,共2页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存活力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捷 蔺瑞明 +3 位作者 高增贵 邹庆道 鄢洪海 郭红莲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侵染不同抗性品种后,寄主叶片防御酶系和PR蛋白活性的变化及叶片汁液对病菌孢子萌发有影响,研究发现:PAL,PO,SOD和β-1,3-葡聚精酶在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中起到一定的作...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侵染不同抗性品种后,寄主叶片防御酶系和PR蛋白活性的变化及叶片汁液对病菌孢子萌发有影响,研究发现:PAL,PO,SOD和β-1,3-葡聚精酶在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PR蛋白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抗性机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木质素可能是在病菌侵染初期发挥抗侵入的作用。抗病品种叶片汁液可能含有抑菌物质,病菌侵染有利于刺激这种物质抑菌作用的提高,在抗病品种中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御酶系 抗性机制 PR蛋白 弯孢菌叶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定法 何培新 +1 位作者 卫秀英 明廷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2-15,共4页
对河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与病级、病情指数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直线相关。病级每提高1级,产量损失平均增加825%。病情指数每增加10%,产量损失平均增加414%。在产量损失构成中,千粒重... 对河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与病级、病情指数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直线相关。病级每提高1级,产量损失平均增加825%。病情指数每增加10%,产量损失平均增加414%。在产量损失构成中,千粒重下降处主导地位,约占666%;穗粒数减少次之,约占334%。根据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数学模型,分高、中、低产田对经济允许危害水平进行了估算,并确定了防治指标。经田间验证,可以用此指导该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危害损失 防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时间流行动态分析及产量损失测定 被引量:7
8
作者 李金堂 傅俊范 +2 位作者 严雪瑞 李海春 周如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5-839,共5页
通过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流行中,病情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用Weibull模型拟合较好,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随接种后天数的变化情况则可用直线模型来描述。同时,该病害... 通过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流行中,病情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用Weibull模型拟合较好,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随接种后天数的变化情况则可用直线模型来描述。同时,该病害产量损失研究表明,该病对玉米的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有影响,百粒重损失率明显高于穗粒数损失率,为穗粒数损失率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流行动态 产量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兰 黄丽丽 +2 位作者 康振生 穆沙.伊明 古丽皮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2-64,共3页
人工接种条件下,以感病品种掖单13为对照,对21个玉米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对弯抱菌叶斑病的抗性分别进行了鉴定。病斑大小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苗期抗病性表现较好的品种有丹玉13、中单2号、陕单911、农大60、西... 人工接种条件下,以感病品种掖单13为对照,对21个玉米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对弯抱菌叶斑病的抗性分别进行了鉴定。病斑大小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苗期抗病性表现较好的品种有丹玉13、中单2号、陕单911、农大60、西农11、秦四;成株期抗病性表现较好的品种有西农11、沈10、豫22、丹玉13、7098;苗期与成株期抗病性均表现较好的品种有丹玉13、西农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弯孢菌叶斑病 抗性鉴定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生育期、接种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金堂 傅俊范 +5 位作者 李海春 薛腾 刘博 李阳 薛彩云 林天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7-151,共5页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的病斑数随接种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并随接种浓度呈直线增长。当叶面保湿时间大于8 h时,叶面保湿时间越长病斑数越多,其变化呈逻辑斯蒂模型趋势。温度对病害的潜育期有重要影响,在10-35℃时,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不同接种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发展动态有重要作用,低浓度下接种,病害的病情发展曲线近似为直线,增长较为平缓;高接种量条件下,病情增长较为迅速,接近S型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生育期 接种浓度 叶面保湿时间 潜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致病性和品种抗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晓蓉 李晓 +4 位作者 周小刚 杨家秀 林勇 杨力 杨天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331-333,共3页
从四川雅安、汉源、青神等市(县)已发生的弯孢菌叶斑病的标样中分离纯化出弯 1、弯 2、弯 3、弯 44个菌株,初步明确了其为害症状及发病特点。将4个菌株接种于8个区试对照种和两个抗鉴对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来自青... 从四川雅安、汉源、青神等市(县)已发生的弯孢菌叶斑病的标样中分离纯化出弯 1、弯 2、弯 3、弯 44个菌株,初步明确了其为害症状及发病特点。将4个菌株接种于8个区试对照种和两个抗鉴对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来自青神县菌株的致病力明显强于雅安和汉源菌株。4菌株混合接种于239份杂交种(组合)进行抗性鉴定,得到两份高抗品种(95 4,SL98052)、18份抗病品种(Sau2000 9、晋单42等)及61份中抗品种,其余158份品种均表现感病至高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病原 致病性 品种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及对玉米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吕国忠 薛玉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毒素 玉米叶片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的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石洁 刘玉瑛 魏利民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79-481,共3页
从各地采集的玉米叶上分离到弯孢菌属的6个种 ,即新月弯孢、不等弯孢、中隔弯孢、苍白弯孢、棒状弯孢、画眉弯孢 ,据在玉米自交系上人工接种测定结果 ,上述6个种对玉米均有致病性 ,并引起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产生典型症状 ,不同的种在不... 从各地采集的玉米叶上分离到弯孢菌属的6个种 ,即新月弯孢、不等弯孢、中隔弯孢、苍白弯孢、棒状弯孢、画眉弯孢 ,据在玉米自交系上人工接种测定结果 ,上述6个种对玉米均有致病性 ,并引起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产生典型症状 ,不同的种在不同自交系上的致病性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部分地区发生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晓 杨晓蓉 +5 位作者 周小刚 杨家秀 林勇 杨力 田统国 杨天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发生原因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质资源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5
15
作者 龚国淑 叶华智 +4 位作者 王华 张敏 余霞 唐志燕 秦芸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55-860,共6页
试验用田间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四川省主栽玉米品种(组合)和自交系共119份玉米种质进行了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结果表明没有对新月弯孢菌免疫和高抗的材料,绝大多数表现中感,少数具有一定的抗性。自交系中Mo 17、156,7922,... 试验用田间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四川省主栽玉米品种(组合)和自交系共119份玉米种质进行了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结果表明没有对新月弯孢菌免疫和高抗的材料,绝大多数表现中感,少数具有一定的抗性。自交系中Mo 17、156,7922,81565、南21-3、自48-2等为中等抗病材料,其中Mo 17抗性最好。品种中苗期和成株期都表现抗性的材料有3个,即白蜜超甜玉米、济单7号、济单94-2。抗性材料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提供的杂交组合,32个材料中共有7个组合种具有抗性,约占21.9%,全表现为中抗,可能有望筛选出抗病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新月 抗病性 玉米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部分玉米种质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红 潘丽艳 文景芝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是由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引起的侵染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玉米重要病害之一。本文研究了吉林省主要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间以及自交...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是由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引起的侵染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玉米重要病害之一。本文研究了吉林省主要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间以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吉63、黄早4、自330、丹9046、丹9041、铁7922、掖478、沈5003、丹340和E28等一批应用多年的种质资源均为感病类型(MS^HS);而新选育的各类群一些种质和具有热带、亚热带血缘的78599等一些外来种质资源均为抗病类型(R^HR)。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玉米杂交种苗期较抗病,抽丝期极为感病,这表明杂交种抗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抗性鉴定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明旗 赵利平 樊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6,共3页
 对新月弯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孢子萌发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以pH6~8为最适pH值;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  对新月弯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孢子萌发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以pH6~8为最适pH值;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生物学特性 新月 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SSR连锁图谱构建和抗弯孢菌叶斑病的QTL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兰浩 裴玉贺 +4 位作者 穆平 张恩盈 郭新梅 鄢洪海 宋希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31,共5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以及软件Mapmaker3.0,Mapdraw2.0和QTLMaper1.6对齐319和掖478及其F2∶3家系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该连锁图总长度1 638.7 cM,包含114个标记,平均两个标记间的距离为14.37 cM。在所做标记...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以及软件Mapmaker3.0,Mapdraw2.0和QTLMaper1.6对齐319和掖478及其F2∶3家系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该连锁图总长度1 638.7 cM,包含114个标记,平均两个标记间的距离为14.37 cM。在所做标记的附近得到5个QTLs,分别位于第2,3,5,6,9条染色体上,能解释表型变异的36.21%,21.6%,39.41%,20.67%,30.54%,而且均检测出加性效应。另外,还发现QTLs之间表现出上位性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SSR 上位性互作 加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接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玉瑛 石洁 邵艳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96-100,共5页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接种量、接种方法及接种时期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成株期弯孢菌叶斑病田间鉴定采用大喇叭口期放置带菌高粱粒的接种方法效果最好,苗期可在三叶、六叶期采用喷雾或灌心接种,但...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接种量、接种方法及接种时期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成株期弯孢菌叶斑病田间鉴定采用大喇叭口期放置带菌高粱粒的接种方法效果最好,苗期可在三叶、六叶期采用喷雾或灌心接种,但少数品种存在苗期抗性与成株期不一致现象,喷雾或灌心接种最适宜孢子浓度为2~5×10~3个/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孢菌叶斑病 玉米 接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的时空动态模型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海春 傅俊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6-411,共6页
采用人工接种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时空动态 ,对其动态数据利用SAS软件构建该病害传播动态的逻辑斯蒂 高斯模型 :1x2(t,y)=at(e-bt+c)ee( y -dt) 2t 。此模型推导表明 ,该病在接种发病后 1个月、2个月、整个生长季最远传播距离分别为 2... 采用人工接种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时空动态 ,对其动态数据利用SAS软件构建该病害传播动态的逻辑斯蒂 高斯模型 :1x2(t,y)=at(e-bt+c)ee( y -dt) 2t 。此模型推导表明 ,该病在接种发病后 1个月、2个月、整个生长季最远传播距离分别为 2 0m ,35m ,5 0m ;在条件适宜时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传播速度为 0 .5m/d ;菌源中心有 10 0个左右病斑时 ,预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最佳防治时间是 8m处小于 12d ,14m处小于 30d ,2 0m处小于 4 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传播 时空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