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斜向聚合及弧后伸展作用对中国台湾北部-琉球地区的构造影响——砂箱模型实验的启示
1
作者 李之诺 卢佳遇 +1 位作者 高锐 陈致同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9-615,共7页
中国台湾造山带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交界处,由于两板块斜向聚合作用,使得中国台湾造山带构造极其复杂并具有分段性:南部尚处于碰撞造山初期,而北部已处于碰撞后期,构造环境已从挤压转变为张裂。前人利用三维砂箱模型对造山带进... 中国台湾造山带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交界处,由于两板块斜向聚合作用,使得中国台湾造山带构造极其复杂并具有分段性:南部尚处于碰撞造山初期,而北部已处于碰撞后期,构造环境已从挤压转变为张裂。前人利用三维砂箱模型对造山带进行研究时,主要关注于斜向聚合作用对造山带的影响,较少考虑到冲绳海槽张裂作用。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通过添加砂纸带机器模拟张裂作用,探讨挤压-张裂同时作用下砂体的变形模式,解释中国台湾造山带北部—琉球地区的构造现象。通过分析实验图像和粒子图像测量(PIV)数据,并与地震剖面、GPS速度场测量和古地磁数据进行对比后认为:中国台湾岛北部顺时针旋转主要与斜向汇聚作用有关;宜兰平原东西至东北—西南向的运动,及南北有别的运动模式主要与冲绳海槽张裂作用有关;琉球地区形貌主要受控于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形状,在斜向聚合作用下造成地层褶皱和挤压。之后在由东向西发展的弧后伸展作用下,形成冲绳海槽东宽西窄的凹陷区及一系列正断层,并伴随琉球岛弧的顺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砂箱模型 中国台湾北部 琉球地区 冲绳海槽 弧后伸展作用 PIV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祁连造山带接合部陇山地区中志留世斜长角闪片岩及其构造意义
2
作者 畅莹磊 罗金海 陈卓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9-1184,共16页
秦岭和祁连造山带在华北地块西南部的陇山地区交汇,陇山地区是揭示华北地块、北秦岭造山带与北祁连造山带时空联系的关键区域。前人在陇山地区确定的新街中元古代石英闪长岩在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和形成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疑问,本文对这套... 秦岭和祁连造山带在华北地块西南部的陇山地区交汇,陇山地区是揭示华北地块、北秦岭造山带与北祁连造山带时空联系的关键区域。前人在陇山地区确定的新街中元古代石英闪长岩在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和形成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疑问,本文对这套岩石和其中包裹的黑云二长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独居石、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这套岩石被重新定名为新街斜长角闪片岩,根据地球化学对其进行的原岩恢复表明其原岩是一套基性岩浆岩,锆石U-Pb测年给出原岩的形成时代为433.15±3.42 Ma(中志留世),变质锆石和独居石U-Pb测年给出变质年龄427.9±1.46 Ma,原岩在形成后不久就受到变质作用改造,这是新街斜长角闪片岩在形成与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表明,晚奥陶世—中志留世,陇山地区在北祁连洋东段向北俯冲的背景下整体处于强烈的弧后伸展构造环境,发育大规模的基性—酸性岩浆活动,新街斜长角闪片岩的原岩就是在这种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基性岩浆岩。原岩经历由同期岩浆作用伴生的热液交代作用而成为斜长角闪片岩。被包裹在斜长角闪片岩之中的黑云二长片麻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与陇山地区南部葫芦河群(S_(1)H)碎屑锆石年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物源区与鄂尔多斯地块和北秦岭造山带都有比较好的亲缘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陇山地区在晚奥陶—中志留世由弧后伸展作用引发的岩浆作用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在此背景下的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与沉积作用具有很好的时空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祁连造山带接合部 新街 斜长角闪片岩 中志留世 弧后伸展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南长蛇山分异Ⅰ型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孟德磊 贾小辉 +3 位作者 谢国刚 吴俊 卜建军 曾海良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3-204,共12页
在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广东南部长蛇山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对区域晚中生代构造背景的指示意义。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长蛇山花岗岩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163 Ma)。花岗岩具有... 在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广东南部长蛇山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对区域晚中生代构造背景的指示意义。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长蛇山花岗岩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163 Ma)。花岗岩具有富硅、富碱更富钾,贫磷,准铝-弱过铝质(A/CNK=0.98~1.11),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U、Pb),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Zr、Ti)及Ba、Sr等特征。P2O5与SiO2表现为负相关关系,Y与Rb表现正相关关系,总体表现出高钾钙碱性分异Ⅰ型花岗岩特征,与同期次"南岭系列"花岗岩相似。长蛇山花岗岩具有相对低的(87Sr/86Sr)i值(0.705 54~0.709 40)和高的εNd(t)值(-4.6^-0.4),相应的Nd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为0.99~1.33 Ga,锆石原位Hf同位素组成变化大(εHf(t)=-7.9^+4.5,tDM2=0.99~1.81 Ga)。元素及同位素结果表明,长蛇山花岗岩可能源自中元古代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过程中遭受了显著的幔源物质混染,并经历了长石、磷灰石和富钛矿物相等的分异结晶。长蛇山分异Ⅰ型花岗岩可能与"南岭系列"花岗岩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的弧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异I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SR-ND-HF同位素 岩石成因 弧后伸展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