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与赤道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的直接和间接联系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悦 管兆勇 +1 位作者 方陆俊 汪婉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2-563,共12页
利用1979—2015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月平均降水资料(CMAP)以及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采用2009年Kao等定义的中部型ENSO指数,给出了夏季中部型海表温度(SST)异常指数,并分析了中... 利用1979—2015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月平均降水资料(CMAP)以及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采用2009年Kao等定义的中部型ENSO指数,给出了夏季中部型海表温度(SST)异常指数,并分析了中部型ENSO和海洋性大陆(MC)区域气候的联系。结果表明,当夏季中部型海表温度正异常事件发生时,海洋性大陆核心区域(中太平洋)出现显著降水和气温负(正)异常,此时海洋性大陆核心区域有明显的负(正)热源异常,大气受冷却(加热)而下沉(上升),同时潜热释放之外的非绝热加热表现为负(正)异常,易于导致降水负(正)异常。海洋性大陆区域与中太平洋间主要通过水平环流和垂直环流建立联系。(1)中部型ENSO指数显著正异常时,在对流层低(高)层,海洋性大陆区域和中太平洋间存在由关于赤道的对称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对而形成的直接联系,并使得海洋性大陆区域东部辐散(辐合)偏弱,而海洋性大陆区域西部辐散(辐合)偏强。(2)在垂直剖面上,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正异常和海洋性大陆核心区域的大气异常冷却有利于促使该地区低层赤道西风异常增强并进而利于中部型海表温度正异常的维持,并由此通过反沃克环流圈促进海洋性大陆区域下沉运动增强。此为海洋性大陆与中太平洋间的直接联系,可由皮叶克尼斯机制进行解释。而位于中太平洋与秘鲁地区的异常垂直环流亦可用这一机制进行解释。海洋性大陆与中太平洋的间接联系主要表现在由赤道外低纬和中纬度地区均存在的沿弧形路径上的垂直环流而建立的海洋性大陆与中太平洋地区的联系上。这些弧形垂直剖面上的垂直环流不仅与局地哈得来环流有关,还与热带和中纬度的罗斯贝波动有关。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刻认识中部型ENSO对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的影响机理以及与热带外环流异常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性大陆 中部型海温异常 弧形垂直环流 直接和间接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